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逝》解讀:五四新女性為愛離家,情逝身亡背後的社會現實原因

《傷逝》解讀:五四新女性為愛離家,情逝身亡背後的社會現實原因


《傷逝》是魯迅作品中唯一的愛情小說。魯迅的文字大多像槍,像戟,像劍。擊中目標,勾出真相,斬斷劣根,振聾發聵讓人警醒。《傷逝》卻用憂傷柔美的筆調,追思了一個“此情只能成追憶”的愛情悲劇。很多讀者覺得這篇小說不像魯迅所寫,毫無魯迅風格。真的是這樣嗎?下面,我們就從小說的時代背景中瞭解真相。

魯迅創作這篇小說時,正是新文化運動時期。五四學人切斷了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聯,在某些地方用一種矯枉過正的姿態宣傳西方新潮。在批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結合方式時,不顧當時女子毫無就業機會的社會現狀,鼓動所謂的新女性為了愛情,要勇敢地離家出走,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

當時,挪威劇作家亨利·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剛剛引入中國。《玩偶之家》被比作婦女解放運動的宣言書,在這個宣言書中,娜拉終於覺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並向丈夫嚴正地宣示:

首先我是一個人,跟你一樣的人,至少要做一個人!

而後,娜拉甩門而去。


《傷逝》解讀:五四新女性為愛離家,情逝身亡背後的社會現實原因


曾有人說,娜拉出走的摔門聲,聲振歐洲。因為娜拉的出走,是作為對以男權為中心的社會傳統觀念的反叛。這個話劇引入我國後,娜拉卻成為了五四學人鼓動新女性追求愛情自由,勇敢出走的榜樣。

為此,胡適還創作了戲劇《終身大事》,讓劇中人物田亞梅做出了在那個時代背景中,女孩子根本不可能做出的事。最終坐上愛人的汽車,告訴母親,孩兒要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去了。

清醒的魯迅,當時就看到了那個時代背景下,女孩離家出走後可能遭遇到的不幸。因此寫下了《娜拉走後怎樣》的文章。文中說:

從事理上推想起來,娜拉的出走,其實也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

因為文學作品中理想的實現,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現實生活中,出走的女孩子必須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和經濟基礎。

魯迅的《傷逝》就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創作出來的。由此可以看出,《傷逝》這篇小說,一樣具有魯迅其他作品中促人警醒的犀利風格特質。


《傷逝》解讀:五四新女性為愛離家,情逝身亡背後的社會現實原因


這個故事的開始,一如眾多愛情的開始一樣,甜蜜醉人。涓生常常滿懷期待地等著子君的到來。

“皮鞋高底尖觸著磚路的清響”,會讓涓生整個人驟然生動起來。

子君不在時,涓生什麼都看不見。子君來遲時,涓生胡思亂想“莫非他翻了車,莫非她被電車撞傷了嗎?”在種種胡思亂想中,恨不得取了帽去看她。

那時的子君和涓生,真如元代管道昇的《我儂詞》中的句子一樣:爾儂我儂,忒煞情多。因此,子君飛蛾撲火: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

她衝破家庭和世俗的阻礙,和涓生過起了同居的生活。子君以為得到了一生的幸福,卻沒想到落得情逝身亡。

同居後,涓生對待子君的感情日趨平淡。涓生不止一次地遺憾子君已經不是原來的模樣:

子君不會做家務,做菜需要傾注全部精力,整日汗流滿面,短髮都粘在腦額上,兩隻手又只是這樣地粗糙起來。


《傷逝》解讀:五四新女性為愛離家,情逝身亡背後的社會現實原因


子君不再和他談人生,談文學,談理想,只是每天川流不息地做著飯,將活著的唯一要務集中到了吃的上面。他不愛涓生愛的花草,卻學官太太的模樣熱愛飼養小動物。

這是在涓生沒有失業,還有錢養家的前提上對子君的不滿。雖然涓生開始對子君失望,但這個時候他的內心還是接受和心疼子君的。

隨著涓生的失業,他對子君的感情越來越淡漠。當他們為了生存,把子君喂的小油雞做為食物吃掉,把子君喂的小狗帶到西郊拋掉後,涓生也有了捨棄子君的心思。涓生說:

待到孤身枯坐,回憶從前,這才覺得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我要明告她,但我還沒有敢,當決心要說的時候,看見她孩子一般的眼色,就使我只得暫且改作勉強的歡容。


