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過生日要悲傷,但卻因這位皇帝而改變,全國放假3天

現在我們過生日,大多是吃蛋糕、吹蠟燭、唱生日歌來慶祝,其實這些習俗都是受西方文化的影響。

古人過生日要悲傷,但卻因這位皇帝而改變,全國放假3天

南北朝時期,古人是沒有過生日和做壽這一說的。《詩·小雅·蓼莪》記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生日那天,要思念父母生養的艱辛,做哀慼狀,是不能宴樂慶賀的。

把生日這天搞得喜慶洋洋的還是出現在唐代中期,從唐玄宗開始,每逢皇帝生日,全國還要休假3天舉行慶祝活動,這就是“朝野同歡”。到了宋代,除生日那天送財物之外,還有生日獻詩詞的風氣。從南宋起,民間的祝壽活動開始慢慢盛行起來。

古人過生日要悲傷,但卻因這位皇帝而改變,全國放假3天

杭州一帶,小孩週歲以後,每年都要在誕生紀念日為他(她)過一次生日。父母要煮雞蛋和長麵條給孩子吃,意思是讓孩子歲歲平安,逐漸長大成人。通常,五十歲以下的人稱為“過生日“,五十歲以上,就稱為“做壽”了。

也有一句諺語稱:”有錢不做三十,無錢要做四十。”說的是舊時的人們在三十歲以下是可以不必過生日的,而過了四十歲則必須認認真真過生日了,過生日與家庭經濟狀況有很大關係。有錢人家找個理由慶祝一番,自在情理之中;沒錢的,要精打細算,該節儉的就節儉,舊時不過生日的家庭很多,舊時還有成年禮,也是頗為隆重的。

古人過生日要悲傷,但卻因這位皇帝而改變,全國放假3天

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成年禮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大多數家庭都不舉行成年禮了。倒是在近來,又有一些地方開始提倡成年禮,有必要說說這種禮俗的由來在許多原始民族中,成年儀禮曾經是一項必不可少而又極其隆重的人生儀式。在漢族歷史上則有男子ニ十歲行冠禮,女子十五歲行笄禮的傳統。

古人過生日要悲傷,但卻因這位皇帝而改變,全國放假3天

先秦禮學經典《儀禮・士冠禮》就提到,屆時要給成年男子先後戴三次帽子,以示成人。而女子則在此時改變髮型,綰、插簪,表示她可以嫁人了。在後世的衍變中,成年儀禮逐漸淡出。杭州的一些地方,又有小孩子上學之初要行啟蒙禮的做法,小孩入學的第一天,會有一系列儀禮,以示慶賀和紀念。

而女子的笄禮則大多融入婚禮之中,成為女子結婚之前所必須要經過的一些儀禮。在桐廬的“江南”一帶,有過時節的傳統習俗。許多家庭,都會在過時節的時候,特別注意到為自家孩子過生日,邀請親朋好友來家聚餐,有的還會演戲、放電影,以示慶賀。

古人過生日要悲傷,但卻因這位皇帝而改變,全國放假3天

相對於年輕人過生日而言,傳統社會里更關心的是給老年人做壽。做壽,與提倡孝道有必然聯繫,因而歷來受到關注。民間有“做九不做十”的說法,以為不做盡頭數,所以六十大壽是應該在五十九歲生日時做的。

通常做法,做壽的家庭先要向親朋好友分發大紅壽帖,表示邀約。屆時,親友都要送壽禮,常見的有金字壽燭、壽桃、壽麵、壽酒、壽幛、壽聯等。比如,請書法家寫一百個壽字,就是頗受歡迎的禮物。老人回憶,舊時壽昌縣(今併入建德,有人設法請縣衙門在絹紙上蓋一百個縣衙大印,構成偌大個“壽”字,做成壽幛,引起一時轟動。

古人過生日要悲傷,但卻因這位皇帝而改變,全國放假3天

做壽當天,往往要在家中佈置富麗堂皇的壽堂。拜壽儀式,先由壽星拜謝天地祖宗,然後壽星端坐太師椅,接受親友禮拜。有的家庭比較講究,當親友禮拜時,壽星的兒孫輩要當庭答拜,以示禮貌。壽星要給每位拜壽者一個紅包,稱為“百歲包”。然後大家一起吃壽麵。

有的地方有規矩,每人要從自己碗中先挑出幾根麵條,添加到壽星碗中,寓意“添壽”。壽麵一般不可盛滿,所謂忌“滿”,也是昔日人們的一種心理暗示。

古人過生日要悲傷,但卻因這位皇帝而改變,全國放假3天

有的人家還會在做壽之前先請來和尚道士做道場,以示虔誠。杭城大戶人家,則有到天竺、靈隱的寺院裡去做壽的習俗,請僧人拜懺倣功德,在齋堂設壽堂,親友送禮,一律吃素筵。

所拜之懺,常見的有《藥師》,並點藥師燈,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樹燈。在蕭山一帶又有點壽燈的習俗,與眾不同。點壽燈,又稱點樹燈、點香燈。當地廟宇中,常備許多樹燈,供信仰者租用。樹燈形狀似樹,七七四十九盞燈分枝權排列,瓷蠱內盛香油、燈芯。

古人過生日要悲傷,但卻因這位皇帝而改變,全國放假3天

屆時請香燈師主持儀式,點燃樹燈,吟唱香贊,帶領主家跪拜,為長輩祝壽。杭州一帶又有“六十六壽辰”的習俗,以為人活到六十六歲,度過了第三個難關,值得慶賀,要吃六十六塊肉。

六十六壽辰前一天,由壽星的女兒(或侄女輩)為其燒肉。選用精豬肉,切成小丁塊,醬油蒸煮。壽誕之日,敬天一塊,敬地一塊,其餘六十六塊要給壽星吃。舊時還有做陰壽的習俗。即為死者做壽,一切如生前壽禮儀式。

親友送糕桃壽麵,另加紙元寶十副、糖茶二杯,不送鞋襪。有送紅燭的,寫“仙鄉不老,佛國長春”等字樣。也有人家在寺院為逝者辦陰壽,則要拜懺,儀式亦頗隆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