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罐墳”究竟有多殘忍?子女將老母送入墳墓,每送一餐加一塊磚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瓦罐墳”究竟有多殘忍?子女將老母送入墳墓,每送一餐加一塊磚

尊老愛幼是我們的傳統美德,父母養育了我們,長大之後我們也要將愛回饋給他們,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子女們會做出一些非常殘忍的事兒。例如曾經有“瓦罐墳”的說法,這瓦罐墳究竟有多殘忍呢?其實,這就是子女將老母親送入墳墓中的故事,子女每送一餐都要為其加一塊磚,這聽起來就讓人不寒而慄,子女這麼做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最初的“瓦罐墳”

“瓦罐墳”聽起來就非常的恐怖,這個墳墓的外觀,就像是一個瓦罐,它蓋的目的就是子女要將自己的母親活活的埋葬。聽到這裡,很多人不僅覺得恐怖,而且還覺得匪夷所思。

“瓦罐墳”究竟有多殘忍?子女將老母送入墳墓,每送一餐加一塊磚

相傳遠古時期,人們都會將自己60歲的老母親送入墳墓中,並且每次給老母親送一餐飯的時候,都要加一塊磚。隨著磚頭越來越多的時候,老母親就會被封鎖在這裡面,直到在裡面死去,這“瓦罐墳”的外面就像是一個瓦罐,因此得到一個這樣的名字。為什麼當時的人們會用瓦罐墳?

“瓦罐墳”究竟有多殘忍?子女將老母送入墳墓,每送一餐加一塊磚

其實這與古代人們的社會生產水平有關。當時的人們大多生活在一個個的部落當中,並沒有形成一個正規的國家,每個部落中也只有短短的幾十個人而已。在那個年代中,人們沒有先進的生產工具,想要生存十分的困難,所以這些人只好生活在部落中,互相幫助彼此。

隨著人們生產力水平的逐漸提高,逐漸出現了一些打獵或耕種的工具,當時很多年輕的勞動力會成為整個部落的首領,而年紀大的人,則慢慢失去了勞動能力,就會成為人們的負贅。這個時候,人們所考慮的事情就是要找到更多的食物生存下來,以及如何擴大本部,吞併其他的小部落,因此這些部落裡的人願意找一些年輕人,故而老年人即使沒有去世,也會想辦法讓老人故去。

“瓦罐墳”究竟有多殘忍?子女將老母送入墳墓,每送一餐加一塊磚

據悉,直到出現了國家之後,這種現象才慢慢消失。不過,現今人們對於瓦罐墳的真假,還沒有一個定論,因為在先秦時候,有很多人活的年紀也很大,例如孔子的年齡就很大。由此可見,瓦罐墳的真假我們難以下定論,即使出現了這種現象,也可能只是持續很短的時間。與此同時,關於“瓦罐墳”還有一個小故事。

傳說,當時民間出現了一個可以吞食人類的怪物,不管當時出多少的兵力,都沒有辦法將這種怪物降服,所以,人們只能看著怪物為非作歹。就在這時,部落中出現了一個年紀大的老人,還沒來得及被活埋,於是老人說出了怪物的來歷和它的弱點,在老人的幫助下,取得了勝利。這時人們才意識到,老人雖然年紀大,但是他們有著豐富的閱歷,因此之後,人們廢除了瓦罐墳,更有了尊敬長輩的習俗。

“瓦罐墳”究竟有多殘忍?子女將老母送入墳墓,每送一餐加一塊磚

儘管這是一個小故事,但卻向我們彰顯出尊敬長輩有多麼的重要。當然,在我們浩瀚的歷史當中,有很多糟粕,如今我們已去除了很多的陋習,繼承了一些積極向上的習俗和民諺。這些習俗和諺語都能體現出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格以及奮鬥拼搏的精神。

尊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孔子家語卷二 ·致思第八》:“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瓦罐墳”究竟有多殘忍?子女將老母送入墳墓,每送一餐加一塊磚

尊敬老人是,我們的良好美德,古人也常告誡我們,一定要趁著父母在的時候,對他們盡孝,千萬不要等到失去父母的時候,後悔莫及。人生在世,只有短短的幾十年,我們能夠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要珍惜,古人為表達對父母的尊敬,更是有“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的這一說法。

“瓦罐墳”究竟有多殘忍?子女將老母送入墳墓,每送一餐加一塊磚

不過到了現今社會,由於人們的生活壓力很大,很多人不得不外出打工拼搏,與自己父母所相處的時間也少了很多,很多人一年才能回到家一次,甚至要幾年才能回來,這些人對於父母非常的思念,但無奈的是必須要在外面拼搏,才能養活自己及家人。這是一種無奈,也是很多人的現狀,年輕人選擇在外面打拼,與父母所在一起的時間也才會少,這更讓我們意識到親情的可貴之處。

參考資料:

《孟子》

《孔子家語卷二 ·致思第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