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蘇唱街與我國古代戲劇史的不解之緣


揚州蘇唱街與我國古代戲劇史的不解之緣

揚州老城的蘇唱街,東連丁家灣,西接渡江路,是一條寬約3米、長200多米的東西向老街。當年老街附近,曾是高牆深院前後通達、廳堂廊樓組合有致,至今仍留有一些磚雕門樓和破祠殘址,看得出曾經的繁華。


揚州蘇唱街與我國古代戲劇史的不解之緣

“蘇唱”這個動人的名字,起源於清朝康乾時期。畫舫錄》載:“城內蘇唱街老郎堂,梨園總局也。每一班入城先於老郎堂禱祀,謂之掛牌;次於司徒廟演唱,謂之掛衣。”因此,蘇唱街這條小巷與我國古代戲劇史有著不解之緣。

揚州因鹽而盛,那些鹽商富賈附庸風雅,文化上也想出人頭地,閒下來便蓄養戲班、拍曲聽戲。一是為了接待頻頻南巡的皇帝老兒,二當然也是為了自己享受。


揚州蘇唱街與我國古代戲劇史的不解之緣

明清時期,揚州鹽商富甲天下,鹽商最風雅的休閒方式,便是看戲。由此,揚州成為戲曲最豐富最活躍的地方。清代中葉,揚州本地的戲曲藝人始終是這一龐雜人群的主體。他們能夠演唱當時各種不同的劇種聲腔,使揚州成了全國戲曲藝術的博覽會。這些不同的戲曲,首先分為“雅部”和“花部”兩大類。“雅部”意為高雅、文雅的戲曲、專指崑腔、崑曲、崑劇,“花部”意為花雜不純的戲曲,泛指除雅部以外的一切地方戲。如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黃調等。這些戲曲聲腔來自各地,如民腔來自蘇南,京腔來自北京,秦腔來自陝西,弋陽腔來自江西。梆子腔來自山西。羅羅腔來自湖北,二黃調來自安徽。等等:揚州劇壇把如此豐富的南北戲曲會聚於一城。顯示了自己非凡的經濟實力與文化容納力。在古代中國,除了京城之外。也許沒有第二個城市像揚州這樣會聚過如此眾多的劇種與戲曲藝人。


揚州蘇唱街與我國古代戲劇史的不解之緣

直至民國年間,蘇唱街還是戲曲界的總機構梨園總局的所在地,時常還有戲曲藝人來到此,商量著出發日程,演出的劇目,擺個身段、甩兩下水袖、唱幾段摺子戲。

世事滄桑,如今揚州的蘇唱街繁華盡逝,如同眾多遺留的歷史老街一樣,曲折的巷子寂寥靜謐、兩側的老屋斑駁陳舊,蘇唱街已然聽不到軟糯纏綿的吳儂軟語,也聞不到抑揚悅耳的崑曲唱腔。就像一出熱鬧的大戲,繁華落盡散了場子,剩下一片冷清……只有街邊那些被井繩勒出深深勒痕的井欄,承載著逝去歲月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