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鑑賞中,如何讀懂「詩家語」?

閃閃流螢


什麼是詩家語?

詩詞鑑賞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是讀懂詩作的意思,第二層則是讀懂詩作的好處。而如何看明白一首詩寫的啥,就是得知道所謂的“詩家語”是怎麼一回事了。

但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是,古代所謂的詩家語,和現代所認知的詩家語是兩個概念。詩至宋朝,詩人們便開始有意識的去總結歸納詩歌創作的經驗。最開始的“詩家語”便是由王安石提出來的。

宋代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六載:王仲至召試館中。試罷,作一絕題雲: 古木森森白玉堂,長年來此試文章。日斜奏罷《長楊賦》 ,閒制塵埃看畫牆。 荊公見之,甚嘆愛,為改作'奏賦《長揚》罷',且雲:‘詩家語,如此乃建’”

王安石所謂的詩家語是指用字用語,需要適合詩歌的氛圍,他認為“斜奏”偏於豔俗,而“奏賦”則中正堂皇,就比如在歌劇院聽意大利歌劇是恰合時宜,而如果聽著歌劇,拿著兩把紅扇子跳廣場舞就不合時宜了。

我們現在談的“詩家語”與古時所談卻大不一樣。王安石所謂的詩家語,近乎是教人怎麼用適合的字句去創作詩詞,而現代的所謂“詩家語”是為了幫助你怎麼去讀明白一首詩歌了。周振甫先生談及“詩家語”總結為反常、含蓄、精煉,不能說不對,但這僅僅是以現代文學素養定義的一種“古詩詞語法”,但正常人都知道,靠語法學出來的語言是什麼樣的(比如中式英語)。


如何讀懂詩家語?

  • 由於詩歌中必須講究一定的音樂性、格律性,所以才會出現一些看似不通順的表達。-----但實際上他的表述方式還是建立在文言基礎上,古人實際上都能看的懂,現代人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礎也是能看的懂的,例如

杜甫詩: 車粼粼,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這句行人弓箭各在腰,意思就是行人把弓箭都別在腰上。當然,如果按現代漢語來看,就可能解釋成“行人和弓箭都別在腰上”,但把這些名詞的意思都弄懂了之後,這跟初中生語文練習題的聯繫上下文的組詞造句有什麼區別?

所以,讀懂詩家語第一點就是,學會思考。


  • 其次,詩歌中最有特點的就是名詞中是貫穿著文化積累的。很多詩詞都會有用典故,用前人詩句的情況。

比如: 歐陽修《少年遊》: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與離魂。

謝家池上,南朝詩人謝靈運有詩“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所以這句意思就是寫的類似於“池塘生春草”的景色,又有一則小故事是講謝靈運寫“池塘生春草”是夢中吟詩所得,所以第二層又有“見景吟詩”之感,;江淹浦畔,江淹又單獨以《別賦》出名,而《別賦》寫的是離別之賦。那後面的一句吟魄與離魂。不也就很好理解了嗎?這跟初中老師教你怎麼引用名人名言,古詩詞句、寫議論文用典故有何區別?

那合理引用名句、豐富論點,需要大量的閱讀積累,看懂詩詞中的“引用”‘典故’是不是同樣也得有閱讀積累才看的明白?

所以,詩家語正確的掌握方式便是有豐富的閱讀素養。簡而言之就是多看書


以上,便是讀懂詩家語的正確方式,至於說須得明白什麼是語法,什麼是互文,什麼是定語後置之類的東西,古人並不學這些東西------您學說話之前也學過現代漢語語法麼?



無聊到巔峰


這個問題提的好,好多人不會用詩家語,所以會覺得自己作品缺少詩意,而且經常被人說成打油詩,那麼什麼是詩家語呢?@老街味道

簡單說,詩家語就是詩人所用的不同於散文的表達方式。

一、為什麼會有詩家語?

