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中國人到底輸在哪裡?

日本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中國人到底輸在哪裡?

日本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中國人到底輸在哪裡?

2019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陸續公佈了,這次日本又雙叒叕獲得了諾貝爾獎。日本研究員、71歲的吉野彰因鋰電池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至此,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增至27位。

日本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中國人到底輸在哪裡?

來源:朝日新聞網站

可以說從1949年日本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開始,就像開了掛一樣,尤其是進入到了20世紀後,平均一年一個。截止已經有19人獲得了諾貝爾獎。

日本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中國人到底輸在哪裡?

日本能夠持續不斷地在諾貝爾獎項上有所斬獲,和他們制定的“日本諾貝爾獎計劃”密不可分。

日本在2001年4月頒佈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就明確提出了以歐洲國家作為諾貝爾獎的競爭對手,並制定了未來50年裡拿下30個諾貝爾獎的宏大計劃。

日本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中國人到底輸在哪裡?

和日本相比,我們中國一共獲得過多少諾貝爾獎呢?如果說日本諾貝爾獎得住太多也許會讓日本人記不住,那麼中國人對於本國諾獎得主的名字可是絕不會記漏,因為真的是屈指可數。

分別是2012年莫言獲得了文學獎

日本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中國人到底輸在哪裡?

2015年屠呦呦獲得了生理學或醫學獎。

日本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中國人到底輸在哪裡?

再加上重新入中國籍的楊振寧。一共也就三位。

日本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中國人到底輸在哪裡?

相比較中日兩國的獲獎數量,不禁讓人深思。到底我們和日本之間的差距到底在哪裡?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直至今日依然叩問著我們的心靈。

日本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中國人到底輸在哪裡?

為什麼我們的教育搞了那麼多年,培養了一大批高級知識分子。但是在推動人類發展的建樹上,我們卻缺少大師級的人物呢。或許我們可以從日本諾貝爾獲獎者的日常中找到答案。

據說日本諾貝爾獎的得主都有一種特殊的氣質,例如2008年因為發現水母“綠色熒光蛋白”拿到諾獎的下村修。

當記者問他堅持這種研究的動力和初衷是什麼時,他回答說,沒有多麼複雜的原因,僅僅是因為想弄明白水母究竟為什麼會發光,如果非要說成功的因素,那麼就是“好奇心”和“想象力”。並不斷批判原有的理論從而實現了新領域的開拓。

日本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中國人到底輸在哪裡?

而日本學者這種對自然探索旺盛的好奇心,並不是個例。

日本的百年老店比比皆是,工匠精神世界嗤名,中國很多古代的技術,被日本學習後,在日本人精益求精的鑽研下,反而發揚光大,並且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例如花道、茶道、拉麵、壽司、和服等等,其根源都是來自於中國,但是卻自成一派。

日本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中國人到底輸在哪裡?

從中,我們既看到了日本對中國技術和知識的繼承,同時也看到其對外來技術的批判與內化創新。而恰恰是這種教育觀念,才讓日本在戰後的短短十幾年內,一躍成為了世界發達國家之一。

再例如,稻米種植與食用起源自中國,而後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

時至今日,米飯是都是東亞人的主要食物之一,但是日本有個叫做村鳩孟的“米飯仙人”花了57年只研究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將米飯煮到極致。

日本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中國人到底輸在哪裡?

而在中國,煮米飯是家家戶戶都會去做的事情,一代傳一代,但是從來沒聽過有人去研究怎麼樣把米煮得更好吃,更不會有人去質疑“先祖”代代相傳的煮飯技術有什麼問題。

而這就是中日教育觀念中最大的差異。

說完了日本,我們再來看看中國人為什麼很難培養出“大師”,我們都是怎麼樣教育我們的孩子的。

應該很多人都記得,我們以前的人教版教材裡面,有一篇叫做《烏鴉喝水》的課文,說的是一隻烏鴉口渴,找到了一隻穿著水的瓶子,夠不著。

為了喝到水烏鴉不斷找來石子扔到瓶子裡,而水面也越來越高,最後水滿到了瓶子邊緣,烏鴉喝到了水。

日本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中國人到底輸在哪裡?

我們從這篇課文學到了什麼呢?第一,知道了這個故事;第二,提煉了課文的中心思想是,遇事我們要多動腦筋;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我們沒有人敢於質疑故事的真實性,敢於質疑老師,敢於質疑課本的權威性。

對於老師傳授的內容,我們奉為金科玉律,老師說的都是對的,也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一屆又一屆,只能有相同的認知。

日本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中國人到底輸在哪裡?

但是國外的孩子們對於這個問題,則敢於質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並通過實驗去進行了驗證,最後結果表明,往瓶子裡面丟石頭,烏鴉並不一定能夠喝到水。

日本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中國人到底輸在哪裡?

烏鴉最後能不能夠喝到水和瓶子中的水,石子的大小,瓶子的形狀都有關係。當瓶子中的水不夠1/3,且石子比較大時,水還沒漫上來石子就把瓶口都填滿了。

日本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中國人到底輸在哪裡?

而且如果按照人教版插圖所示的那樣,烏鴉是根本喝不到瓶子的水的。更有“較真”的學生,把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都試了個遍。從而得出了烏鴉通過這種方式喝到水,很大程度上要靠運氣而不是100%。

日本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中國人到底輸在哪裡?

由此可見,我們的教育缺乏質疑權威的精神和獨立思考的審辯能力,更缺乏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的創造更新和提出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另外的一個例子則更人令人觸目驚心,從小我們都學習過“溫水煮青蛙”這個典故。

說的是將青蛙放在熱水中,青蛙會因為感受環境的惡劣而立馬跳開,而處於冷水中的青蛙即便慢慢加熱,由於適應了環境的變化,最後被煮死了。

日本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中國人到底輸在哪裡?

有多少人當年對這個故事深信不疑呢?反正小編是從來沒有懷疑過這個道理。直到有一天,有一個孩子對此提出了質疑,並親自做了個實驗,結果卻又是對這個典故的啪啪打臉。

日本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中國人到底輸在哪裡?

事實再一次證明了,青蛙一點都不笨,當水溫還沒上升到不可接受的程度時,早就一躍跳出了鍋。

笨的其實是從來不敢質疑的我們。被這個雞湯式的故事騙了誰叫那麼多年,但是這又能怪誰呢?由此可見,敢於質疑的審辯思維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中國人到底輸在哪裡?

敢於對現有的知識和理論進行批判式的學習和吸收,是人類知識和理論不斷更新和進步的重要思維模式,更是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保障。

中國式的教育,只是將上一代的知識原封不動地灌輸給了下一代。注重知識掌握的快慢,技能掌握得多寡,但是卻很少允許我們的孩子對原有的知識體系展開質疑和批判。

正因為如此,我們教育出來的是一批又一批固有知識豐富的“技工”,但是卻培養不出來能夠在新領域探索和敢於思考的“大師”。

如果我們還不能改變現有的教育模式和思維方法,那麼未來的30年,50年,100年。諾貝爾獎依然還是會不斷地與中國人擦肩而過。

教育,應該是有目的的教育活動。而中國教育的目標,應該是培養一代有一代能夠獨立思考,能夠解決問題的孩子們。因此,以審辯思維訓練為目標的教育革命,已經刻不容緩。

日本又雙叒叕拿諾貝爾獎了,中國人到底輸在哪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