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除了牛郎织女,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浪漫又有趣的习俗

七夕节又名七巧、乞巧、双七、双星,各地说法不ー。萧山一带的百姓大多称其乞巧节。其中,坎山一带的七夕乞巧尤其引人注目。

七夕节除了牛郎织女,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浪漫又有趣的习俗

七夕节形式多

当地,每年七夕晚上都有祭祀七巧星、乞巧赛巧活动。这一晚,一家或几家一起祭祀牛郎、织女。

主妇们早就将庭院打扫干净,摆好了供桌,并在供桌上摆放家中姑娘、媳妇的手工活儿,如绣品、鞋子衣服等。也可以借来村上人手艺好的婆婆、婶婶们的手工活。再在这些物品上撒些香粉,边上还要放上绣花针和丝线。供桌上要放水果:桃、梨、西瓜等, 还要放十碗菜肴、香案蜡烛。

七夕节除了牛郎织女,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浪漫又有趣的习俗

点上蜡烛,然后让要乞巧的姑娘、媳妇点上三姓清香,对着苍穹三鞠躬,将香插入香炉,向牛郎、织女敬酒。祭祀的女子恭敬地端起酒壶,将酒倒进三只杯中,二杯是牛郎、织女相会吃的交杯酒,另一杯慢慢举起,默默祝愿,然后拿酒酹地,成等距离的三点,再把剩下的半杯绕着三点的中间一点,前后酒成一个心字形。

之后,从供桌上拿起绣花针和丝线,对着星光穿针眼。据说,如果乞巧之人在短时间内穿不进线,那就是说乞巧失败。

七夕节除了牛郎织女,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浪漫又有趣的习俗

还有一种活动叫赛巧,就是多个人在一起对着星光穿针,谁穿得快穿得多,谁就最巧。赛巧后还要乞巧,每个村子和集镇上都有心灵手巧的婆婆,到了七夕这一天,姑娘、媳妇们就要用木盘,端着自家做的面点心和巧果儿,到那些巧手婆婆家中乞巧。

她们的点心盘中就包有绣花针、做活针、纳衣针、剪刀、织布梭、纺花车和木梳,有的是用菜叶或柳树叶剪成的象征性物品,到巧手婆婆家上供后,就唱乞巧歌:

七月七,牛郎哥哥、织女姐姐快快来

伢给你送肉,教伢学做活,

伢给你送物,教伢扎鞋帮,

伢给你送菜,教伢学截剪,

伢给你送水,教伢納鞋底,

伢给你送瓜,教伢纺棉花,

伢给你送醋,教伢学织布,

伢给你送酒,教伢学梳头。

唱完歌,婆婆就给大家分巧点心。

还有一种乞巧的方式,就是在前一日取雨水、井水各半,盛在碗中,放露天一夜,再在太阳下暴晒半天,七夕中午日当中,各家女孩将绣花针或新竹扫帚梢放在水面上,浮而不沉,然后观看针在水底的影子,或散如花,或动如云,或成物形而巧妙者,认为是“乞得巧”。

七夕也是女人节

七夕还有祭祀坑香姑娘的活动。相传旧时茅坑里住着个坑香姑娘,她的脚很小。茅坑主人家有姑娘长成了,就要做绣花鞋,越小越巧。姑娘们先在茅坑门口点烛焚香,然后把自己做的小鞋子挂在茅坑门口。当上厕所的男人们看到做工精细的绣花鞋,就知道这家人家有女已长成,可以上门提亲了。

七夕节除了牛郎织女,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浪漫又有趣的习俗

七巧节也是女人节,这一天女人都要用荆树汁洗头。传说这一天织女也在银河洗头,女孩效仿织女可以使头发乌黑光亮。这一天,年轻的姑娘媳妇们还要在自己家门口采集凤仙花瓣,将其放在一个容器里捣碎,然后取其汁染到指甲上,俗信以为七夕染的指甲不容易褪色。

七巧节的食品中,有一种叫巧果的十分盛行,用面粉和成面,做成面皮,然后切成正方形对折后中间划三道成线状,并将线条交又翻起来,叫翻巧果。然后将巧果放在油中炸,味道又松又脆又香。

七夕节除了牛郎织女,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浪漫又有趣的习俗

据说七巧节吃巧果的孩子能聪明,而且制作也简单,所以几乎家家都做。还有一种是米粉做的巧点心米粉由糯米粉和粳米粉对掺,用开水调成糊状作浆和成面团后,做成饺子形、荸茅形、花轿形,越小越精致。

其中有几种点心中要包上用菜叶和柳树叶剪成象征性的剪刀和梭子一类的物品,在分食中,那位姑娘媳妇吃到点心内的物品就以为讨到了巧。

如:吃到针会绣花,吃到剪刀会裁剪,吃到梭子会织布等等。七巧节习俗在坎山流传至今,与当地一种手工艺一挑花边也有关系。萧山花边也称“万缕丝”或“万里斯”,是采用绣针引线方法挑绣的民间工艺品。

七夕节除了牛郎织女,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浪漫又有趣的习俗

20世纪初,从意大利的威尼斯传入萧山坎山。据《坎山镇志》记载:萧山花边始于本镇,20世纪初,坎山已是浙江丝茧、棉花集散地,商贾云集。这一带妇女擅长植棉织布,养蚕缫丝,以聪敏、巧手著称。民国八年(1919),上海商人徐方卿看中这块生财之地,率领天主教徒4人从上海徐家汇来坎山,首批组织24名女工学习挑织花边。

七夕节除了牛郎织女,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浪漫又有趣的习俗

1923年,坎山第一家花边厂“沪越花边厂”在本镇应运而生,成为萧山花边的发祥地。当时由于商家盘剥,挑花女工收入微薄,产品花色单调,故不到两年就倒闭。后来,花边艺人在图案、针法上进行创新,形成独特的风格,销路转好,花边商闻风重来。

本镇先后开办十多家花边厂,坎山被称为“花边之乡”因为挑花边的女子,需要有一双巧手,这里的人们特别看重乞巧,一年一度的七巧祭星活动特别受到欢迎,于是也就一直传承下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