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生活在燕郊的年輕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趁國慶,回趟家

為什麼說生活在燕郊的年輕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為什麼說生活在燕郊的年輕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你選擇了嗎

為什麼說生活在燕郊的年輕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在“選擇”之前,燕郊的年輕人大致都是哪些人?


這些人年齡大多在二三十歲,當然還有更年輕的,比如十七八歲就出來闖蕩的,這部分人的數量和對生存壓力的感知,要相對前面的群體更少更弱一些。


第一類,燕郊土著。20年前,燕郊土著人口十幾萬人,所以在2020年這個時間節點,原生土著年輕人數量,其實不是很多,一部分人因拆遷家裡得了幾套房,而一部分人家裡只有一套平房,到了結婚年齡也面臨買房壓力。

為什麼說生活在燕郊的年輕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第二類,在燕郊讀大學,畢業後留燕郊發展的年輕人。

這部分人不少,雖然大多數人畢業後第一選擇是北京和回老家,但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人留在燕郊,這部分人比較集中在教育培訓、中介銷售、互聯網、傳媒等行業。而且去北京的大多數畢業生,工作兩年後看清現實,要麼回老家,要麼就回了燕郊。

為什麼說生活在燕郊的年輕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第三類,外來務工年輕人。這部分人數量不少,從事房產和餐飲的非常多,其他行業也有分佈。

為什麼說生活在燕郊的年輕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第四類,父輩來燕郊的新一代無土地年輕人。這部分人沒啥好說的,家就在這了,但是沒有土地,去其他一二線城市並不輕鬆,三四線城市又容不下他們對生活的展望,父輩眼界高的可能囤了幾套房,父輩沒啥眼界也沒資本的,還得靠自己的雙手去拼搏。

為什麼說生活在燕郊的年輕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2020 逆勢

為什麼說生活在燕郊的年輕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燕郊這個地方很神奇,生活在這裡的人,在面對河北其他地區的人時,往往會隱隱有一種“近京”的優越感,而面對貨真價實的北京人的時候,又會生出一種夾雜著嫉妒的自卑感。

因為燕郊在很多人心中,是經濟上的一種“託底”,是情感上的“折中”。


這種”託底“和”折中“,在往年似乎沒有多大問題,作為傳統意義上北京的“睡城”,這與其他環京地區相比,好像已經是一種“榮譽”了——畢竟,就算是睡城,那也是北京的睡城啊!
但是,如果還是以這樣的眼光看燕郊,在2020年,就有些”逆勢“了。
下面,我想聊聊“選擇”這件事。


離北京近、再近、更近……

為什麼說生活在燕郊的年輕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以前燕郊的樓市宣傳,都是拼了命換著戲法鼓吹離北京近、再近、更近……總之一句話,“近京”就是剛需,是一切,是王道,是夢想開始的地方!至於其他什麼戶型、配套,甚至價格,都是扯淡。
而現在“近”,還是唯一選項嗎?還是可以犧牲掉金錢、品質、體驗,去追求的唯一價值嗎?
在以前,很多人選擇來燕郊定居,原因只有一個:在北京無法搞定住房和戶口,卻又不想離開北京。那麼“近”,就成了他們可以犧牲其他東西,不顧一切也要拿下的唯一價值。
時代的轉折總是漫不經心又出人意料,今年受疫情影響,大多行業嚴重受挫,也讓老百姓意識到如果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天災人禍連個能回去的家都沒有。與此同時,全球經濟衰退,中美對抗在全球新一輪的產業升級中打的難解難分,無論是在高科技領域,還是低端製造業,雙方都進行了殘酷的博弈。在這樣的現實中,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開始預料到,世界即將發生重大變革,而這樣的變革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


這種變化,大型房地產企業一定是信息最靈通、嗅覺最靈敏的,因為拿地、規劃、配套等,都是以年為單位來佈局,他們掌握的,是宏觀層面上的“勢”。


變革,歷史及眼界

為什麼說生活在燕郊的年輕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侵刪

2020年,包括多家央企在內的著名房企湧入燕郊開發區,京投、中冶、k2、三湘、碧桂園等巨頭紛紛推出重磅產品,強勢入駐,其他的房企也聞風而動。以地處燕郊科學城板塊的金世邦地產“摩科時代”為例,其項目位於留山大街南側,燕高北路(規劃路)東側,緊挨京投,臨近規劃中的M22號線地鐵高樓站,京平高速、京秦高速從北部相接,西與徐尹路大橋相望,形成了連接北京機場、望京、通州、平谷的密集交通網絡。可以看到,從選址來說,這些新的樓盤避開了曾經燕郊舊城區野蠻生長模式,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十分講究。但目前大多觀望燕郊的人,目光還停留在燕郊以西近京的那些潛力耗盡的地段,並沒有留意到北邊的變化。

