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眼科:始於“愛眼”,成於“愛人”

愛爾眼科:始於“愛眼”,成於“愛人”

作者:傑尼 編輯:小市妹

  10月27日,愛爾眼科2020年三季報正式披露,亮眼的業績表現,讓其再一次站在聚光燈之下。今年前三季度,愛爾眼科營業總收入約85.65億元,同比增長10.78%;歸母淨利潤約15.46億元,同比增長25.6%。

  作為主要從事各類眼科疾病診療、手術服務與醫學驗光配鏡的專業眼科連鎖醫療機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其業務已覆蓋亞洲、歐洲和北美洲,成為我國眼科醫療服務機構的佼佼者。

  人才是醫療服務行業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而我們發現,愛爾眼科對於“人”的重視,或許是它能走到現在位置的最關鍵因素。本文將著眼於此,希望能給投資者們帶來一些經驗與啟示。

  【吸收優秀醫療人員,打牢公司業務基礎】

  近年來,愛爾眼科多次引進國內外權威眼科專家,並通過收購國際國內多家眼科機構、醫院吸納人才。

  2017年,愛爾眼科收購西班牙ClníicaBaviera.S.A,公司人才實力雄厚,有完善的醫生梯隊和培訓、培養體系,2017年時已有174名眼科醫生和110名視光醫生,包括創始人Julio Baviera醫生在內的骨幹醫生在歐洲享有很高聲譽。

  2019年,愛爾眼科又收購ISEC HEALTHCARE GROUP,據瞭解該公司團隊由24名眼科醫生和6名全科醫生組成,專業領域涵蓋白內障和屈光手術、玻璃體視網膜疾病、青光眼、眼整形及全科門診等。

  對於人才的吸收不僅在佈局擴張、技術提高等方面為公司提供了支持,而且這些國內外的優秀醫療人員更加充實了公司的醫療團隊。

  此外,愛爾眼科還與高校合作,培養專業技術人才;並通過在集團層面、省區層面和醫院層面組織醫療技術人員集中培訓,從而提升公司整體業務水平。

愛爾眼科:始於“愛眼”,成於“愛人”

  ▲愛爾眼科合作學院

  2010年到2019年,愛爾眼科醫療人員數量由2450人增長到11321人,增幅達362.08%。根據公司官網數據,截止2020年4月,愛爾眼科集團及旗下全球眼科及視光醫生總數7400餘人,包括一大批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博士、博士後、留學歐美的學者以及臨床經驗豐富的核心專家。

  隨著人們對眼健康的重視逐漸加深,對眼科醫療服務的需求持續增加,專業醫療團隊的打造、治療技術的不斷提升,可以持續增強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提高知名度,增強人們對公司的信任,使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愛爾眼科,從而提高公司的業務收入。2012年至2019年,公司業績一直維持穩定增長。2020年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是前三季度淨利潤已達15.46億元,超過2019年13.79億元。

愛爾眼科:始於“愛眼”,成於“愛人”

  ▲愛爾眼科營業收入及淨利潤情況

  【股權激勵、“合夥人”計劃,核心人才是最關鍵因素】

愛爾眼科:始於“愛眼”,成於“愛人”

  ▲愛爾眼科股權激勵情況

  從上表可以看出,愛爾眼科的激勵對象人數不斷增多。三次激勵對象為公司董事、中高級管理人員以及公司認定的核心業務(技術)人員。2016年重點向激勵醫生骨幹和中層管理業務骨幹傾斜,對核心業務(技術)人員授予股票總數的比例由2011年的69.77%增長到83.73%,而且2013年和2016年均預留了限制性股票,有利於吸引人才加入公司。

愛爾眼科:始於“愛眼”,成於“愛人”

  ▲愛爾眼科員工數量

  如圖所示,從2010年到2019年末,愛爾眼科員工總數、醫療人員數量逐年遞增,管理人員變動不大。這說明公司的股權激勵在維持核心管理人員隊伍穩定、吸引新員工加入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而2014年,愛爾推出“合夥人”計劃;2015年推出“省會醫院合夥人計劃”,旨在從根本上激發核心骨幹的創造力和能動性,鼓勵員工與公司長期共同發展。

愛爾眼科:始於“愛眼”,成於“愛人”

  ▲愛爾眼科“合夥人”計劃

  合夥人計劃的實施,其使命感和責任感大大增加,也激發了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公司的業績得到快速提升。例如,郴州愛爾眼科醫院有限公司僅用一年的時間就扭虧為盈,2015年淨利潤增長幅度超600%;天津愛爾眼科醫院有限責任公司2017年營業收入增長約40.72%,淨利潤增長約95.65%。隨著醫院的快速發展,盈利水平的不斷提高,合夥人的薪酬等收益也大幅提升,再次提高了員工的工作熱情,形成了良性循環。

  愛爾眼科在為員工提供發展空間和機會的同時,也使得公司的管理、服務、技術等各方面都有了提高,最終體現在高速增長的業績而與股價產生共振。截至今日,愛爾眼科收盤價67.01元,與年初相比增長近70%,並在近日創下近年來新高。

  愛爾眼科是一家“聰明”的公司,懂得“人”在企業中的使用,這也是其實現高成長的最核心因素。得人者興,失人者崩,這句話在競爭激烈的資本市場同樣適用。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採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