《傷逝》解讀:五四新女性為愛離家,情逝身亡背後的社會現實原因


隨著時間的推移,涓生為了拋棄子君這個累贅,甚至開始希望子君死去。涓生在文中寫到:

我覺得新的希望就在我們的分離,她應該決然捨去,――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責,懺悔了。

涓生雖然立刻自責懺悔了,但在他的心裡,還是有這個希望的。在那個沒錢取暖的凜冽寒冬,涓生每日去閱覽室蹭暖時想的,都是子君離開他後的幸福生活。子君呢,一人留在小屋裡忍受著徹骨寒冷和涓生將要說出口的遺棄。

在子君說涓生與從前兩樣,讓他說出實話時,涓生順勢說出解脫的話來:

……況且你已經可以無需顧慮,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實說,是的,人是不該虛偽的。我老實說吧: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但這於你倒好得多,因為你更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

這句話,讓子君徹底死了和涓生在一起的心。一個初春的早晨,悽然地隨著父親走了。沒多久,子君死去的消息傳入了涓生的耳朵。

死因雖沒講明,可她飛蛾撲火後的心死如灰,再加上那個時代背景下吃人的禮儀道德,難道還不足以讓子君魂飛天外嗎?


《傷逝》解讀:五四新女性為愛離家,情逝身亡背後的社會現實原因


總的來說,《傷逝》這篇小說講述了五四時期的一個新女性子君,為了追求個性解放愛情自由,不顧家庭反對,毅然和所愛之人涓生過起同居生活後,最終因為生存的現實原因,愛情幻滅生命消亡的悲慘故事。這個悲劇的發生,既反映了人必然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的現實原因;也反映了個人和社會的衝突——離開整個社會的解放,個性的解放和婚姻的自主是無法實驗的。

這個小說的悲慘結局,也是魯迅給五四時期新女性的一記棒喝:如果你們真要個性解放,為愛離家出走,也要明白一個前提,那就是經濟的獨立!如果你只能從一個依靠父親生存的女兒,淪為一個依靠丈夫活下去的妻子,那麼:前路艱辛,務必小心!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傷逝》這篇小說在寫作方法上給寫作者帶來的啟示,在小說內容方面給普通讀者帶來的聯想感受。

先說第一個方面。這篇小說是以限制敘事的方法完成整篇文章的敘述的。本文的敘述者是我(涓生)。以第一人稱視角敘述故事時,有種很明顯的長處,就是可以使作者十分自然地進入主人公的內心深處,並且用意識流或其他方式將他最隱秘的思想公佈於眾。

這種表達的好處可以讓讀者感知到更深情,更真摯的敘述特點,並且故事的情節也可以只需要人物感情的變化來推動。壞處是,由於是“我”自己來敘述的,“我”不可能瞭解所有人物的內心。換句話就是說,這種表達可能具有侷限性,片面性,不可能是全部的真相,這就需要讀者根據文中的言外之意和隱含的某些信息去填充和甄別。

《傷逝》解讀:五四新女性為愛離家,情逝身亡背後的社會現實原因

接著再來說一下《傷逝》的內容給我們年輕戀人帶來的感悟和聯想。雖然這篇小說是魯迅先生在五四新文化時期給那些新女性的一記棒喝,但是對於標榜著愛情至上的現代男女同樣適用。

這篇小說首先讓我們感悟到:愛情和婚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階段。戀愛是屬於精神層面的交流與付出。在這個階段,男女雙方談理想,談人生,甚至談起瑣屑的生活話題也會滿懷激情,神采飛揚。因為他們為了讓對方找到愉快的感覺,彼此雙方都在朝向更好的方向改變著自己。

婚姻與同居生活,卻是需要用吃喝拉撒這些俗事要務,延續起生命長度的。倘若涓生沒有失業,倘若他們還能維持普通的日常所需,涓生也不至於要努力甩掉子君這個包袱,將子君以及他們的愛情逼上絕路。

一旦踏入婚姻和同居的階段,我們就要明白一個道理,雙方已經由高高在上的精神交流淪落為普通的衣食男女。不要再以戀愛階段的表現來要求對方。只有這樣,才能內心安然平淡相守相伴終老。

再就是,要想獲得永久的幸福和自由,無論男女,首先必須在經濟上獨立起來,只有這樣愛情才不會變味,自己也才不可能淪為愛人眼中的累贅。這也是此篇小說告訴我們的主題:人必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