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正定,历史是正定之根(1)

天下正定,历史是正定之根(1)

过了长江与大河,横流数仞绝滹沱。

萧王麦饭曾仓卒,回首中天感慨多。

这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一首诗。文天祥抗元失败,从广东被押解到大都(今北京),途经滹沱河时发出这样的慷慨。滹沱河,战国时称“呼沦水”,秦叫“厚池河”,东汉名“滹沱河”。在大河的北岸,有一座历经沧桑矗立至今的古老城池。

天下正定,历史是正定之根(1)

历史是正定之根

这是一座浓缩着浩瀚中华文明,有着7000年人文史,2700多年建制史,16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这座古城的名字叫正定。

正定,从渺渺远古而来,东接瀛海,南跨滹水,西抵太行,北依恒山。踞渤海之阳而阔其怀,踞滹水之阳而掬其秀,踞太行之阳而浩其气,踞恒岳之阳而凭其雄。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烙下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标记,创造着灿烂的文明。

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蚕蛹,距今已有5400—5500年的历史。春秋时期,鲜虞部落(公元前770年)白狄族人(姬姓)以正定为中心,建立鲜虞国,定都新市(今正定新城铺),在群雄逐鹿的时代存续了281年。

新市,是正定这片古老土地的第一个称谓。

天下正定,历史是正定之根(1)

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鲜虞人在原鲜虞国的区域内建立了中山国,设东垣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山文化,有史家谓之“战国八雄”。赵惠文王三年(前296年),中山国被赵国灭亡,新市与中山都归属了赵国。

东垣,是正定这方热土的第二个名字。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亲自出征东垣(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平定赵国相国陈豨“造反”。这一场战役让刘邦认识到了东垣这一带地理位置的重要,只要东垣安定,燕赵一带就能安定,于是给东垣改名“真定”,取“真正安定”之意。真定归属恒山郡(后为避汉文帝刘恒讳,恒山郡改名常山郡),又于汉景帝年间,置常山国,领真定县。

真定,是正定这座城的第三个叫法。

天下正定,历史是正定之根(1)

这之后,在历史上先后还常山、恒州、恒山、镇州、滹阳等二十多个称谓。

在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中,绘制1000多年前的河北道镇州(今正定)图画,正定城的历史风貌和建筑格局历历在目。

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正月,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巡幸到滹沱河南岸的常山郡,看见河对岸前燕大将慕容恪所筑军事城堡安乐垒,“嘉其美名”,当即决定将常山郡治迁至到安乐垒,以“移郡理之”将原来的土筑城垣改为石砌城垣。

天下正定,历史是正定之根(1)

安乐垒,这个当初只有单纯军事作用的堡垒,从幕后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在历史舞台上成为河朔三雄镇之首。《资治通鉴》上讲:“城之小者曰坞(北方称垒,南方称坞),天下兵争,聚众筑坞以自守。”这里讲,南方的“坞”与北方的“垒”都是一种具有防御性设施的城堡式建筑。安乐垒,就是正定城的前生。正定城的建城史从这时算起,历经风雨到了今天,已有1600多“岁”。

“千年正定城”,千年只是个概数。他的大气、襟怀、威严,历经沧桑,却愈发深沉、内敛、厚重。

天下正定,历史是正定之根(1)

北宋左丞相、工部尚书宋祁这样给正定定位:“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真定,以其扼贼冲,为国门户也。”

历史巨轮行驶到清雍正年间,雍正元年(1723年),“真定”因避世宗胤禛名讳,改名“正定”。但“正定”这个名字来历绝不是这样简单。雍正皇帝对佛典颇有研究,他身为天子却起有“圆明居士”和“破尘居士”两个法号。他将“真”改为“正”,真定就成为了正定。而“正定”正是佛教八正道之一。

正定城从远古走来,军事重镇,国之咽喉,“燕南古郡,京师屏障”,这样的重要地位从未被忽视。自北魏至清末,一直是郡、州、路、府治所,是各时期北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区域中心。

天下正定,历史是正定之根(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