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容易磨損的緣由

是因為人體重力嗎?但是也有很胖的人膝關節並沒有出現過疼痛啊。那到底是什麼原因所導致的關節磨損呢?

股骨近端125度的傾斜角將股骨幹引至中線,與膝關節處的脛骨形成關節。脛骨在站立時本就是垂直狀態,股骨和脛骨形成的關節就不可能是直線,兩者之間的夾角約為170度——175度,這種關節的排列是正常的膝關節排列。這個角度發生變化往往會導致膝關節發生內外翻,即我們常說的X型腿和O型腿。當角度過大或過小時,膝關節的股骨和脛骨對線就會出現問題,股骨內外髁和脛骨平臺的之間的位置就會變化,那麼相關關節面的局部壓力壓強可能就會增大,若壓強壓到半月板上,就會變成一個緩衝的結構,會影響半月板在裡面的旋轉運動及平移。久而久之,摩擦力增高,就會造成軟骨的磨損,從而引起半月板損傷和關節軟骨磨損出現膝骨關節炎。

在股骨脛骨位置變化之後,其上附著的肌肉起止點發生了空間上的變化,與膝關節相關肌肉及軟組織一定已經出現平衡問題,這時,有的肌肉張力就會增高,也會在很大程度上使關節內壓力增高,從而使磨損更易發生。所以在治療膝關節疼痛的病人時,我們有時只需要對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進行放鬆處理,病人的疼痛就會減輕很多,這其實主要是降低肌肉的張力,從而釋放關節內的壓力。

那麼膝關節疼痛主要治療哪些肌肉呢?處理膝關節疼痛的肌肉主要有10塊,分別是臀小肌、闊筋膜張肌、縫匠肌、股四頭肌、髖內收肌群、膕繩肌、膕肌、蹠肌、腓腸肌、比目魚肌。但它們損傷所引起的膝關節疼痛區域卻是不一樣。

膝部前側疼痛:股直肌、股內側肌、內收長肌、內收短肌

膝部前內側疼痛:股內側肌、股薄肌、股直肌、縫匠肌、內收長肌、內收短肌

膝部外側疼痛:股外側肌、臀小肌、闊筋膜張肌

膝部後側疼痛:腓腸肌、股二頭肌、膕肌、半腱肌和半膜肌、比目魚肌、蹠肌

每塊肌肉損傷都會有不同的表現特徵

1.臀小肌損傷會牽涉至臀部下外側、大腿和膝關節外側、小腿腓側以及遠端腳踝的疼痛和壓痛。通常不會超過腳踝,但極少數情況下可延及至足背。

2.闊筋膜張肌損傷疼痛主要集中在股骨大轉子前外側,會牽涉至髖關節疼痛,而且一直延伸至大腿的前外側部,並且沿大腿向下極少延伸至膝關節外側。

3.縫匠肌損傷可引起大腿前側,膝關節前內側疼痛,表現為難以忍受的表淺的尖銳刺痛或麻刺感,而不是一般的深部鈍痛。

4.股四頭肌是位於大腿前側的肌肉,由股直肌、股中間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四塊肌肉構成。股直肌損傷一般引起大腿前部較低的區域和膝關節前側。股內側肌一般位於膝關節前側並且沿大腿內側向上。股外側肌可以引起大腿外側從骨盆和大轉子直至膝關節外側的疼痛。

5.髖內收肌群是由大收肌、長收肌、短收肌、恥骨肌、股薄肌五塊肌肉共同組成。大收肌損傷疼痛沿大腿前內側從腹股溝延續至膝蓋上方;長收肌、短收肌損傷疼痛沿大腿向上至腹股溝深部,向下到達膝關節前內側和脛骨;股薄肌損傷引起膝關節前內側的淺表疼痛。恥骨肌損傷疼痛自腹股溝韌帶下方發出,向深部延伸至腹股溝區和髖關節,向下延伸至大腿前內側面。

6.膕繩肌群是由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頭肌長、短頭構成。半腱肌和半膜肌損傷疼痛位於下臀部及其相鄰的大腿並沿著大腿和膝關節後內方,到達小腿內側的上半部分。股二頭肌長、短頭損傷疼痛集中於膝關節後方,並可以向上延伸至大腿後外側甚至臀部的橫紋處。

7.膕肌損傷疼痛可集中在膝關節的後面併發生交鎖現象。

8.腓腸肌損傷疼痛可能從同側足背延伸至踝後內側及小腿、膝蓋後外側及遠端大腿後側。

9.比目魚肌損傷疼痛主要位於足後部和足底表面,並常涉及跟腱遠端,膝關節後側。

10.蹠肌損傷疼痛主要集中於膝關節後側,有時也可延伸至小腿背側和大腿中部。

這些是我們平時對膝關節處理最多的肌肉,這樣的處理方式還是大部分都在治療膝的。當然,我們也可以用關節鬆動術的方式去牽伸肌肉和關節囊。以上是最基本的治療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