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解读:五四新女性为爱离家,情逝身亡背后的社会现实原因

《伤逝》解读:五四新女性为爱离家,情逝身亡背后的社会现实原因


《伤逝》是鲁迅作品中唯一的爱情小说。鲁迅的文字大多像枪,像戟,像剑。击中目标,勾出真相,斩断劣根,振聋发聩让人警醒。《伤逝》却用忧伤柔美的笔调,追思了一个“此情只能成追忆”的爱情悲剧。很多读者觉得这篇小说不像鲁迅所写,毫无鲁迅风格。真的是这样吗?下面,我们就从小说的时代背景中了解真相。

鲁迅创作这篇小说时,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学人切断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在某些地方用一种矫枉过正的姿态宣传西方新潮。在批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结合方式时,不顾当时女子毫无就业机会的社会现状,鼓动所谓的新女性为了爱情,要勇敢地离家出走,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当时,挪威剧作家亨利·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刚刚引入中国。《玩偶之家》被比作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在这个宣言书中,娜拉终于觉悟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并向丈夫严正地宣示:

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至少要做一个人!

而后,娜拉甩门而去。


《伤逝》解读:五四新女性为爱离家,情逝身亡背后的社会现实原因


曾有人说,娜拉出走的摔门声,声振欧洲。因为娜拉的出走,是作为对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这个话剧引入我国后,娜拉却成为了五四学人鼓动新女性追求爱情自由,勇敢出走的榜样。

为此,胡适还创作了戏剧《终身大事》,让剧中人物田亚梅做出了在那个时代背景中,女孩子根本不可能做出的事。最终坐上爱人的汽车,告诉母亲,孩儿要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去了。

清醒的鲁迅,当时就看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女孩离家出走后可能遭遇到的不幸。因此写下了《娜拉走后怎样》的文章。文中说:

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的出走,其实也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因为文学作品中理想的实现,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现实生活中,出走的女孩子必须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和经济基础。

鲁迅的《伤逝》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由此可以看出,《伤逝》这篇小说,一样具有鲁迅其他作品中促人警醒的犀利风格特质。


《伤逝》解读:五四新女性为爱离家,情逝身亡背后的社会现实原因


这个故事的开始,一如众多爱情的开始一样,甜蜜醉人。涓生常常满怀期待地等着子君的到来。

“皮鞋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会让涓生整个人骤然生动起来。

子君不在时,涓生什么都看不见。子君来迟时,涓生胡思乱想“莫非他翻了车,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吗?”在种种胡思乱想中,恨不得取了帽去看她。

那时的子君和涓生,真如元代管道升的《我侬词》中的句子一样:尔侬我侬,忒煞情多。因此,子君飞蛾扑火: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她冲破家庭和世俗的阻碍,和涓生过起了同居的生活。子君以为得到了一生的幸福,却没想到落得情逝身亡。

同居后,涓生对待子君的感情日趋平淡。涓生不止一次地遗憾子君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

子君不会做家务,做菜需要倾注全部精力,整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


《伤逝》解读:五四新女性为爱离家,情逝身亡背后的社会现实原因


子君不再和他谈人生,谈文学,谈理想,只是每天川流不息地做着饭,将活着的唯一要务集中到了吃的上面。他不爱涓生爱的花草,却学官太太的模样热爱饲养小动物。

这是在涓生没有失业,还有钱养家的前提上对子君的不满。虽然涓生开始对子君失望,但这个时候他的内心还是接受和心疼子君的。

随着涓生的失业,他对子君的感情越来越淡漠。当他们为了生存,把子君喂的小油鸡做为食物吃掉,把子君喂的小狗带到西郊抛掉后,涓生也有了舍弃子君的心思。涓生说:

待到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我要明告她,但我还没有敢,当决心要说的时候,看见她孩子一般的眼色,就使我只得暂且改作勉强的欢容。


