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蘑菇撐起“致富傘”

5月2日,天剛矇矇亮,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紅旗營子鄉礦山村村民張喜斌就來到山腳下的香菇大棚裡,忙著碼砌菌棒了。

“趁一早棚內溫度不高,把活儘快搶出來,再有一個多月就能出菇見錢兒啦!”張喜斌咧著嘴笑著說, “一想到能靠這小小的香菇致富,渾身就有使不完的勁兒。”

然而,兩年前的張喜斌可沒現在這股勁頭,患有不同疾病的一家三口只能靠種地維持生計。特別是,他的兩次氣胸手術費用,讓這個家庭徹底陷入困境,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村裡耕地少,又沒啥產業,靠傳統的玉米種植夠餬口就不錯了,像張喜斌這樣不能外出打工的,一旦遇到個大病小災,這日子就不好過了。”村黨支部書記姜永喜回憶說,2014年,全村490餘戶村民中,貧困戶就有50多戶。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遵循這個思路,鞍山市科技局幫村裡建起了食用菌種植科技扶貧示範產業基地,由此為礦山村脫貧奔小康注入了強勁動力。

記者漫步於在村裡廢舊磚廠原址上建起的蘑菇基地,只見80棟60米長、8米寬的標準化大棚沿著山腳錯落有致地排列著。隨意走進一棟大棚,都可以看到一垛垛碼成半人來高的菌棒,農戶都在忙著釘樁、拉線、擺棒,個個幹勁十足。

“村裡將大棚優先租給有種植能力的貧困戶,用工也優先僱用貧困戶,還將整個項目純收入的20%分給貧困戶,作為庭院經濟致富項目啟動資金。”姜永喜說,小蘑菇就這樣撐起了村民的“致富傘”。

年賺了兩萬多元。”在張喜斌家的大棚裡,他捧著一個已長出小菇蕾的菌棒,暢想起自家的“錢景”,“從種到收需要經過育種、消毒、覆膜、插孔、接種、發菌、出菇等多個步驟,去年第一年種,技術上還不太嫻熟,今年再琢磨一年,來年準備擴大生產。”

“在蘑菇基地帶動下,全村的蘑菇大棚已經發展到260棟,特別是村集體經濟也從最初的負債6.3萬元,轉變為去年的實現純收入42萬元,2019年村裡剩下的8戶20人都實現了脫貧摘帽。”姜永喜說,雖然今年“回頭看”又納入3家貧困戶,但有小蘑菇做支撐,礦山村決戰決勝全面小康一定會如期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