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的最愛,品茗就是品味人生,彰顯文人的風雅之情

古代文人既是傳承與發揚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從廣義上來講文人泛指識文斷字的讀書人,但從狹義角度上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古代社會中的文人,不僅限於會寫文章或博學多才,而是指代品學兼優的“文德之人”。

文人在歷史上的稱呼幾經改易,書生、儒生、學究、讀書人等,無論如何變化都離不開文化內涵。筆者認為文人作為士農工商中,處於古代上層社會中的重要群體。不僅肩負著傳道授業與完善文化體系的任務,而且在很多朝代還具有改變歷史走向的責任。

古代文人的最愛,品茗就是品味人生,彰顯文人的風雅之情

比如,在“重文抑武”的宋代,“文官治國”就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雖然宋代最終也吃到了“文官治國”的苦果,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北宋前期。正是因為這些飽讀詩書、才華橫溢的文人,才會讓宋代的經濟與文化,曾一度出現了繁榮局面。

從古至今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古代文人的形象都被定格為,手無縛雞之力、滿口之乎者也的“酸儒”。甚至還出現了“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論調,但筆者卻認為這些觀點都有失偏頗。因為從西周時期開始,“君子六藝”就是文人的看家本領。

古代文人的最愛,品茗就是品味人生,彰顯文人的風雅之情

“禮、樂、射、御、書、數”,都是古代文人的必備技能。如果出現偏科的現象,就說明不是一個合格的讀書人。在“君子六藝”的薰陶之下,古代文人除品行不佳者之外,幾乎都被培養成了品德高尚的君子。

雖然不能將文人與君子劃等號,但是能夠成為君子卻是,古代文人窮盡一生的追求。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古代社會中的文人墨客,應該是志趣高雅、愛好廣泛的知識青年。在客觀因素與主觀教育的影響之下,他們的興趣愛好也都以“雅”著稱。

古代文人的最愛,品茗就是品味人生,彰顯文人的風雅之情

古代文人墨客最文雅的愛好

文人墨客是古代歷史中,最具文化特色的群體之一。在仕途順遂之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在仕途受阻被貶謫之時,又會悵然慨嘆:“雲橫奏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當人生邁入安逸,“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古之文人的閒情逸趣皆因人生處境,從整體上來看這些才華橫溢的文人,不僅擁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曠達心境;而且也有“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豁達;如果人生還有未完成之事,何不“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古代文人的最愛,品茗就是品味人生,彰顯文人的風雅之情

一、文人“雅好”的契機

古往今來文人就是文化的代名詞,他們可以通過詩句去表達情感,也可以用天生的文人氣質,去出名歲月中的憂傷;他們的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喜怒哀樂盡是歲月無情。這些將“雅”發揮到極致的文人,也活成了他們心目中的樣子。

筆者認為古代文人在揮毫潑墨的同時,其實也描繪出了一幅人生百味圖。當大雅遇到大俗之時,方能實現雅俗共賞之意蘊。如果將文人比喻成人間的精靈,那麼他們筆墨之下的煙雨江南,就是栩栩如生的人間盛景。

古代文人的最愛,品茗就是品味人生,彰顯文人的風雅之情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是文人,將“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臨摹的繪聲繪色、有血有肉;也是他們將前塵往事、愛恨情仇,描繪得輕描淡寫又揮之不去。是他們讓古代文學史猶如調色盤,在五顏六色之中道盡世事滄桑。

筆者認為正是因為古代文人,內心中自然生長的多愁善感,以及人生中遇到的千姿百態。才會在他們的筆下流出千古佳作,才會讓一段段塵封的風流韻事,以及附庸風雅的“雅好”,成為後世人津津樂道的談資。

古代文人的最愛,品茗就是品味人生,彰顯文人的風雅之情

二、古代文人雅趣之“品茗”

《幽夢影》中曾有一段描寫閒趣的文字,

“人莫樂於閒,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閒則能讀書,閒則能遊名山,閒則能交益友,閒則能飲酒,閒則能著書,天下之樂,莫大於是”

在這段文字中不僅寫出了“閒”的樂趣,而且也羅列了古之文人的“雅好”。

作為一個滿腹經綸的文人,讀書、寫字、著文自是不在話下。但如果能將自身的文人氣質,付諸於遊山、交友、飲酒之上,說明骨子裡的風雅並未消失。而且在這些“雅好”的襯托之下,使自己變成了一個更加真實的人。

古代文人的最愛,品茗就是品味人生,彰顯文人的風雅之情

1.古代文人墨客品茗雅興

“品茗”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一大“雅好”,“品茗” 簡而言之就是喝茶、飲茶的雅稱。作為一種文化以及優雅的享受,從上古時期茶葉被人們發現開始,就一直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對品茗飲茶有極為濃厚的興趣。

“品茗”不僅是一種難得的精神享受,同時在品茗的時候還可以淨心,這對於文人墨客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只有靜下心來才能創作出經典作品,而且也能夠讓自己的身心融入茶中。這與“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彷彿是一種渾然天成的組合。

古代文人的最愛,品茗就是品味人生,彰顯文人的風雅之情

擇一雅靜謐之處沏上一壺茶,不僅可以讓身心獲得舒緩,而且還能減輕壓力、盪滌思想。《洛陽伽藍記·正覺寺》中,曾有“渴飲茗汁”一說。喝上一杯熱茶不僅可以解渴,而且也可以為心靈注入一泓清泉。