1、詩詞短小,要求精煉

因此詩家語用字能省則省。

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省略了“我看到”。

又如:佳人拾翠春相問,省略了“在”。特別注意這個春字,剛學詩的人,是不敢把春字放在這個位置的。

2、格律出現後,格律詩與古體詩也有不同

這個應該不用解釋了,格律出現以後,很多古體詩的表達方法為符合格律必須變化。

例如曹植的: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

在王勃那裡變成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周振甫《詩詞例話》


二、詩家語的特點

1、順序打亂

詩家語的敘述有跳躍性,前後時空、原因結果交錯……

例如原因結果:

正常的順序: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因 日高人渴漫思茶,所以敲門試問野人家。

原因後置語序:

扁舟一葉汀洲去,春雨桃花此處多。

因為春雨桃花此處多,所以扁舟一葉汀洲去。

又如前後時空: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從時間上說,先是路轉溪橋,然後才舊時茅店.....


2、含蓄深遠

詩家語越是含蓄越是深遠越好。

略……

3、一語多意

例如: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寫的人可能就是寫了眼前所見,但是詩的文學屬性決定了,讀的人一定會聯想.........

4、突出形象

看一下這個著名的例子:

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香稻是鸚鵡吃剩的,綠色的梧桐是鳳凰曾經棲息過的。這句話要是改成“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是正常語序。但是杜甫把重點放在香稻和碧梧的描寫,是側重的寫法。


結語

詩家語不同散文語,格律詩也不同於古體詩,只有學會格律才會體會到古人用筆的妙處,所以如果真的喜歡寫舊體詩,一定先學格律,這才是入門正途。

先簡單說到這裡吧,匆忙間未免有錯誤疏漏,過幾天專門就詩家語寫一篇文章,歡迎詩友們指正。

@老街味道

2018-3-18


老街味道


“詩家語”是詩人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和實詞格律的要求,對詩歌語言所作的變形處理。古詩詞作品是如何對詩句作變形處理的呢?

1. 以詞語錯綜顛倒的方式組句

詞語的錯綜顛倒是指古代詩歌詞語的運用,打破了一般語法上的固有順序,其具體情形大致有兩種。一是詞語在單個詩句內的錯綜顛倒。如崔顥的《黃鶴樓》中的頸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就是“漢陽樹晴川歷歷,鸚鵡洲芳草萋萋”的倒裝變形。二是詞語在兩個詩句之間的跳躍變換。如王翰的《涼州詞》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第一句中的“葡萄酒”就是第二句中“欲飲”的對象,這種跨句位移,極大地強化了“葡萄美酒”這一形象。

2. 以詞語超常搭配的方式組句

所謂超常搭配就是指詞語突破了常規的搭配習慣,表面上有悖於生活邏輯,實際上有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以這種方式組句最能表達詩人的獨特感受。如張孝祥的《西江月黃陵廟》上片的兩句“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明月”居然可以“滿載”,“秋江”居然可以“平鋪”,詞人巧妙地將抽象與具象嫁接在一起,不僅點明瞭行船的季節,描寫了洞庭湖上風浪未起的景象,而且營造了煙波浩渺的雄闊意境,這與詞人達觀豪邁的胸襟極為相稱。為下面寫自己不畏風浪險阻的胸懷進行了很好的渲染,奠定了詞作的的感情基調。

3. 以詞語省略壓縮的方式組句

詩歌語言為了力求凝練傳神,蘊含極豐富的審美信息,往往會以詞語省略壓縮的方式組句,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明明是三番問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對話,但是作者採用了答話蘊含問話的方式,將其精簡為二十個字,作者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讓讀者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和審美經驗去補充完善。

4. 句子的反常組合

在古代詩歌中,句與句之間的組接順序也快可以突破常規,它不一定會遵循時間的先後順序、事物的前因後果、情感的次第演進等方面的邏輯規律,而進行反常組合。如李頎的《送魏萬之京》中的“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度河”,按常理,應該先說“昨夜”,後說“今朝”,這種反常組合,突出了”與朋友別離的悲涼氛圍。

掌握了以上四種規律,你就可以讀的懂“詩家語”了。


王老師教育新視界


“詩家語”,就是詩歌作為一種文體樣式,在文字詞語運用中所形成的,具有規律性的語言特色。

“詩家語”之說的最早出處,是在宋人魏慶之的《詩人玉屑》中,講到一個故事,說王安石在給一個前來應試的學子修改詩句,沒有改動原詩之意,只是變換了其中詞語的順序,然後提到,“詩家語,如此乃健”。自此以後,“詩家語”便成為古人在探討研究古詩詞時,必不可少的詩歌語法理論之一。


