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作為明朝末年軍事將領,他在鎮守遼東時遏制了後金對大明王朝的侵襲,並取得了一些列的勝利。然而,出師未捷身先死,他還沒有來得及實現自己的願望,收復遼東地區,就已經人死燈滅,不得不令人扼腕嘆息!
袁崇煥被崇禎處以磔刑,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觀來說,除了崇禎帝的剛愎自用,朝中群臣的排擠,他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口無遮攔,埋下禍根。
公元1628年,崇禎召開御前會議,討論遼東事宜。袁崇煥在會上提出了“五年復遼”的戰略計劃,在場群臣聽了無不歡欣鼓舞,認為袁崇煥肝膽照人,大明覆遼有望。
兵科給事中許譽卿趁崇禎便到殿休息之機,向袁崇煥請教“五年復遼”的可行性,袁崇煥沒有滔滔不絕地陳述他的計劃,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聊慰上意!”意思是隨便說說而已,暫時安慰一下皇帝罷了。
袁崇煥看透崇禎急切求治的心情,草率的用“五年復遼”的豪言壯語來敷衍崇禎,以當時遼東的軍事力量對比,“五年復遼”猶如天方夜譚。不切實際的豪言最終釀成日後的悲劇。
臨陣殺將,種下禍患
1628年,袁崇煥以欽差大臣的身份統帥遼東、山東以及薊州、天津一帶軍務。因毛文龍虛冒軍餉,不受節制,袁崇煥於1629年在未經請示的前提下,擅自將其誘殺。
毛文龍時任東江總兵,東江地處遼東、朝鮮、山東登萊二州的中間,與鴨綠江口的獐子島、鹿島成三足鼎立之勢,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毛文龍的力量雖不足以平定遼東,卻能不時地侵擾皇太極,擾亂皇太極後方,使皇太極無暇全力對抗明朝。毫無疑問,毛文龍在遼東戰場上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袁崇煥臨陣擅殺大將,雖然成功樹立威信,卻也讓皇太極坐收了漁翁之利,使皇太極南下再無後顧之憂,間接導致了日後的“己巳之變”。袁崇煥不經請示,擅自殺害有功將領,引起了崇禎和滿朝文武的猜忌,讓自己慢慢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
處置失當,人死燈滅
毛文龍被殺之後,皇太極再無後顧之憂。1629年,皇太極率領滿洲和蒙古騎兵十萬之眾,避開袁崇煥在寧遠、錦州的防線,繞道遼西,突破長城,直逼長城南面的軍事重鎮遵化城。
在這緊急時刻,最好的方法是將來犯之敵阻擋在薊州和通州一線,展開決戰,以確保京城安全。但是袁崇煥卻捨棄了上策,採取退守昌平、通州一線,這無異於縱敵深入,把戰火引到京城。此舉導致許多居住在京城郊外的達官貴人的不滿,紛紛向崇禎告狀。
朝廷上下瀰漫著的不信任的氣息,被敵方巧妙利用。皇太極兵臨城下後,施展離間計,散佈謠言:袁崇煥與他有約在先,故意引誘滿洲鐵騎逼近北京。果然,崇禎中計,處死袁崇煥。
雖然袁崇煥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但有著無法平衡政治和軍事的致命弱點,最終導致悲劇的發生。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