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國基金評委感慨:今年許多申請書都折在這個問題上

2020年國基金評委感慨:今年許多申請書都折在這個問題上

會議評審之前宣佈紀律和其他注意事項

我是從2002年開始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自然)委員會各類項目的會議評審的。

在呼吸學科組沒有單飛之前,我參加的是生理組,後來很自然就轉入呼吸或免疫組。

生命學部分離出來之後,我本人申報醫學部項目的年份就被邀請去生命學部評審;反之亦然,申報生命學部項目的年份就去醫學部幹活。往年參加生命學部評審時一般都去免疫組,今年卻被安排去了生理組。

經過幾天緊張的討論和投票,生理組的面上、青年和地區基金項目於今天(8月20日)結束了會議評審。

每年參加國自然評審結束的當天我都忍不住寫一點感慨,今年的感慨貌似有些特別,現在與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要說的還是那句老話,現在國自然的申請書從立論依據、研究目標和內容、工作基礎等等的寫作水平都已經相當不錯,如果不看工作經歷和發表的論文,很難分得出高低。

這年頭,沒有哪所大學、哪家研究所或醫院不重視國自然的申請工作。大多數單位都會重金禮請江湖高手來加工潤色申請書,每一部分包括各式彩圖都打磨得漂漂亮亮。

因此,申請人最近發表的論文清單自然而然地成為判斷學術水平的根本依據。這麼幹未必100%精準,但神州大地不再存在比這個更可靠的招式。

在前年和去年這個時段的公眾號文章中,我都不遺餘力地闡述學術誠信的極端重要性,不想今年仍然見到為數甚眾的申請人犯此大忌:

(1) 有兩三個共同一作,申請人本來排第二卻要自作聰明地改為排第一;

(2) 有兩三個共同一作,申請人將自己標為一作,其他有意不標註;

(3) 有兩三個共同通訊作者,申請人將自己標為通訊作者,其他有意不標註;

(4) 申請人不是通訊作者,將位列其後的所有作者包括通訊作者省略。所有這些都是必死項,違反其中任何之一立斬,絕無商量餘地。

工作基礎部分提供的流式、跑膠或病理等圖片涉嫌學術不端。

大多數情況下評審專家依靠肉眼很難發現這樣的藝術加工,但一旦發現幾乎便沒有存活的可能性。

有人懷著僥倖心理重複使用或操縱實驗結果,請千萬別發傻,參評的專家都不是吃素的,十分顯眼的錯誤放你過關,如何面對那些憨厚的老實人?

基金委反反覆覆強調倫理委員會批件的重要性,但總有人不當回事。看到多份申請書的研究內容主要涉及動物研究,也提供了動物倫理批件,估計申請人考慮到只是需要使用一些庫存的人體病理標本,所以忽略了人類研究的倫理學審批。

隆重強調,哪怕僅僅使用到人類的一條毛髮,而且是掉在枕頭邊上那一條灰白的捲毛,也必須提供書面的倫理學批件。不提供,就咔嚓,誰也救不了。

一些教授培養出來的幾個學生同時申報項目,明顯能夠感覺到數份申請書都由其中一個人操刀,連相應段落的字體和顏色標記都是從一個模板印出來的,工作基礎的很多彩圖完全一樣。

這種情況分明是提醒專家需要格外用力核對,核對的結果對申請人通常不妙。內容不能說是簡單的重複,但套路實在太“同卵多胞胎”,同樣的信號通路套換到不同的組織或細胞,貌似有些粗暴。

有些學科組從去年開始要求申請人自行將申請項目定性為以下4中科學屬性之一:

(1) 鼓勵探索,突出原創;(2) 聚焦前沿,獨闢蹊徑;(3) 需求牽引,突破瓶頸;(4) 共性導向,交叉融通。

我個人體會,目前我國臨床和基礎醫學申報的項目能夠達到第一種“鼓勵探索,突出原創”屬性者,嚴格說來不及1%,絕大部分屬於第二種屬性“聚焦前沿,獨闢蹊徑”

打個比方,第1位提出“肝移植”概念和技術的科學家必定是原創,第2~第1000位關於整肝移植的工作做得再漂亮、發表的論文縱然震耳欲聾,也夠不上原創。然而,第一位提出“部分活肝移植”概念的醫生則應該算是原創,因為這個臨床問題極端重要。

再打個比方,有人發現了XYZ基因在心肌纖維有高表達,其蛋白表達產物在心肌病的發病機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人檢測了XYZ在肺泡上皮細胞的表達,即使後續工作縱然能讓躺在太平間裡的趙叔肚子餓了爬起來去對面的職工食堂打飯吃,那也不是原創。

很多申請人將明顯不是原創的項目標註為原創,就吃了很大的虧,因為網上評議和會議評審的標準與其他屬性的項目大大不一樣。

也就是說,有些人的項目如果標註為第二種屬性,也許就中了。如果碰到你頭上,你可能想不通,說中與不中,應該依據申請書的學術分量,而不能依據“屬性”。但是,規矩就是規矩,不講規矩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作者 :施煥中 來源:科獎中心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