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讀什麼書,就會成什麼樣的人

——疫情期間中原大地的讀書聲

庚子年是我們十來個人,第三遍晨讀《黃帝內經》了。

今天讀至《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一》,除傳統過年七天外,其他時間沒有間斷,橫跨了三個春節,每天早上讀書,已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人能常清淨,天地悉皆歸。

疫情期間,我們依然靜定,少有外界的恐慌,除了讀書這個提神的形式,更重要的是“神交作者”,對醫理的掌握,對華夏老祖先留下來瑰寶的薰陶,這些大智慧之光,讓我們能夠自信與相信,相信“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相信“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更相信國家有辦法人們有能量共度難關。

而在與《黃帝內經》朝夕相伴中,原來修學中醫針炙的,已開始正式行醫;有的已會給自己和家人治療;更重要的是大家相貌氣韻的轉變,字如其人,書寫也有模有樣,這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吧。


書人合一,先呈上一盤“抄經”成果

字如其人。

字見心境。

殊不知,寫字也可以治病。當你失衡時,手下的字也歪歪扭扭;此時,你端坐書桌前,平心靜氣,當“橫”寫得特別“平”時,頓時眉骨舒展,眉開則顏笑,當“豎”寫得特別“直”時,脊柱則挺拔,直則通,通則不痛;如此寫下去,整個人沉浸在一種氛圍中,半晌功夫便恢復療愈了自己。

參與書寫與早讀的分別有:崔大文、馬蓮、朱進紅、孫曉雯、葉雯雯、劉玉靜、鮑超傑、宋鐵玲、劉亞峰、晏梓、鄭銘、王鶴梅,還有發起者本人。

一切音皆陀羅尼。

聽其音,知其人。

一個健康的人,聲音也是健康的;“宮、商、角、徵、羽”五音對應五臟;五音不全的人,一定是身體相應部位有問題。

也因此,“音樂(樂)”是一味藥,某種程度聲音也是一味藥。

如此每天中氣十足的朗讀,誰說不是一種鍛鍊呢?!

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讀什麼書,就會成什麼樣的人

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讀什麼書,就會成什麼樣的人

漸入佳境的字體

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讀什麼書,就會成什麼樣的人

半日靜坐半日耕讀

神交古人,讀什麼書,就會成什麼樣的人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關鍵我們要讀什麼樣的書?

這需要符合我們每個人的目標追求及價值觀。

對於中國人來說,《道德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等都是值得一讀再讀的經典,考慮到宗教因素,及我們正在修學的中醫、心醫部分,就選擇了國內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專著——《黃帝內經》。

作為中醫理論體系形成的標誌性著作,被醫者奉為“圭臬”,實則是講“道”:華夏族祖先黃帝與先師岐伯的對話,在問答中,黃帝不僅為健康而問,更重要的是為蒼生為子孫而問;不僅有生命的真諦,還有華夏民族的核心文化——陰陽、五行、八卦、河圖洛書……

中國人常講的“天人合一”,在此書中能讓人深切的體會到,“人身是個小宇宙,宇宙是個大人身”。

作為媒體人,我常熬夜晚起,我曾下決心,一定要食飲有節,起居有常,早睡早起。

自從開始早讀《黃帝內經》後,這個方法,使我徹底改變了生活習慣。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內外整潔,端正身姿,朗朗誦讀,送孩子上學,開啟新的一天。

由於書中很多字生僻,而且內容深奧,使你不得不查閱資料,或者再詢問先知者。慢慢的,一些句子,你可以順手拈來;一些醫理,漸漸明白並可運用。

而參與讀《黃帝內經》者,他們來自不同領域,但多是中醫愛好者,有的喜歡傳統文化,幾年下來,多會行針、艾灸,也有的開始正式行醫。

一門深入,長期燻修。是我提倡的讀書方法。

這就需要與聖賢同頻,而不是亂揣測或斷章取義,最高的境界當屬神交古人,靈遊太虛了。

一門深入,成人的世界接力讀書會是什麼樣?

你可能會奇怪,怎麼會有如此自律的讀書計劃?

這個緣起於康福堂中醫胡建新大夫處,2016年每週六晚大家一起學習《楊甲三針灸取穴》,我也給大家聊聊《易經》,之後一起購買了《黃帝內經》。在一年多的共同愛好相處中,形成了相近的頻率。

之後,因《黃帝內經》,結緣國家紫薇蠡術傳承人範明公先生,對該書的理解與應用有了深入體驗。

當我談及早讀《黃帝內經》的想法時,大家也紛紛相應。

但在微信群裡讀書+抄寫,是一個挑戰。

因為面對許多人,我們要發出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聲音,別人怎麼想?抄寫得不標準的字體,怎麼拿得出門?真的,面對著微信,需要平心靜氣好一會,再試著讀出來,就像初次的直播;字是寫了一遍再重寫,然後發出;就這樣,有的“掉隊”了,工作忙或者家裡有事,就再也不讀了。

為了正規一些,我們還專門讓中原工學院播音與主持系童浩老師進群指導,讓書法家婁鴻泰、默人先生示範。後來,幾位晨讀的結伴還練起了書法。

是的,大家的進步是能看得見的——

與古聖先賢的連接,讓氣質、氣韻、氣度悄然改變;對事物的認知及觀念,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在讀一本經典中,人生的境界不斷提升。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這是古人對書呆子的描述。

但若你能做到,你就會止定安然,清心致遠,潔靜精微,怎麼會為外界的風吹浪打起心動念?