這是歷史問題,也是眼界問題。
“地鐵”在燕郊已經成為老生常談的話題,出於現實考慮,地鐵可以算是環京地區最具誘惑力的基建。不過,今天我想從產業層面,對未來做一個預測,希望以此把大家的目光帶的稍微遠那麼一點點。


美國瘋狂打壓中國以5G為代表的高科技領域,對高端製造技術和設備進行了毫無底線的封鎖;在低端製造業領域,川普也軟硬兼施,希望製造業迴流美國。美國變得如此瘋狂的理由只有一個:他們搞不定即將到來的世界變革。
這種變革是無法阻擋的,未來人們的生活方式,即將隨著5G時代的到來發生重大變化,很多行業面臨洗牌,很多新興的產業、模式順勢誕生。


選擇的本質

為什麼說生活在燕郊的年輕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舉兩個大家都經歷過的例子,疫情期間,大家是不是發現很多工作居家就能完成,根本不用天天去公司坐班,工作之餘還能搞搞其他副業增加收入?4G時代的殺手級應用——短視頻APP,其基於信息的算法、實時的互動性,是不是讓很多普通人在一夜之間就改變了一生,徹底告別了天天工廠流水線的生活狀態?
而年齡在23-35歲這個階段的年輕人們,正是促成這些變革主力軍。
你可能會說,我不關心世界,我只關心我今天能掙多少錢,能在哪裡買個像樣的房,怎麼能讓未來的生活更有奔頭一些。
這正是我要講的關於“選擇”的話題。
在我二十來歲的時候,我認為房子是可有可無的,那時候我認為只有浪跡天涯,才配得上我狂浪不羈的自由靈魂;在我二十五六歲的時候,我認為北京才能代表體面,在燕郊買自住房等於向生活的妥協,妥妥一個失敗者;等我到了三十來歲的時候,這種心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一是社會閱歷豐富了之後,更能從宏觀上看待人生這個命題,才知道什麼是適合自己的;二是看問題的方式發生了改變——因為我意識到,

房子,並不只是晚上自己一個人能睡覺的地方那麼簡單。
說白了,燕郊絕大多數都是外來人口,當我們身在燕郊心在京的時候,我們所有的參照物都成了北京標準,對於父輩不能提供絕對火力支持的年輕人來說,這無疑是痛苦的。996拼搏一輩子,在北京也不會有一個“家”。


房子是家的一部分

為什麼說生活在燕郊的年輕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而從價值觀上也有變化,對於正在創造歷史的年輕人來說,家不再僅僅只是一個晚上睡覺的地方,它必須有乾淨的廚房,有獨立的衛生間,有寬闊的客廳,有明亮的臥室,窗外有開闊的視野;周邊有靠譜的醫療,孩子有良好的教育,老年人有地方散步、遛狗、跳舞......

而且,還有一條最能夠與上一代人區分開的剛需:家裡或小區裡,能有獨立的辦公環境。
說的更直白點,就是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願意為了掙錢,而讓自己一輩子像螻蟻、像奴隸一樣地去生活了,掙錢不是生活的全部。而這些,是北京乃至燕郊舊城區,都無法提供給年輕人的——因為從那些房子的建設邏輯上,就不符合現代年輕人對於生活的理解,也不符合他們對“家”的設想。對於大多數每個月領固定工資的普通人,在北京或燕郊舊城區花了大價錢買一套居住體驗極差的房子,如果一輩子無法換房,就意味著失掉了整個人生。


為什麼說對於生活在燕郊的年輕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能夠看到這裡的人心裡應該已經有了答案。世界很快就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都會在新技術、新思維、新模式下沐浴中國發展的利好,迴歸生活的本質——掙錢、買房是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是一輩子艱難求生存。
如果我們的目光還是緊緊鎖定在北京,嘔心瀝血,蹉跎大把時光,對於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年輕的時光會很快逝去,留下的都是失意。一個選擇,就將決定我們是一生操勞,還是半生無憂。
每年很多人夢碎北京,放棄北漂,回到五線城市,過上了曾經以為自己無法接受的那種一眼望到頭的生活。還有一部分真正聰明的人,在夢碎北京的陣痛中卻清醒了過來,並作出了可能改變自己的一生決定:
把目光投向北三縣——尤其是燕郊北部正被資本注視的地方。

為什麼說生活在燕郊的年輕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隨著交通完善、產業轉移、產業升級,燕郊高新區進行擴區規劃,優化空間結構、產業佈局,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由於舊城區早期開發過於混亂,又專門在北城總規劃9平方公里,規劃建設總部經濟區,中央商務區,孵化轉化創業區,新興產業區,創智社區五大功能板塊,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文化創意等產業。


房,產,共生

為什麼說生活在燕郊的年輕人,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燕郊將很快會告別“除了房地產沒有別的產業”的過去,一定程度上從北京睡城的枷鎖中解脫出來,擁有自己的品格。
而說回作為一個小人物的視角,處於時代浪尖的年輕一代,選擇在哪裡買房,基本就決定了往後一生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