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苏唱街与我国古代戏剧史的不解之缘


扬州苏唱街与我国古代戏剧史的不解之缘

扬州老城的苏唱街,东连丁家湾,西接渡江路,是一条宽约3米、长200多米的东西向老街。当年老街附近,曾是高墙深院前后通达、厅堂廊楼组合有致,至今仍留有一些砖雕门楼和破祠残址,看得出曾经的繁华。


扬州苏唱街与我国古代戏剧史的不解之缘

“苏唱”这个动人的名字,起源于清朝康乾时期。画舫录》载:“城内苏唱街老郎堂,梨园总局也。每一班入城先于老郎堂祷祀,谓之挂牌;次于司徒庙演唱,谓之挂衣。”因此,苏唱街这条小巷与我国古代戏剧史有着不解之缘。

扬州因盐而盛,那些盐商富贾附庸风雅,文化上也想出人头地,闲下来便蓄养戏班、拍曲听戏。一是为了接待频频南巡的皇帝老儿,二当然也是为了自己享受。


扬州苏唱街与我国古代戏剧史的不解之缘

明清时期,扬州盐商富甲天下,盐商最风雅的休闲方式,便是看戏。由此,扬州成为戏曲最丰富最活跃的地方。清代中叶,扬州本地的戏曲艺人始终是这一庞杂人群的主体。他们能够演唱当时各种不同的剧种声腔,使扬州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博览会。这些不同的戏曲,首先分为“雅部”和“花部”两大类。“雅部”意为高雅、文雅的戏曲、专指昆腔、昆曲、昆剧,“花部”意为花杂不纯的戏曲,泛指除雅部以外的一切地方戏。如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等。这些戏曲声腔来自各地,如民腔来自苏南,京腔来自北京,秦腔来自陕西,弋阳腔来自江西。梆子腔来自山西。罗罗腔来自湖北,二黄调来自安徽。等等:扬州剧坛把如此丰富的南北戏曲会聚于一城。显示了自己非凡的经济实力与文化容纳力。在古代中国,除了京城之外。也许没有第二个城市像扬州这样会聚过如此众多的剧种与戏曲艺人。


扬州苏唱街与我国古代戏剧史的不解之缘

直至民国年间,苏唱街还是戏曲界的总机构梨园总局的所在地,时常还有戏曲艺人来到此,商量着出发日程,演出的剧目,摆个身段、甩两下水袖、唱几段折子戏。

世事沧桑,如今扬州的苏唱街繁华尽逝,如同众多遗留的历史老街一样,曲折的巷子寂寥静谧、两侧的老屋斑驳陈旧,苏唱街已然听不到软糯缠绵的吴侬软语,也闻不到抑扬悦耳的昆曲唱腔。就像一出热闹的大戏,繁华落尽散了场子,剩下一片冷清……只有街边那些被井绳勒出深深勒痕的井栏,承载着逝去岁月的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