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到底該不該過?這是文化交融還是文化入侵?

聖誕節馬上又到了,我們的中華大地上洋溢著全世界最濃烈的聖誕氣氛,滿滿的熱情擊敗了北美,又力壓聖誕節原產地歐洲,連西方人都感慨:中國人過聖誕,比我們還開懷。而與無限沸騰的“中國式聖誕熱情”相反的,是在民間有一股“反聖誕”的力量出現。總的來說,支持過聖誕的人認為這是一種文化交融,而反對的人則認為這是文化入侵。

聖誕節到底該不該過?這是文化交融還是文化入侵?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中國人,並且生活在中國的我們,到底要不要過聖誕節,又該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

聖誕節到底該不該過?這是文化交融還是文化入侵?

1:尊重多元文化交融,不代表可以縱容文化入侵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的是,像“聖誕文化傳入中國”和“春節文化傳向歐美”這種文化的滲透、交流現象,是每一個先進的開放性國家都不可避免的事情。作為一個面向未來,感知世界的、新時代的中國人,我們應該尊重多元文化的交融,但“尊重交融”不代表“縱容入侵”,這兩者的區別在於一個“度”字。

現如今,我們不難發現,有很大一部分國人在對待外來文化的時候,已經逾越了這個“度”。我記得,我在國內上高中的時候,有同學跑過來問我過不過聖誕,我說我沒興趣,結果很多人說我“太老土”、“不趕時髦”,我當時很鬱悶,感覺像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一般。而後來,街頭商家像過年一樣,做起了各種各樣的活動,從大城市到小鎮子,都洋溢著歡樂的聖誕氣氛,更有不少人通過各種社交軟件,像拜年一樣發送著聖誕的祝福。

聖誕節到底該不該過?這是文化交融還是文化入侵?

如今,隨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樣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在商家的炒作下,以及一些所謂的“趕時髦”人的唆使下,聖誕節的光芒,在中國大地上可謂是遍地開花,而“不過聖誕節”倒變成了“土”和“不入流”的代名詞——這無疑是可悲的。

更讓我覺得壓抑的是,以我這些年在西方的生活體會來說,中國的聖誕氣氛,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一流”,熱鬧程度力壓歐美,讓不少見過中國人過聖誕的老外瞠目結舌。試想一下,在中國的城市裡,有著比西方城市更多的、更大的、更豪華的聖誕樹,各種聖誕活動比西方國家還要多,街頭的聖誕老人和聖誕禮物也“壓制群芳”。可是,那種“輝煌”的聖誕氣息,到底是文化的交融,還是文化的入侵呢?無疑,這樣的文化“交融”已然演變成了一種“入侵”。

聖誕節到底該不該過?這是文化交融還是文化入侵?

尊重外來文化固然沒錯,但對待中外文化的“交融”問題,我們應該持著“學習和感悟”的態度去面對,而不能用“弘揚”來替代“尊重”的基本原則,否則過了本該有的那個度,就是外來文化入侵的“助推者”——普通人如此,商家也如此。

2:“抵制”不夠理性,文化的多元融合不是壞事

當下,面對越來越洶湧的“文化矛盾”問題,也有不少人提出了“抵制聖誕”的說法,而早前甚至有部分高校明令禁止“過聖誕”。我們首先不去斷定這樣的做法和觀點對不對,但需要明確的是,這樣的做法絕對是不妥的,也是過激和不夠理性的。

聖誕節到底該不該過?這是文化交融還是文化入侵?

秉著尊重文化發展的基本態度,我們得明確一個概念:社會文化的多元融合不是一件壞事,就文化本身而言,如果不是糟粕,就談不上“抵制”二字,否則就相當於“貿易保護”一樣,短期內像是得了便宜,但總歸是沒有考慮到文化發展的長遠走向,會陷落在世界發展的潮流中。

弘揚本民族的優秀文化,與尊重外來的優良文化兩者並不衝突。所以談及“抵制”,多半是過於情緒化導致的,而且,一個偉大的民族和先進的國家,是要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的,如果走向了所謂的“抵制”,那麼無疑是在證明民族自信不夠,文化自信的根基有所動搖。

聖誕節到底該不該過?這是文化交融還是文化入侵?

面對越來越密切的文化交流,延伸出一些碰撞的火花是理所當然的。面對這些火花,我們要做的,應該是樹立正確的態度,而不是抵制。在“揚中融西”的基礎上,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基本底線才是該有的民族胸懷。我們要在心中立個“杆”,既不偏激,也不盲目,不但可以體驗到不同文化交流的樂趣,也可學習很多外來的文化精髓,何樂而不為呢?

