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煩惱,化麻煩為動力的成長之道

煩惱可以轉化成力量嗎?若干年前第一次看到一本名為《煩惱力》的小冊子的時候,突然間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為什麼不去發掘關於煩惱背後的積極力量呢?

我們常說,“痛苦的背後是需求”,“誰痛苦、誰改變”,不如把每一次覺察的煩惱當作一次梳理自我、積極尋求進階的過程。

帶著這樣的想法,我開始反覆嘗試各種讓自己從情緒中走出來、進一步從煩惱中獲得力量的梳理方法。到了今年,開始形成了一個慣用的梳理框架。一旦覺察到情緒或是煩惱的時候,只要有時間,就給自己梳理一番。


擁抱煩惱,化麻煩為動力的成長之道


煩惱梳理的框架

怎麼做煩惱的梳理呢?主要是分了下面這麼幾個步驟逐步推進:

1. 停下來、想一想

2. 積極來看

3. 可預見的是

4. 以終為始

5. 保持自控

擁抱煩惱,化麻煩為動力的成長之道


停下來、想一想

把自己的煩惱、情緒全部寫下來,讓自己的情緒充分得到接納。

這一步借鑑的是自我情緒梳理常用到的方法。

情緒本應是如雲朵一般會來來去去的,可有時我們越是不正視它,就越容易受其困擾,影響久久不能消散。不如,覺察到了情緒,就好好看看它。充分地把情緒“發洩”出來,才能帶來充分的接納。更何況,我這裡推薦寫下來,個人感覺是比較安全無害的“發洩”方式了。

積極來看

通過這個煩惱看到了什麼積極面嗎?

Be Positive是我的一位同事在一次聊天中反覆強調的。由於我自己的蓋洛普優勢前五中包含思考與審慎這兩項,在於洞見風險的時候會更加敏感一些,這樣就削弱了看見事務積極面的習慣。而看事物的積極面是可以很好為我們的意識和情緒梳理注入能量的一個過程。

經過反覆的實踐,我發現把這一項放在充分認知煩惱之後的接下來一步,效果非常好。

有人可能會疑惑,既然是煩惱,哪來的什麼積極面可以一下子想出來的?其實,就我比較審慎的性格來看,練習找積極面並不難,相信很多人都可以做得到。

比如,有時孩子把家裡弄得一團糟會讓我覺得很煩躁,可是轉念一想,其實,就在前一天孩子就有了整理能力上的突破。

可預見的是

回到客觀、理性的一面,圍繞這個煩惱,有什麼可預見的情形呢。

前面關注了煩惱和積極面,再來展望一下,可預見的情形。

一個簡單的模式,就是煩惱不會一下子消失,而事情有時往往也會有往好的方面發展的能量。

比如,還是前面講到的那個孩子把玩具弄亂的例子,可以預見的就是:孩子習慣進步的同時,也會相應地出現各種反覆;好習慣不可能一次就真的建立了,需要大人的提醒和引導;而作為家長,去實踐溫和而堅定的態度去提醒孩子,有時也會非常耗能,父母也是人,也可能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出現“崩潰”態。

以終為始

圍繞這個煩惱,反思自己想要的目標是什麼?

到了這第四步,感性和理性的部分都梳理了一遍。可以來鏈接一下深層次的自我了,那就是看看這個煩惱關聯到了自己一個什麼樣的目標。這裡有個特別需要注意的點,就是這個目標應該是自己可控的。

就前面說的孩子把房間弄亂的煩惱來看,仔細想了想,自己的目標其實是:想成為一個積極的支持性的家長角色。

保持自控(行動計劃)


基於自己的目標和可預見的客觀事實,下一步可以做什麼改善這個情況呢?

到了這一步,就是微行動的推進了。推進行動往往是我們每次在做生涯諮詢和教練時最後會用到的。是切實可操作而帶來改變的部分。

如果還拿之前的例子來說的話,其實梳理到第四步的時候基本上煩惱已經完全化解了。更進一步的,自己還能做的行動,可以有:再把喜歡的育兒書和材料拿出來翻一翻,看看裡面有沒有什麼當下遺忘了或沒關注到的點可以給到自己新的賦能和靈感的。

擁抱煩惱,化麻煩為動力的成長之道



使用心得

幾個月以來,我不斷在使用這個梳理的框架,可以說是越用越順了。因為自己打字比較快,而且也習慣了電腦上的書寫,所以會在電腦裡做一個電子文檔命名為“煩惱集”,專門記錄對煩惱和情緒的反思與梳理。往往花幾分鐘的時間梳理一番,整個人就覺得舒暢而有方向了。

其實,不僅僅是煩惱,一些開心的事情,如果有覺察,也可以套用這個模板去細細體會一番。那些讓自己感覺沉醉、舒暢的事情背後,有什麼對自己特別有價值的發現呢?

如果你不想被煩惱困住,想看看自己給自己賦能的可能,不妨試一試這個方法。有什麼新的體會,不妨來留言分享呢。


擁抱煩惱,化麻煩為動力的成長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