【朗讀者】——《艾黎的春秋》(1)

序.mp313:38

來自山丹艾黎紀念館

  • 朗讀:吳永沛


【朗讀者】——《艾黎的春秋》(1)


我懷著喜悅的心情讀完了《艾黎的春秋》這部作品。
艾黎同志來華已經五十六年了。不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建設時期,他都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智慧毫無保留地獻給了中國人民的事業。早在三十年代,由於他的出色的工作,他在中國的革命隊伍裡就有傳奇式人物之稱。
雖然,艾黎同志在中國走過的道路,也是不平坦的,然而沒有任何力量可以中止他不斷前進。他追求的不是西方的優裕物質生活、個人的榮譽,而是高尚的理想。對於他這樣一位以人類進步事業為己任的國際主義戰士說來,沒有比能為中國人民的偉大事業而奮鬥更令他感到欣慰的了。
艾黎同志為人正直、思想敏銳、作風樸實,他的風格很值得我們學習。尤其是他為事業的無私的獻身精神,更是我們的楷模。
鄧小平同志在慶祝他八十壽辰時曾說過:“為中國的革命事業盡力的國際朋友有千千萬萬,但是象艾黎同志這樣五十年如一日,不管在艱難困苦的時期,在我們創業的時期,或者在我們革命勝利以後的日子裡,始終如一地、一貫地為我們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大量的努力,這是很不容易的。因此,他受到中國人民理所當然的尊敬。”這可以說是對艾黎同志的一個最好的寫照。


《艾黎的春秋》記述了艾黎同志所走過的漫長而又曲折的道路,讀之令人感動,促人上進。當然,這本書只能介紹艾黎同志的一部分事蹟,但從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一個獻身國際進步事業的堅強戰士的崇高形象了。
我希望,大家都來向艾黎同志學習,學習他的高尚的品德、堅韌不拔的精神,為建設我們偉大祖國的四化而貢獻出自己更大的力量吧!
在艾黎同志八十六歲壽辰的時候出版這本書,這不僅是給艾黎同志的一份好禮物,而且也是獻給廣大讀者的一本生活教科書。

王炳南
1983年8月27日


一九八二年三月的一個晴朗的日子,柔和的春風給人們送來陣陣爽意。
在首都醫院的病房裡,大夫們剛查完了房,周圍籠罩著一片寧靜。
忽然,過道里傳來一陣清晰的腳步聲。有人說:
“你知道誰來了嗎?”
“誰?”
“胡耀邦!”
“啊!他來探望誰呢?”


不一會,胡耀邦同志在王炳南同志的陪同下走進了一位外國老人的病房。
耀邦同志緊緊地握著老人的手。在這強勁的一握中,凝聚著中國黨和老一輩革命領導人對這位可敬的老人的多少深情厚意啊!
就在這一瞬間,許多往事紛紛呈現在他的眼簾前。老人用感激的目光注視著耀邦同志,不無感慨地說:
“住院可真是一件惱火的事情。不做事情,我簡直過不下去。我一生都沒有養成這種習慣。”
耀邦同志望著眼前這位國際進步事業的老戰士,非常理解他那志在千里的雄心,滿面笑容地說:
“希望您保重身體,長命百歲。您康復後,可以到各地走走,做些調查,對中國的建設提出批評和建議。”老人滿意地笑了。
還有什麼能比為中國革命多做些工作更令他感到欣慰的?