一門深入,長時燻修;致心一處,無事不辦。

我想,一輩子讀透一本書,將一通百通,善莫大焉。

附:


書有大藥,隨手一翻,便消融凡塵


聽聽晨讀代表們怎麼說吧,見微知著,見字如面。

崔大文:

讀書可明理。在全球性疫情面前,我們因相續晨讀《黃帝內經》,一句“正氣內存,邪不可幹”。時刻提醒我們做好人,做好事,養浩然正氣,邪不能侵。

讀書可養心。《大學》中言: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如此,便心安。

讀書可心懷天下;可鑑史;可怡情;可創新;可知天知地知人事……不擇時不擇地隨手一翻,便消融凡塵,另有一番天地。

馬蓮: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除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生活中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這個圖學明白了,就把我們的臟腑與疾病搞明白了。

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讀什麼書,就會成什麼樣的人

朱進紅:

《黃帝內經》講“天人合一,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人來源於自然,不管人類文明如何發展,人類終究是自然的一部分,養生就要順應自然界的陰陽消長、四時的生長收藏變化規律。

“異法方宜論篇”說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勢使然也。東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藥,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針,中央之導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突入其來的新冠病毒,很多醫護人員都衝到了一線,我們這些中醫愛好者,利用自己所學,為家人和親戚,艾灸刮痧,也是各盡其能。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還會繼續讀下去,10年,20年……黃帝內經的內涵可能是我用一生也探求不完的,但很值得,不是嗎?

孫曉雯:

疫情中每天看到新聞公佈的新增病例,心驚膽戰,封閉在家也是惶惶無助、無所適從的。

幸好有讀書群,一本書,一群人,一路向前。

每日晨起跟大家共讀一段《黃帝內經》,認真品讀這“以生命科學為主體、彙集中國古文化、科學知識研究成就集大成”的鉅著,內心便有了些許依託,多了份安寧。

雖未達到神交古人的境界,但在與志同道合的熏習中,體悟天地陰陽五行的運轉以及人體五運六氣的運行規律,深感天地人本自一體。疫情不過是給我們警醒,讓我們暫停下來反觀對自然及人生的態度,讓我們從外求走向內求,重拾敬畏心,以期向《黃帝內經》中所強調的“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的境界前行。

宋鐵玲:

生活不能只有煙火氣,疫情期間除了全家做美食,還有精神大餐的日課:“書法和晨讀《黃帝內經》。

晨起開門誦內經,風弄香樟醒腦清。

鳥臨窗語報天晴,黃帝玉版傳真精。

劉亞峰:

《黃帝內經》是一部記載老祖先當時掌握的天文、曆法、氣象、物候、地理乃至社會學、心理學、甚至高數學等,來探索生命本質、揭示生命的奧秘;其中有個詞“藏象”,註釋為藏居於內,形見於外;印證了“在天成像,在地成形”的邏輯思維,得出一切問題的出現,都是思想行為的結果。

知道人的一生經過五季,春、夏、長夏、秋、冬的由來;確定把五行金木水火土代表人的五臟系統肝、心、脾、肺、腎之道;同時六淫的出現風、寒、暑、溼、燥、火的外部環境,造成對人體的傷害;人身的病理,象中有數,形神一體、心身一體。因此,不要往外邊找答案,只能從自身找問題。就要從內心改變自己思想,一念之轉,天地寬。以吾心為神明,唯心所現,就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王睿慈:

《黃帝內經》是一部指導我們如何正確生活,如何做事的一部傳世之寶,是值得每一個人去讀的一部經典,我從中終領悟了怎樣隨順自然規律去生活,從起居飲食中改變自己,影響家庭和身邊的人。領悟到人體五臟六腑與自然五行的關係,學會順應自然規律的生活,才是養生之道。感恩老祖先留下文化之瑰寶,感謝同道一路相伴。

晏梓:

從疫情爆發時的緊張、迷茫,再到後來的淡定與坦然,與堅持早讀《黃帝內經》是密不可分的。

早讀,首先要早,以六至七點之間為宜。整個社會突然停擺,全家人也由平時上學、上班忙碌的節奏戛然而止,身心也隨之慵懶,但讀書活動,促使自己早早起床,開始與古聖先賢的一段特殊的心靈溝通,整個人感覺一天都是有精神的。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至愚智賢不肖不具於物,故合於道。”初讀時一帶而過,並沒有太多的感觸,第二次讀,不禁感慨與好奇上古人的生活狀態,後續再讀,真氣內存,病安從來,心力猛醒。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次看似災難,其實是上天對人們的一種警示,避免更大的災禍,這樣看來,早讀是一種磨練,一種修行,讓我珍惜每一個當下。

本文應旗風堂籽蘇女士之《綻放生命 疫外芬芳》網絡主題徵文而寫;作者中原文化學者王爽。


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讀什麼書,就會成什麼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