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自願”當眾銷燬手機:當教育變成公開處刑

今天,河南宣陽縣的一所雙語實驗學校的操場集合視頻火了,引發網友熱議。

學生“自願”當眾銷燬手機:當教育變成公開處刑

視頻中看到,5位學生陸續走向主席臺上的一張桌子前,然後將手機扔進桌上的水桶裡,同時臺下站著幾千名學生觀看,見到此舉他們驚呼鼓掌。

視頻流傳開後,有人提出異議,而該學校的校長表示,這些學生是自願銷燬手機的,而且家長也表示支持。

學生“自願”當眾銷燬手機:當教育變成公開處刑

有人說,手機確實會影響學生的學習,非常理解;也有人說這種管理方法非常的粗暴、不環保,不符合提倡節儉的環境。


在我看來,這都只是表面的利弊,從更深層次的教育問題來看,學校此舉不僅沒有履行其教書育人的職責,反而可能從心理上壓迫學生,締造一種不良的馴化氛圍。


殺雞儆猴下的“自願”


所謂自願,不過是學校為了逃避責任的說辭。

如果真的自願,學生又何必要將手機帶到學校,而又不交給班主任呢?他們又怎麼會明知在不允許的情況下,將手機留在身邊呢?


校長給出的解釋是,他們並非粗暴地直接要求銷燬手機,而是對學生們進行了一番教育之後,他們自願銷燬的。

學生“自願”當眾銷燬手機:當教育變成公開處刑

什麼是自願?

自願是個體的意志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所作出的自由意願的選擇,只要有第三方的機構、團體或者個人加以干預,那都不是自願。


可以想象,幾名學生在學校老師和領導面前,這種所謂的“教育”一定是壓制性的,可以是批評訓斥,也可以是“叫家長”等威脅。


在這種權力和地位極不對等的情況下,學生做出的自願行為很大程度上會是被迫的。

試問,如果可以選擇道歉或者認錯的方式,有哪個學生會堅持將手機扔到水桶裡呢?


學校對錯誤行為的糾正,已經給出了銷燬手機這一明確選擇,這種明顯的引導和傾向性很難說是學生自願的。


再者,當學生犯了錯,學校要做的是幫助他改正錯誤,建立正確的行為規範。而銷燬手機,是治標不治本!學校沒有引導學生如何正確的使用手機,而是粗暴地將手機作為萬惡之源而銷燬掉,這種不從自身尋找問題的教育方式,只能說明這個學校是在偷懶,這是教育的失職。

且不談在現在這個互聯網社會,手機已經是老師佈置作業、學生查資料、還有與家長溝通必不可少的方式,單單就教育學生如何約束自己、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學校完全沒有任何作為,一刀切的銷燬手機對教育學生其實沒有多少幫助。


服從式的馴化不是教育


在這個事件的背後更讓人細思恐極的事情在於,這個學校不僅偷懶,而且將這種懲罰行為以全校展覽的形式呈現,等於是公開處刑。


學生“自願”當眾銷燬手機:當教育變成公開處刑

這對學生的心理會造成怎樣的影響?我們難以估量。


財產的損失是小,但對於學生而言,自己要當眾銷燬手機,他們心裡會如何去接受?


在過去,公開處刑一般都是一種極端對立的雙方宣示主權,比如林則徐虎門銷煙,那是為了彰顯與毒品鬥爭到底的決心,與販毒者勢不兩立的立場。

學生“自願”當眾銷燬手機:當教育變成公開處刑

但這顯然不適用於學校的教育場景中,手機作為日常必備,使用它再正常不過了,這5個學生也不是犯了不可饒恕的罪過,他們並不是罪人,何以要把他們放在如此極端的位置?


不僅如此,從臺下觀看的幾千名學生驚呼鼓掌的反應來看,他們只是覺得痛快、覺得刺激,即便有少許的震懾作用,但更多的是他們無形中順應了這種馴化氛圍,不知不覺中形成了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心理。


陷入集體的狂歡是危險的。


幾天前網絡上另外一個視頻,也是流傳甚廣:

一個廣東東莞傢俱廠組織的培訓中,許多員工組織在一起跪地自扇巴掌,赤裸上身猛地拍地。

學生“自願”當眾銷燬手機:當教育變成公開處刑

引發關注後,負責人稱這些員工屬於自願報名、自願參加的,你看與這個學校多麼一致!

你敢相信,這個狂扇巴掌的培訓主題是心靈成長嗎?這樣就能打造鐵軍團激發最巔峰的狀態嗎?


當一種無條件服從的馴化氛圍形成之後,人就容易失去自我判斷的能力、盲目服從,他們都以為自己是自願,即便做出傷害自己的事情他們也毫無察覺。


而學校,更不應該成為這樣的場所,學校應該教給學生的,是如何自主思考,去辨析使用手機會給自己帶來的利與弊,從而應該做出怎樣的選擇,並且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被迫和壓抑下的“自願”,是在扭曲孩子的心靈


退一萬步說,在這種教育風氣的引領下,大多數學生不再攜帶手機,乖乖聽話,真的成為了老師和家長眼中的完美學生,但這並不代表他們被壓抑的本性和真實意願能就此改變,相反,他們還會陷入更深的心理問題。


還記得去年震驚全國的北大學子殺母案嗎?

學生“自願”當眾銷燬手機:當教育變成公開處刑

在殺人真相揭開之前,吳謝宇是所有人眼裡的完美學生,成績優異、謙和有禮、文質彬彬、風度翩翩,沒有人會想到,他竟然有這樣殘忍、冷漠的一面,會做出這等事。

學生“自願”當眾銷燬手機:當教育變成公開處刑

他能將自己偽裝成正常人,卻依然無法改變扭曲的心靈。


而唯一能夠解釋這一切的,只有他母親的“完美”的教育方式,因為他的母親極度克己與自律,於是也嚴苛地求吳謝宇復刻這種近乎執著的“完美”形象。長年累月的壓迫,讓吳謝宇表面上終於成了“沒有缺點”的人,但終究無法挽救他那扭曲的靈魂。


這個例子至少應該讓我們明白一點,那就是:孩子的教育不能壓迫,天性是沒有辦法通過壓抑而改變的。

所以,表面的自願,只是孩子為了避免懲罰、順應權威所作出的妥協,他們真實的意願依然會深埋心底,如果一味任由這種壓迫和被動自願的現象自由生長,孩子的未來也許不會如設想的美好。

結語

教育無小事,教育本身就是複雜的,不可能有一勞永逸的方法,學校不應該偷懶,想採取一刀切的方式解決問題。


但不管使用怎樣的方法,不變的是,應該站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堵不如疏,要用引導的方式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畢竟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成為一個能夠自主生活、為自己負責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