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愿”当众销毁手机:当教育变成公开处刑

今天,河南宣阳县的一所双语实验学校的操场集合视频火了,引发网友热议。

学生“自愿”当众销毁手机:当教育变成公开处刑

视频中看到,5位学生陆续走向主席台上的一张桌子前,然后将手机扔进桌上的水桶里,同时台下站着几千名学生观看,见到此举他们惊呼鼓掌。

视频流传开后,有人提出异议,而该学校的校长表示,这些学生是自愿销毁手机的,而且家长也表示支持。

学生“自愿”当众销毁手机:当教育变成公开处刑

有人说,手机确实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非常理解;也有人说这种管理方法非常的粗暴、不环保,不符合提倡节俭的环境。


在我看来,这都只是表面的利弊,从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来看,学校此举不仅没有履行其教书育人的职责,反而可能从心理上压迫学生,缔造一种不良的驯化氛围。


杀鸡儆猴下的“自愿”


所谓自愿,不过是学校为了逃避责任的说辞。

如果真的自愿,学生又何必要将手机带到学校,而又不交给班主任呢?他们又怎么会明知在不允许的情况下,将手机留在身边呢?


校长给出的解释是,他们并非粗暴地直接要求销毁手机,而是对学生们进行了一番教育之后,他们自愿销毁的。

学生“自愿”当众销毁手机:当教育变成公开处刑

什么是自愿?

自愿是个体的意志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所作出的自由意愿的选择,只要有第三方的机构、团体或者个人加以干预,那都不是自愿。


可以想象,几名学生在学校老师和领导面前,这种所谓的“教育”一定是压制性的,可以是批评训斥,也可以是“叫家长”等威胁。


在这种权力和地位极不对等的情况下,学生做出的自愿行为很大程度上会是被迫的。

试问,如果可以选择道歉或者认错的方式,有哪个学生会坚持将手机扔到水桶里呢?


学校对错误行为的纠正,已经给出了销毁手机这一明确选择,这种明显的引导和倾向性很难说是学生自愿的。


再者,当学生犯了错,学校要做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而销毁手机,是治标不治本!学校没有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使用手机,而是粗暴地将手机作为万恶之源而销毁掉,这种不从自身寻找问题的教育方式,只能说明这个学校是在偷懒,这是教育的失职。

且不谈在现在这个互联网社会,手机已经是老师布置作业、学生查资料、还有与家长沟通必不可少的方式,单单就教育学生如何约束自己、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学校完全没有任何作为,一刀切的销毁手机对教育学生其实没有多少帮助。


服从式的驯化不是教育


在这个事件的背后更让人细思恐极的事情在于,这个学校不仅偷懒,而且将这种惩罚行为以全校展览的形式呈现,等于是公开处刑。


学生“自愿”当众销毁手机:当教育变成公开处刑

这对学生的心理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我们难以估量。


财产的损失是小,但对于学生而言,自己要当众销毁手机,他们心里会如何去接受?


在过去,公开处刑一般都是一种极端对立的双方宣示主权,比如林则徐虎门销烟,那是为了彰显与毒品斗争到底的决心,与贩毒者势不两立的立场。

学生“自愿”当众销毁手机:当教育变成公开处刑

但这显然不适用于学校的教育场景中,手机作为日常必备,使用它再正常不过了,这5个学生也不是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他们并不是罪人,何以要把他们放在如此极端的位置?


不仅如此,从台下观看的几千名学生惊呼鼓掌的反应来看,他们只是觉得痛快、觉得刺激,即便有少许的震慑作用,但更多的是他们无形中顺应了这种驯化氛围,不知不觉中形成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心理。


陷入集体的狂欢是危险的。


几天前网络上另外一个视频,也是流传甚广:

一个广东东莞家具厂组织的培训中,许多员工组织在一起跪地自扇巴掌,赤裸上身猛地拍地。

学生“自愿”当众销毁手机:当教育变成公开处刑

引发关注后,负责人称这些员工属于自愿报名、自愿参加的,你看与这个学校多么一致!

你敢相信,这个狂扇巴掌的培训主题是心灵成长吗?这样就能打造铁军团激发最巅峰的状态吗?


当一种无条件服从的驯化氛围形成之后,人就容易失去自我判断的能力、盲目服从,他们都以为自己是自愿,即便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他们也毫无察觉。


而学校,更不应该成为这样的场所,学校应该教给学生的,是如何自主思考,去辨析使用手机会给自己带来的利与弊,从而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被迫和压抑下的“自愿”,是在扭曲孩子的心灵


退一万步说,在这种教育风气的引领下,大多数学生不再携带手机,乖乖听话,真的成为了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完美学生,但这并不代表他们被压抑的本性和真实意愿能就此改变,相反,他们还会陷入更深的心理问题。


还记得去年震惊全国的北大学子杀母案吗?

学生“自愿”当众销毁手机:当教育变成公开处刑

在杀人真相揭开之前,吴谢宇是所有人眼里的完美学生,成绩优异、谦和有礼、文质彬彬、风度翩翩,没有人会想到,他竟然有这样残忍、冷漠的一面,会做出这等事。

学生“自愿”当众销毁手机:当教育变成公开处刑

他能将自己伪装成正常人,却依然无法改变扭曲的心灵。


而唯一能够解释这一切的,只有他母亲的“完美”的教育方式,因为他的母亲极度克己与自律,于是也严苛地求吴谢宇复刻这种近乎执着的“完美”形象。长年累月的压迫,让吴谢宇表面上终于成了“没有缺点”的人,但终究无法挽救他那扭曲的灵魂。


这个例子至少应该让我们明白一点,那就是:孩子的教育不能压迫,天性是没有办法通过压抑而改变的。

所以,表面的自愿,只是孩子为了避免惩罚、顺应权威所作出的妥协,他们真实的意愿依然会深埋心底,如果一味任由这种压迫和被动自愿的现象自由生长,孩子的未来也许不会如设想的美好。

结语

教育无小事,教育本身就是复杂的,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方法,学校不应该偷懒,想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解决问题。


但不管使用怎样的方法,不变的是,应该站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堵不如疏,要用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毕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为一个能够自主生活、为自己负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