上學的時候,老師教導說,想學習古典詩詞創作,對現代人來說,首先要掌握平仄,韻律等基礎知識。殊不知,這些所謂的基礎知識,對以現代漢語為本的人們而言,往往是最難以完成的一個門檻。

而這些確實是學習古典詩詞的入門技能,試想:如果每次遇到觸動心絃,撩撥起心中的層層漣漪,準備有感而發時,一揮而就,提筆成書。結果平仄混亂,毫無韻律可言,豈不是貽笑大方?

古漢語發展,經歷了數千年,經過歷代社會文化的不斷進化,特別是現在漢語的巨大轉變,已經是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白話文更大眾化,更普及,古漢語對於現代人來說,是越來越陌生了。

當下仍然有一些人在堅持寫古典詩詞,有的是出於愛好,有的是出於研究的需要。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學習掌握“詩家語”,更多的是鑑賞學習的需要。古典詩詞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當然值得我們去學習體悟,傳承發揚。這是毋庸置疑的。

詩歌內容多取材於生活,語言卻往往要高於生活。因為日常語言的首要作用是交流,儘可能直觀的表達。



而詩歌講究的是意境,往往追求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所以詩歌語言常常是“不渉理路”,要求欣賞者“只取興會神到,若刻舟緣木求之失其旨也”。

古詩詞有哪些“詩家語”,需要我們在進行詩詞鑑賞時,必須要關注呢?這裡以詩歌為例,作一介紹。

第一,詩句中的詞語組合悖於通常規律,從而造成語言的陌生化效果。

如常見的“一簾幽夢”,“十里柔情”之類,把本不能放在一起使用的詞組合到一起,起到超乎想象的作用。

再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一句中,明明是浣女喧鬧歸去,漁舟唱晚而下,這樣寫一是符合詩歌韻律,二是比直接白描,更有靈性,更具有詩意的妙處。

此外還有通過意想不到的誇張,實現心中所想要表達的意境,如熟知詩仙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眾所周知,他不可能去測量瀑布落下的長度,更不會在瀑布旁計時。但是能夠令人想像廬山瀑布的壯觀,這才是目的。

第二,詩歌語言往往是朦朦朧朧的,在具體所指內容方面,具有模稜兩可的含糊性。李商隱的詩最為常見,“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到底是表達什麼含義呢?至今尚無定論。白居易的“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寫的具體事物,到現在也是像謎團一樣,不得而知。

領悟古代詩歌的“詩家語”,掌握其含義並不難。

關鍵在於,要在學習中領會感受,結合不同作品,分析其中妙不可言的意境,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坡後梨花開


我是個俗人,所以只能說一下我個人的小體會,供方家一笑。

除了押韻以外,古詩與文言文有個明顯的區別,就是詩可以不講邏輯,可以不說清楚,可以牛頭偏對馬嘴,更可以自行其事毫無道理。這也這是詩的美妙所在。董仲舒說:“詩無達估”,誠解人也!

而這些,都可以稱為詩家語。要怪就怪詩的字句太短,要在五到七個字(個別是九個字)之內將事物或情感表達清楚,還要寫出意趣來,這很難。尤其是絕句或律詩更是如此,只有四句,頂多八句,不僅要寫出情感,還要寫出氣韻,甚至更要寫出無限想象來。這難度不是一般的大,如果詞彙本身優美,或者景色不俗還則罷了,如果只是普通的文字或景色,要如何寫出美來呢?按照常規的語法邏輯來進行,顯然不夠,顯然不美,所以,詩家語就出來了。

比如每次讀到都無法呼吸的杜公《秋興八首》,裡面有一句讓滿天神佛抓狂的神句:

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其逆天的結構不知道讓多少詩人五體投地。這一句最妙就妙在,通過語法及詞彙的重新組合,將原本普通至極的一句“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演化得神鬼莫測,意韻十足,按現在的理解,這樣的技巧屬於倒裝,但這種倒裝卻是藝術上的登峰造極。

