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过生日要悲伤,但却因这位皇帝而改变,全国放假3天

现在我们过生日,大多是吃蛋糕、吹蜡烛、唱生日歌来庆祝,其实这些习俗都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古人过生日要悲伤,但却因这位皇帝而改变,全国放假3天

南北朝时期,古人是没有过生日和做寿这一说的。《诗·小雅·蓼莪》记载:“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生日那天,要思念父母生养的艰辛,做哀戚状,是不能宴乐庆贺的。

把生日这天搞得喜庆洋洋的还是出现在唐代中期,从唐玄宗开始,每逢皇帝生日,全国还要休假3天举行庆祝活动,这就是“朝野同欢”。到了宋代,除生日那天送财物之外,还有生日献诗词的风气。从南宋起,民间的祝寿活动开始慢慢盛行起来。

古人过生日要悲伤,但却因这位皇帝而改变,全国放假3天

杭州一带,小孩周岁以后,每年都要在诞生纪念日为他(她)过一次生日。父母要煮鸡蛋和长面条给孩子吃,意思是让孩子岁岁平安,逐渐长大成人。通常,五十岁以下的人称为“过生日“,五十岁以上,就称为“做寿”了。

也有一句谚语称:”有钱不做三十,无钱要做四十。”说的是旧时的人们在三十岁以下是可以不必过生日的,而过了四十岁则必须认认真真过生日了,过生日与家庭经济状况有很大关系。有钱人家找个理由庆祝一番,自在情理之中;没钱的,要精打细算,该节俭的就节俭,旧时不过生日的家庭很多,旧时还有成年礼,也是颇为隆重的。

古人过生日要悲伤,但却因这位皇帝而改变,全国放假3天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年礼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大多数家庭都不举行成年礼了。倒是在近来,又有一些地方开始提倡成年礼,有必要说说这种礼俗的由来在许多原始民族中,成年仪礼曾经是一项必不可少而又极其隆重的人生仪式。在汉族历史上则有男子ニ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的传统。

古人过生日要悲伤,但却因这位皇帝而改变,全国放假3天

先秦礼学经典《仪礼・士冠礼》就提到,届时要给成年男子先后戴三次帽子,以示成人。而女子则在此时改变发型,绾、插簪,表示她可以嫁人了。在后世的衍变中,成年仪礼逐渐淡出。杭州的一些地方,又有小孩子上学之初要行启蒙礼的做法,小孩入学的第一天,会有一系列仪礼,以示庆贺和纪念。

而女子的笄礼则大多融入婚礼之中,成为女子结婚之前所必须要经过的一些仪礼。在桐庐的“江南”一带,有过时节的传统习俗。许多家庭,都会在过时节的时候,特别注意到为自家孩子过生日,邀请亲朋好友来家聚餐,有的还会演戏、放电影,以示庆贺。

古人过生日要悲伤,但却因这位皇帝而改变,全国放假3天

相对于年轻人过生日而言,传统社会里更关心的是给老年人做寿。做寿,与提倡孝道有必然联系,因而历来受到关注。民间有“做九不做十”的说法,以为不做尽头数,所以六十大寿是应该在五十九岁生日时做的。

通常做法,做寿的家庭先要向亲朋好友分发大红寿帖,表示邀约。届时,亲友都要送寿礼,常见的有金字寿烛、寿桃、寿面、寿酒、寿幛、寿联等。比如,请书法家写一百个寿字,就是颇受欢迎的礼物。老人回忆,旧时寿昌县(今并入建德,有人设法请县衙门在绢纸上盖一百个县衙大印,构成偌大个“寿”字,做成寿幛,引起一时轰动。

古人过生日要悲伤,但却因这位皇帝而改变,全国放假3天

做寿当天,往往要在家中布置富丽堂皇的寿堂。拜寿仪式,先由寿星拜谢天地祖宗,然后寿星端坐太师椅,接受亲友礼拜。有的家庭比较讲究,当亲友礼拜时,寿星的儿孙辈要当庭答拜,以示礼貌。寿星要给每位拜寿者一个红包,称为“百岁包”。然后大家一起吃寿面。

有的地方有规矩,每人要从自己碗中先挑出几根面条,添加到寿星碗中,寓意“添寿”。寿面一般不可盛满,所谓忌“满”,也是昔日人们的一种心理暗示。

古人过生日要悲伤,但却因这位皇帝而改变,全国放假3天

有的人家还会在做寿之前先请来和尚道士做道场,以示虔诚。杭城大户人家,则有到天竺、灵隐的寺院里去做寿的习俗,请僧人拜忏倣功德,在斋堂设寿堂,亲友送礼,一律吃素筵。

所拜之忏,常见的有《药师》,并点药师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树灯。在萧山一带又有点寿灯的习俗,与众不同。点寿灯,又称点树灯、点香灯。当地庙宇中,常备许多树灯,供信仰者租用。树灯形状似树,七七四十九盏灯分枝权排列,瓷蛊内盛香油、灯芯。

古人过生日要悲伤,但却因这位皇帝而改变,全国放假3天

届时请香灯师主持仪式,点燃树灯,吟唱香赞,带领主家跪拜,为长辈祝寿。杭州一带又有“六十六寿辰”的习俗,以为人活到六十六岁,度过了第三个难关,值得庆贺,要吃六十六块肉。

六十六寿辰前一天,由寿星的女儿(或侄女辈)为其烧肉。选用精猪肉,切成小丁块,酱油蒸煮。寿诞之日,敬天一块,敬地一块,其余六十六块要给寿星吃。旧时还有做阴寿的习俗。即为死者做寿,一切如生前寿礼仪式。

亲友送糕桃寿面,另加纸元宝十副、糖茶二杯,不送鞋袜。有送红烛的,写“仙乡不老,佛国长春”等字样。也有人家在寺院为逝者办阴寿,则要拜忏,仪式亦颇隆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