3:過有文化的節日,做有底線的中國人

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是,我們中國人過聖誕節,是“沒文化”的,如果說有,那就是“商業文化”和“崇洋文化”。這二者嚴格上不能用“文化”來定義,最多算是一種社會“現象”。

聖誕節到底該不該過?這是文化交融還是文化入侵?

那麼,為什麼說國人過聖誕節是“沒文化”的呢?這其實是基於聖誕節的特殊性。大家都知道聖誕節就相當於西方人的“過年”,但很多人對於聖誕節具體的由來以及節日的宗教性質一無所知,說白了就是“盲目跟風”,毫無文化素養的“隨大流”。我們必須明確的是,西方人的聖誕節,是基於“宗教”基礎的,與其社會的宗教文化、家庭文化等等都有著密切的關係,而這些,對於絕大多數的中國人來說,一點都不沾邊。所以情況大概是這樣的:一群連聖誕節到底是什麼都沒了解清楚的人,過著沒有信仰也沒有文化背景的“狂歡節”。

曾經有一個從中國留學回到歐洲的白人跟我抱怨說:“所有的西方節日,到了中國都變成了狂歡節,中國人幾乎毀了這些節日”。我很無奈,因為他說的是事實,從長期的東西方不同的文化交流生活中,我也切切實實感受到了這樣的困惑:中國式的西方節日,全是“狂歡節”。

聖誕節到底該不該過?這是文化交融還是文化入侵?

事實上,絕大多數的西方節日,都是和宗教掛鉤的,或者其背後有很強的國家歷史,是其他區域的人無法領會的。就比如,在西方人的節日概念裡,除了狂歡節外,過節就是要安安靜靜地待在家裡,或者和惦念的人在一起,又或者是去教堂洗禮禱告,絕非是“縫節必狂歡”。但很可怕的是,當西方每逢節假日,街頭空蕩蕩的時候,中國人卻大膽地打破了這樣的氛圍——來,我把你們所有的節日都過成狂歡節。

聖誕節到底該不該過?這是文化交融還是文化入侵?

這是很可怕的事情,一群人在沒有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打著虛無的“文化”口號,卻做著踐踏“文化”的行為——商家狂歡、學生狂歡、情侶狂歡,甚至是全家人“舉家狂歡”。當所謂的“文化交融”演變成了“超級狂歡”之後,我們得到的又是什麼呢?答案很簡單——商家大獲豐收,顧客豪情消費,這是“娛樂性”的,是金錢交易下的偽文化,在很多情況下,也已經轉變為了一種“腐”的文化。所以,您認為這是“文化交流”嗎?

聖誕節到底該不該過?這是文化交融還是文化入侵?

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度,如果過了這個度,就是沒了準則,實為盲目。瞭解和學習西方的優秀文化可以,但如果沒有相關的文化背景,就不要把“沒文化”當成“狂歡”和“炫耀”的資本。

4:老外怎麼過“春節”呢?

說完中國人的“聖誕”,我們來看一看老外是怎麼過春節的,這也許能更瞭然一些:

(1)老外過春節嗎?

和中國人過聖誕節一樣,在中國和東亞文化的影響下,也有不少老外會過春節,但是這個比例很少。可以說,絕大多數老外是不過春節的,對他們來說過東方的節日,這沒有必要,因為自己不是東方人,而且自己有本土文化,沒必要把自己當成東方人。

聖誕節到底該不該過?這是文化交融還是文化入侵?

(2)老外過中國節日會狂歡嗎?

答案是“不會”。我有很多老外朋友,在我的影響下過起了中國的節日,而包括我這些朋友在內的,在西方選擇體驗中國節日的老外,都不會用自己的方式去改變它本來的面貌,他們會去了解這一節日,並且很謹慎地詢問一些細節。而不會像一些國人一樣,讓聖誕節變成了“送蘋果節”。

聖誕節到底該不該過?這是文化交融還是文化入侵?

(3)老外瞭解春節嗎?

相比於中國人對西方節日的瞭解程度,老外對於中國節日的瞭解是比較少的。但很多人也是多多少少知道一些的,當然,對於像春節、中秋節這些重要的節日,很多人都知道,我曾在歐洲的街頭聽到過老外跟我說“中秋節快樂”,也在大年三十的晚上,收到過宿管大媽的新年祝福。甚至一些和我走得比較近的老外,會跟我說”新年大吉,恭喜發財“。

總的來說,儘管中國的節日文化隨著大量的華人華僑的步伐席捲世界,但是西方人對於外來文化,還是相對理性的,或者可以這樣說:他們知道,也尊重,但不會去盲崇,更不會去弘揚。

當然,以上見解摘自網絡,觀點不同不必激動,但對待外來文化,我們需要的是理性的權衡。

那麼你覺得到底該不該過聖誕節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