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我們明白:生活中的許多東西並不需要

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希望獲得不義之財是遭受禍害的開始。人若不能學會知足與珍惜,終究會為自己所害,“想要得到更多”的念頭,心靈只會不斷地備受折磨。 一場疫情,給人們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震撼,顛覆了人們的日常認知。而過往所有的不甘與失落,在生死麵前也都顯得微不足道。從而讓我們看清很多,也看淡很多,更讓我們悟透了一些生活道理。

一、生活很簡單,許多東西我們並不需要

在以往的生活中我們之所以活得這麼累,是因為被市場綁架的太多,被廣告激起的慾望太多。因此,在現實中的人,想要追求穿名牌,化妝品,開寶馬,住豪宅,這些都是被世俗攀比所綁架的,人為什麼會被綁架,因為生活在俗世中都很迷茫,無知,找不到自己存在的真正意義,所以他們便通過這些物質的追求來炫耀自己活得多麼光鮮亮麗,讓世俗的人投來羨慕的眼神,找到尊嚴。

現在,小區、村莊都封了,超市關門了,酒店關了,單位、工地也不用去了,名牌不用穿了,美女不用化妝了,寶馬開不出去,甚至是豪宅也無人到訪。其實,我們人活在這個世上,兜兜轉轉,終究離不開這四個字:衣、食、住、行。穿衣是為了保暖和遮羞,食物供我們存活,房子給我們遮風避雨,車子是一個代步的工具,讓我們走的更快更遠。所以,我們在自己生活中有太多的需要,並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我們的大部分需要,都是是被市場綁架所誘惑,被慾望所負累的。

人活在世上,只有衣食住行才是所必需的。滿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在其他時間、精力、物質上能為社會有所服務,才是你人生真正的價值所在。就好比一個水杯,它真正的價值在於給人提供一個盛水的工具,接下來才說它的美觀和材質,無論它多麼美觀,是金子打造的,還是陶瓷做的,它真正的作用就是供人喝水用的水杯而已,如果失去了它真正的價值,成為收藏品,藏在暗無天日的保險箱裡,它就失去了自身真正存在的價值。

二、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足,許多事情要知足

記得過去曾讀過丹尼斯•狄德羅的一篇《與舊睡袍離別的痛苦》的文章書中寫到,有一天,朋友送給狄德羅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圖案高雅的紅色睡袍。他非常喜歡,穿著它在家裡找感覺。後來,他發現傢俱的風格有些不搭,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於是,為了與睡袍配套,他把舊的東西先後更新,傢俱終於都跟上了睡袍的檔次。然而,他越想越覺得不舒服了,因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指揮了,甚至可以說是脅迫了。於是後人把這經驗叫做“狄德羅效應”。這個效應告訴我們,對於那些非必需的東西儘量不要。因為,如果你接受了一件,那麼外界的和心理的壓力會使你不斷地接受更多非必需的東西。那如何避免“狄德羅效應”的擺佈呢?我們可以看看蘇格拉底的處理方法。

一天,幾位學生慫恿蘇格拉底去熱鬧的集市逛一逛。他們七嘴八舌地說:“集市裡的東西可多了,有很多好聽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有數不清的新鮮玩意兒,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東西應有盡有。您如果去了,一定會滿載而歸!”他想了想,同意了學生的建議,決定去看一看。

第二天,蘇格拉底一進課堂,學生們立刻圍了上來,熱情地請他講一講集市之行的收穫。他看著大家,停頓了一下說:“此行我的確有一個很大的收穫,就是發現這個世界上原來有那麼多我並不需要的東西。”

隨後,蘇格拉底說了這樣的話:“當我們為奢侈的生活而疲於奔波的時候,幸福的生活就會離我們越來越遠。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簡單,比如最好的房間,就是必需的物品一個也不少,沒用的物品一個也不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足,做學問要知足。”

三、在生活中感恩生命,珍惜擁有的幸福

在讀史鐵生的《病隙碎筆》時,有幾行文字映入了我的眼簾:“生病也是生活體驗的一種吧,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只是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是多麼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是多麼安詳。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的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麼晴朗。後來又患‘尿毒症’,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戀起往日時光。終於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我反覆地咀嚼著這些文字,心中便開始懷念起往日那些平凡而瑣碎的生活,並由此對生命產生了感恩惜福的情懷。