《伤逝》解读:五四新女性为爱离家,情逝身亡背后的社会现实原因


随着时间的推移,涓生为了抛弃子君这个累赘,甚至开始希望子君死去。涓生在文中写到:

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

涓生虽然立刻自责忏悔了,但在他的心里,还是有这个希望的。在那个没钱取暖的凛冽寒冬,涓生每日去阅览室蹭暖时想的,都是子君离开他后的幸福生活。子君呢,一人留在小屋里忍受着彻骨寒冷和涓生将要说出口的遗弃。

在子君说涓生与从前两样,让他说出实话时,涓生顺势说出解脱的话来:

……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需顾虑,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吧: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

这句话,让子君彻底死了和涓生在一起的心。一个初春的早晨,凄然地随着父亲走了。没多久,子君死去的消息传入了涓生的耳朵。

死因虽没讲明,可她飞蛾扑火后的心死如灰,再加上那个时代背景下吃人的礼仪道德,难道还不足以让子君魂飞天外吗?


《伤逝》解读:五四新女性为爱离家,情逝身亡背后的社会现实原因


总的来说,《伤逝》这篇小说讲述了五四时期的一个新女性子君,为了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不顾家庭反对,毅然和所爱之人涓生过起同居生活后,最终因为生存的现实原因,爱情幻灭生命消亡的悲惨故事。这个悲剧的发生,既反映了人必然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现实原因;也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的冲突——离开整个社会的解放,个性的解放和婚姻的自主是无法实验的。

这个小说的悲惨结局,也是鲁迅给五四时期新女性的一记棒喝:如果你们真要个性解放,为爱离家出走,也要明白一个前提,那就是经济的独立!如果你只能从一个依靠父亲生存的女儿,沦为一个依靠丈夫活下去的妻子,那么:前路艰辛,务必小心!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伤逝》这篇小说在写作方法上给写作者带来的启示,在小说内容方面给普通读者带来的联想感受。

先说第一个方面。这篇小说是以限制叙事的方法完成整篇文章的叙述的。本文的叙述者是我(涓生)。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故事时,有种很明显的长处,就是可以使作者十分自然地进入主人公的内心深处,并且用意识流或其他方式将他最隐秘的思想公布于众。

这种表达的好处可以让读者感知到更深情,更真挚的叙述特点,并且故事的情节也可以只需要人物感情的变化来推动。坏处是,由于是“我”自己来叙述的,“我”不可能了解所有人物的内心。换句话就是说,这种表达可能具有局限性,片面性,不可能是全部的真相,这就需要读者根据文中的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某些信息去填充和甄别。

《伤逝》解读:五四新女性为爱离家,情逝身亡背后的社会现实原因

接着再来说一下《伤逝》的内容给我们年轻恋人带来的感悟和联想。虽然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在五四新文化时期给那些新女性的一记棒喝,但是对于标榜着爱情至上的现代男女同样适用。

这篇小说首先让我们感悟到:爱情和婚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恋爱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交流与付出。在这个阶段,男女双方谈理想,谈人生,甚至谈起琐屑的生活话题也会满怀激情,神采飞扬。因为他们为了让对方找到愉快的感觉,彼此双方都在朝向更好的方向改变着自己。

婚姻与同居生活,却是需要用吃喝拉撒这些俗事要务,延续起生命长度的。倘若涓生没有失业,倘若他们还能维持普通的日常所需,涓生也不至于要努力甩掉子君这个包袱,将子君以及他们的爱情逼上绝路。

一旦踏入婚姻和同居的阶段,我们就要明白一个道理,双方已经由高高在上的精神交流沦落为普通的衣食男女。不要再以恋爱阶段的表现来要求对方。只有这样,才能内心安然平淡相守相伴终老。

再就是,要想获得永久的幸福和自由,无论男女,首先必须在经济上独立起来,只有这样爱情才不会变味,自己也才不可能沦为爱人眼中的累赘。这也是此篇小说告诉我们的主题: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