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軟件定義汽車”前提下,華為不造車是不可能的,只是沒到時候

先說一個有趣的事,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在2013年曾公開表示馬斯克玩的是小眾產品,如果家庭消費一旦啟動,

比亞迪分分鐘就可以造出特斯拉。馬斯克則回應說:我不認為比亞迪是我們的競爭對手

在“軟件定義汽車”前提下,華為不造車是不可能的,只是沒到時候

這個事情很有趣,有趣的幾個點我們來剖析下:

造車簡單與否

從製造業的角度來講,王傳福是可以這麼講的,畢竟你可以造出100分的特斯拉,我就可以仿出80分的特斯拉,還用的是自己的零配件。所以比亞迪是國內掌握三電科技最齊全的車企,還都是自有技術。

在“軟件定義汽車”前提下,華為不造車是不可能的,只是沒到時候

但是王傳福忽略了一個事情就是軟件科技,你可以分分鐘造出特斯拉,但是可能要花10年,投資百億才能拿出那一套整車OTA、電控管理、自動駕駛

這裡的關鍵詞是“造出”,造出一樣的不代表就能有一樣的體驗。

家庭消費是否已經啟動

特斯拉是制定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確實是做小眾的車型,售價昂貴,只給那些明星、有錢人;第二步是做中等銷量,中等價格的車型;第三步是做家庭消費的車型,面向大眾的,價格便宜的。

Model 3就是這款車。那說明家庭消費已經啟動,市場證明Model 3、比亞迪漢也確實是市場上銷量領先的兩款車。說明王傳福也沒過分的吹牛,實力還是有的。

在“軟件定義汽車”前提下,華為不造車是不可能的,只是沒到時候

但是特斯拉的恐怖之處是成本控制,業界傳聞特斯拉Model 3成本控制在19萬以內可以,還包括25%的毛利率。

特斯拉的競爭對手

從定位上看,比亞迪還是屬於製造業,而特斯拉是科技行業,跟蘋果、微軟、亞馬遜是一起的,所以馬斯克也沒說謊,比亞迪不是特斯拉的競爭對手。

如果比亞迪不是特斯拉的競爭對手,那麼誰是競爭對手呢?

特斯拉的競爭對手還是科技行業的,蘋果、谷歌,國內的像百度、華為,這些才是特斯拉的競爭對手,爭的是什麼呢?是自動駕駛。

在“軟件定義汽車”前提下,華為不造車是不可能的,只是沒到時候

自動駕駛才是大殺器,而馬斯克也走了一條不同的路,採用攝像頭技術來完成自動駕駛的機器識別,而且到現在為止,累計已經行駛了48億公里的里程,也就是說有48億里程的數據可以供機器深度學習。

這點上其他廠家有誰能做到?誰才能真正跟特斯拉競爭。

特斯拉改變了什麼

很多人和麵的時候,是不是體驗過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最後弄了一大盆面出來。特斯拉也是走的這麼一條路,電池不行,加管理;充電太慢,上快充;電網拖不動,建充電站;成本太高,太陽能發電;充電麻煩,那讓車自己去充,弄到最後就是自動駕駛了。

在“軟件定義汽車”前提下,華為不造車是不可能的,只是沒到時候

車頂帶太陽能的特斯拉?

所以最後電網、能源、汽車、自動駕駛,把幾個事情都穿在一起了,順手一起改變了唄。其實特斯拉改變的是整個行業對於汽車的定義,以前是製造來定製的,現在是軟件定義汽車,整車OTA也是特斯拉的強項。

華為造車是必然

雖然華為一直聲稱不造車,只專心幫助車廠造車,但是這個是個偽命題。

先來看看大眾,大眾推出了“MEB平臺”以及開始倡導“軟件驅動企業”。大眾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說:“我們將接管過去為我們提供軟件的供應商,大眾未來的商業模式更像一家手機公司。”

在“軟件定義汽車”前提下,華為不造車是不可能的,只是沒到時候

再來看看特斯拉,會搭建類似於蘋果App Store的平臺,支持開發人員發佈特斯拉汽車的應用和遊戲,特斯拉將直接從軟件生態中獲利,伴隨著保有量的增加,特斯拉軟件生態價值會得到持續提升。

最後看看蘋果,銷量被擠出前5,卻拿走了行業接近70%的利潤,憑藉的是什麼?是AppStore,是iTunes。蘋果也可以不造手機呀,技術給誰誰厲害,但是造手機既然有代工廠商,那也很簡單呀,為什麼不造呢?

在“軟件定義汽車”前提下,華為不造車是不可能的,只是沒到時候

華為不造車?只是沒到時候罷了。因為軟件產品的邊際成本為零,即使百億研發成本,攤到1000萬輛車上,每輛車只增加1000元的成本。而如果外購,那麼可能每輛車至少加8000-10000元的成本。未來就是嚴控成本,這些軟件最終都會自研的。

所以一旦華為有了這些核心技術,造車是分分鐘的事情,這句話王傳福在2013年已經說過了。

文|未來科技車生活

圖|來源於網絡

原創不易,喜歡的關注我,謝謝!@未來科技車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