就在這一年的十二月二日,北京市又決定授予這位革命老人以“榮譽市民”的稱號。建國以來,我們第一次把這樣的榮譽稱號授予一位外國人。
那天的氣氛是熱烈的。人們祝賀他的八十五歲壽辰,也祝賀他榮獲這一稱號。鄧大姐來了,廖承志來了,黃華、胡愈之也來了,就連甘肅省委第一書記馮紀新都遠道來參加了這次盛會。


北京市市長焦若愚把一張北京市榮譽市民的證書交給了這位外國老人。那上面對他一生的活動作了很高的評價,老人很珍視這張象徵友誼的證書,把它高高地掛在書房的牆上。
那天新西蘭駐華大使司馬爾也出席了這次盛會。我不知道他是怎樣想的。我想,一位新西蘭老人為中國人民的事業奮鬥了五十多年五千多年,最後獲得了這樣的榮譽,新西蘭人民也會因為他們獻出了這樣一位光榮的兒子而感到驕傲的。

幾天之後,我去看他。
這位身材魁梧、白髮如雪的長者,象往常一樣,熱情地接待了我。一見面,他便伸出那雙大手,緊緊地握住我的手,我頓時感到一陣疼痛,心裡想:“他還是那麼壯。好大的勁啊!”
我的臉龐一直露著喜悅的神情,內心裡為這位可敬的朋友所獲得的榮譽而感到高興。真想多說幾句祝賀的話,可話剛到嘴邊又咽了下去。我瞭解他。他不需要朋友這樣對待他。

“二號的會開得好吧?”我換了一個說法問道。
“很好!”他點了點頭。

他那雙閃爍著淺藍色光芒的眼睛,顯得那麼平靜。可是有誰知道在那平靜的下面所掀起的感情巨浪呢?


他是一個詩人,有激情。四海風雲眼底盡收,難怪他筆下常有風雷;但他更是一位老練的革命戰士,有著深沉的感情。每逢遇到足以勾起他聯想的重大事件時,他從不輕易流露自己的情感。
我注視著他那平靜的目光,同他默默地相對了好一陣子。我在想:

“他隻身來到中國,那時才二十九歲,風華正茂。如今卻已白髮蒼蒼,八十五歲啦,依然孤身一人。他把自己的一切都毫無保留地獻給了中國人民的事業。”
我的目光情不自禁地又落到他的白髮上,此時魯迅的一
句話驀地闖進我的心房:有幾個外國人,他們之愛中國是甚
於我們自己同胞的。
啊!魯迅說得真好!我眼前的這位外國老人不就是其中的一個嗎?

“路易,你在想什麼?”我打斷了他的思潮。

“不容易啊!”他淡淡地說了一句。
我能理解他這句話的份量。可不是嘛!一個外國人背井離鄉,來到異國,把自己的全部命運都同這個國家的土地和人民聯結在一起。他品嚐了多少苦味和甜蜜,感受了多少痛苦和幸福啊!是的,他也曾受到過猜疑。然而,更多的是受到信任。在他垂幕之年,終於親眼看到了中國黨又重新撥正了航向,破浪前進。他的思潮又怎能不洶湧澎湃呢?


不過,他的眼神顯得還是那樣的平靜。
他用一種非常溫存的目光看著我,親切地說:

“當中國人民把這個榮譽給了我時,一個念頭一直牢牢
地抓住我:我對得起自己的名字嗎?”
他不顧我的困惑不解,又講了下去。
“我來到這塊土地上,已經五十五個春秋了。噢!那又
是怎樣的五十五個春秋啊!”
我知道,此刻他多少動了些感情,這是他最容易答應我的要求的時刻了,於是我請求他把自己的生平講給我聽。
在我的堅持下,他終於向我講述了自己的一些經歷。
我聽得簡直入了神,用驚異的目光久久地凝視著他。他的談話令你產生一種奮發圖強的力量。我在激動之餘,又似乎感到一點不滿足。我想知道更多關於他的事蹟。為了更深入地瞭解這位同中國人民並肩戰鬥了半個多世紀的老戰友,我又去看望了一些知他甚深的老同志。
我對他了解得越多,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也就越高大。而伴隨著我的不安也就越多起來。
他那戰鬥的一生,真宛如萬丈巨巖,在驚濤駭浪中巍然屹立。從他一生革命的長河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獻身國際進步事業的光輝戰士的形象。這無疑對我們是一筆精神財富。我必須把他的一生告訴人們,這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於是,我決定拿起筆,寫出下面一個又一個真實的故事。也許這樣,我的心可以稍安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