由此可見,所謂詩家語,就是通過詩歌特有並且特許的表達技巧,讓普通的事物變得富有藝術氣息起來。

比如,我個人極度瘋狂喜歡的五律《杜甫·月夜》裡面的首聯,是詩家語的另一個例子。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明明是自己獨立窗前想著妻子,卻偏偏反向轉過來,寫妻子在鄜州一個人看著月亮。每每讀到,心就軟得一塌糊塗。這一句不是那些小資情調的愛情詩詞可以比擬的,不僅有浪漫,更是寫出了獨有的深沉。顯然,這一句如果只是自然寫,就變成了“今夜長安月,客居獨倚欄”,瞬間,其中的韻味就落下了十萬八千里。

寫律詩有忌“合掌”一說,所謂“合掌”就是對句和出句意思基本相同是寫詩之忌,後來也引伸為中間兩聯的語法結構相同也不夠美。也就是我在本回復開頭所說的“牛頭偏要對馬嘴”,因此,在律詩中,出句與對句之間的關係越遠反而越妙。這和古文的邏輯正好相反。比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如果寫成“烽火連三月,硝煙已九年”就是合掌了。比如“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寫成“名豈文章著,官應筆墨休”自然是無味至極。

李義山的《無題》系列,也可以理解成另一種形式的“詩家語”,就是不需要讀者去看懂,去明白詩中的言外之意。讀者是否看懂,人家根本不在乎。反正讀者只要看出美就可以了!

其實詩家語,並不只是在詩詞中有所應用,在古文中也是有的,尤其是倒裝,但古文的倒裝很少能產生翻天覆地的藝術震撼來。而在現代詩中,有時也是有的,比如海子的“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面朝大海”和“春暖花開”這個邏輯和順序並不正常,但放在一起就是唯美十足。流行歌曲中也有不少“涉嫌”詩家語的句子,比如“月光與星子,玫瑰花瓣和雨絲”,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錢鍾書先生曾借用 “帶著腳鐐跳舞”來形容翻譯,在借用之前,這一句是形容詩歌(音律)的,要在二十至五十六個字之前,寫出不遜於文章甚至高於文章的詩句來,自然要在異常精簡的前提下展現出一種美來。而這個精簡的結果,確切說精簡的方法就是詩家語。

而這種詩家語的表現形式,就是一種“不合理之美”。


亦有所思


所謂詩家語,即賦詩作詞時的用語。

因為詩受律格和字數的限制,詞語言中多有跳躍,富韻有味,其所用的語言,多與旁文著筆點有所不同。所以要以欣賞散文的方式去讀詩,大多時候會不知其義,或發生歧義。

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古道黃河中》的下半闋:

七八個星點外,

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間,

路轉溪橋忽見。

如果用散文的讀法,從林間茅店旁的路轉過去看到了溪橋,這樣看來就少了詩人本人寫詩的本意,顯得平庸了點。用詩家的語言來讀:轉過了溪橋,忽然看見了林間的茅店。本語的意境也就躍然紙上,全文也跟著生動起來。

這樣的例子很多,詩家語所呈現和表達的也不盡相同,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那麼如何才能讀懂詩家語呢?

我們品詩時注意,一是詩詞中經常會用到倒裝句或顛倒語序,是為了符合韻侓;二是語言精練,需要省掉一些話,語言跳動性大,品詩時需要學會還原;三是用語含蓄,不明說,往往顧左右而言他,常常借描寫來抒情。

當然,還有很多,需要我們讀詩詞去理解和體會,才能更好的讀懂詩家語。



※別緻的※聆聽※


“詩家語”是個偽概念。

寫詩無非就是表達流暢,符合文言語法罷了。另外要是審美上水準很高,那就是一篇佳作了。

把“斜奏”改成“奏賦”說到底還是審美上的事,審美上去了,就算沒聽過“詩家語”三個字也會點石成金,審美上不去,就算時刻牢記“詩家語”三字,也還是會點金成石的。

古人詩話大都裝逼,要是當真你就完了。。。

我等愛好者,偶爾能得到幾句可以觸動心靈的句子就值得滿足了。汲汲於所謂“詩家語”,實在是沒有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