一場疫情,讓我們對生命多了幾分敬畏、對工作多了幾分熱愛、對愛情多了幾分珍惜、對親情對了幾分體諒、對生活也多了幾分理解。原來,最簡單的快樂就是平安喜樂,最樸素的幸福就是有愛相隨。

反省以往,自己有的,不珍惜,別人有的,就是寶,因為慾望,遮擋了自己的眼,看不到身邊的,忽略了手中的。大千世界,人海茫茫,有太多比我們優秀的人,也有很多不如我們的人。要學會用一個好的心態去面對,不計較,不抱怨,不攀比,心胸大度,客觀寬容,才能一直幸福。人生短暫,生命無常,不要去揮霍寶貴的時間,錢財夠用就好,身體健康就行,那些得不到的,就不要,所有已失去的,全忘掉,過好自己的日子,守好自己的幸福,放下負累,輕鬆前行,看淡所有,珍惜擁有。感恩生命,珍惜擁有的幸福;感恩親情,回味扶持的快樂;感恩師友,表達真摯的謝意;感恩生活,豐富人生的閱歷;感恩自然,營造和諧的天地;感恩社會,傳遞愛心的火把;感恩世界,創造美好的未來。因為感恩,心靈才會淨化。因為感恩,人性才會閃光。因為感恩,靈魂才能昇華。

四、作為基督徒,有了主還要什麼?

“主!你是我最知心的朋友,主,你是我最親愛的伴侶,我的心在天天追想著你,渴望見到你的面。在我人生的每一個臺階,在我人生的每一個小站,你的手總是攙拉著我,把我帶在你身邊,告訴我當走的路,沒有滑向死亡線。你愛何等的長闊深高,我心發出驚歎,有了主還要什麼?我心與主相連,我已起誓要跟隨主永不改變。”

我最早聽到這首歌,是在一位基督徒的證道中。這位弟兄歸依於基督的坎坷經歷和他幽默風趣的口才,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他唱的那首歌,那首充滿虔敬、充滿感恩、充滿深情的歌永久地迴響在我的耳邊。讓我每當聽到這首歌便為之感動,特別是“有了主還要什麼?”這句歌詞更讓人久久回味。“有了主還要什麼?” 主耶穌說:“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若 14:6)“我是世界的光;跟隨我的,決不在黑暗中行走,必有生命的光。(若 8:12) “跟隨我的人,在重生的世代,人子坐在自己光榮的寶座上時,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寶座上,”(瑪 19:28)這是主耶穌對我們的承諾。他苦口婆心地告訴我們他就是我們的一切,只要我們生命中擁有了他便擁有了一切。我們還要什麼呢?

可是,人心總是被俗務填得滿滿的,整天受慾望的驅使只知道不停地向生活伸手索取:掙了一千元,想掙一萬元;吃了葷的想吃素的;有了房子想要車子,永無止境的要下去。為了今天要這個、明天要那個,時常感嘆活得很累。這累,不外乎是對得失錙銖的斤斤計較,對吃虧受騙的耿耿於懷,對成功失敗的患得患失,對誘惑欲壑的煩惱沮喪。以及由此而引起身邊的不盡人意和人事關係的糾葛難以處理。人人都厭倦這種“窩裡鬥”的醬缸生活,可他們又都會常常不自覺地捲入其中。其實許多事情不用十年八年,只需兩三年,只要回頭再看,就會覺得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受累,這是何等的可笑。而這些可笑的事,皆出自於我們慾望的需要。但我們卻總是不醒悟,可這些過眼雲煙

的事情比起我們的健康、生命、信仰又算什麼呢?

回想人的一生,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還是赤條條的來,赤條條的去。即便壽終正寢,最終也會撒手人間,那時侯,人的雙手還能要什麼?要什麼又有什麼用呢?醒悟吧!不必去經歷大苦大難,不必非要等到邁進死亡線,更不要去等待明天。那我們就從現在開始吧!就像歌中唱的那樣“我心發出驚歎,有了主還要什麼?我心與主相連,我已起誓要跟隨主永不改變。”是的,有了主便有了一切,反之,人即便獲得了世界,對他又有什麼益處呢?

珍惜身體、熱愛工作,善待他人、善待自己,活出信仰就是最好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