既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也可以使精神世界得到昇華。筆者認為這可能就是,古代文人喜好品茗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不想獨飲則可邀好友“茗談”,泡上一壺充滿文化韻味的茶水,一邊品茗一邊與朋友小敘,這種感覺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古代文人的最愛,品茗就是品味人生,彰顯文人的風雅之情

2.文人墨客品茗的原因

(1)“茶”為生活必需品

《世說新語·任誕》中曾寫道:

“山公時一醉,徑造高陽池。日莫倒載歸,茗苆無所知”

據說“品茗”一詞因此而出現。“茗”作為茶的雅稱韻味十足,而加上一個“品”字就更具韻味。“品茗”者品的未必是茶,也可能是人生與暢想。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將茶與其他調味品放在一起,說明了茶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性。古代有“盛世品茶”之說,唐、宋、明三朝是品茗的高峰期。“品茗”作為古代文人雅士的消遣方式,其實與“琴棋書畫詩酒”,在一定程度上有異曲同工之妙。

古代文人的最愛,品茗就是品味人生,彰顯文人的風雅之情

(2)“藥茶”養身

文人品茗猶如武將騎馬,都能夠從其中找到人生樂趣。筆者認為古代文人飲茶,不僅是一種眾所周知的“雅好”,而且也與自古形成的茶文化息息相關。據史料記載“茶”在商周之前,一直都被人們作為藥品。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古代人飲茶,其實也是將其當做藥物服用。《神農百草經》中雲:“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可能是“茶”最早的功效。而文人品茗雖然並不是為了治病,但是也有提神醒腦、滋養身體之意。

古代文人的最愛,品茗就是品味人生,彰顯文人的風雅之情

(3)“渴飲茗汁”

“渴飲茗汁”簡而言之就是,口渴的時候可以飲茶解渴。筆者認為如果將品茗與解渴放在一起,未免會顯得過於庸俗或放不上臺面。古代社會中的文人墨客,怎麼可能是為了解渴而已。就算是如此也要將其稱為品茗,因為只有這樣才會顯得更加高雅。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與“茶神”陸羽有關,唐朝時期陸羽曾創作了一部《茶經》。在《茶經》的引導之下,很多文人都將飲茶當做雅趣。這其中就包括被譽為“詩魔”的白居易,他對茶的情感絕對不容質疑,並且還因此創作了很多“茶詩”。

古代文人的最愛,品茗就是品味人生,彰顯文人的風雅之情

“起嘗一碗茗,行讀一行書”,“夜茶一兩杓,秋吟三數聲”,從這四句詩中可以得知,白居易無論早晚都要飲茶。之所以會養成這種習慣,主要是因為“或飲茶一盞,或吟詩一章”。雖有盛唐“李白一斗詩百篇”,但中唐樂天飲茶也能文思泉湧。

他在《何處堪避暑》中寫道:“遊罷睡一覺,覺來茶一甌”, 就算是外出散步歸來睡個午覺,醒來之後也要趕緊煮上一壺茶;只有飲茶才會讓他“從心到百骸,無一不自由”。這種對茶的情感與雅趣,在唐代眾多文人中也應該是一絕。

三、惟有“飲”者留其名

李白在《將進酒》一詩中,酣暢淋漓的寫道:“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這兩句詩中的“飲”字代指美酒,這位被是成為“酒仙”的大詩人。不僅終日以酒為伴,甚至三百六十五天爛醉如泥。

1.《夜宿天心》中的茶趣

但是在古代文人墨客中也有一股清流,他們也認為“唯有飲者留其名”,但這其中的“飲”卻是指飲茶。明代詩人胡瀅在《夜宿天心》中,如此表達:“雲浮山際掩禪院,月湧天心透客居。幽徑石寒竹影下,紅袍味裡夜可無?”。

在雲霧繚繞的大山之中,隱藏著一座千年古剎。當月光揮灑在天心岩時,路旁的竹影映射在幽靜之上。難道在這種詩情畫意的夜晚,聞不到大紅袍的幽幽茶香了嗎?通過這首詩歌可以得知,原來詩人胡瀅也是一位品茗愛好者。

2.《試院煎茶》中的“雅好”

宋代文人蘇軾曾寫下《試院煎茶》一詞,“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銀瓶瀉湯誇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

文人蘇軾在試院中煎茶的時候,看到甌中飛雪般的茶末浮想聯翩。在這首詞中他不僅寫出了,煎茶之時茶葉的選擇與火候的把握,還寫出了人生不得意之時,就像這甌中所煮之茶一樣,只有熬到火候才能香氣四溢。

結 語

通過解析古代文人墨客,對“品茗”雅好的執著與純粹時,突然發現原來“品茗” 就像品味人生。不同的茶或不一樣的煎茶方法,最終都會出現不一樣的口感與味道。而這種情形與人生境遇極為類似,無論苦澀還是甘甜都應放平心態。

畢竟古代文人在“品茗”的同時,也彷彿在不停地品味著自己的人生。濃茶雖然苦澀但可以提神;淡茶雖然味道寡淡但卻爽口。在煮茶的時候大火或小火,都會收穫不一樣的結果。這種結果其實早就已經註定了,因為文人推崇的雅緻盡在一甌茶中。

【參考文獻】

祁增年《古代文人的雅號》

關世輝《古人“興趣教育”觀》

劉冀《中國古代文人藏墨心理探析》

冀芳群《品味古人詩句,激發今人興趣——談古詩賞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