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大秦军面前,东周君臣一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保各方势力

在强大秦军面前,东周君臣一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保各方势力

战国,是个充满战争的年代。

在这烽烟不灭的年代,大大小小数十个诸侯国,你争我夺、厮杀不断。在这错综复杂的境地,国与国,人与人,只要稍有不慎、稍欠智慧,都会随时毙命,时刻会别吞并。

一本《战国策》处处充满智慧,有苏秦的合纵、有张仪的连横,有吴起的争战、范雎的巧舌,还有甘茂的精明、樗里子的聪慧……这些古人的智慧,无不影响着后来中国历代智慧谋略的发展与变化。

这一回,我们讲的这个出谋划策的人,不是普通的谋士,他是东周的周君,他献出了一计,正是所谓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在强大秦军面前,东周君臣一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保各方势力

秦国能不能攻破宜阳城?

在《战国策》里的《秦攻宜阳》里,秦国大军即将攻击韩国的宜阳,周君问大臣赵累战局的形势即将如何?

赵累猜想,“秦军将会攻破宜阳。”

周君不解,他的观点相反,“宜阳城有善战的士兵十万,囤积的粮食足够城里的人吃上好几年,宜阳城附近还有韩国的国相公仲的两万军队,附近还有楚国大将景翠的士兵,如此一来,秦军难以攻破宜阳城。”

在强大秦军面前,东周君臣一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保各方势力

周君这番话,说的是战争的将士、粮草等物质条件。而赵累却分析起战争的心理状态,“带兵攻打宜阳的秦国大将甘茂,是秦国客卿,战争赢了他能封侯拜相;一旦,打败仗了,他就得卷铺盖滚蛋。同时,秦武王发动战争,不顾宗族兄弟的反对,执意要攻打宜阳城,如果没有攻打下来,他会很没有面子。因为,秦王、秦将都有迫切的求胜之心,所以秦军一定能获胜。”

周君恍然大悟,他问赵累,“现在改怎么办?”

赵累让周君去告诉楚国大将景翠说,“他的爵位和官位,在楚国都已经登峰造极,大胜仗也很难再有奖赏,但是打败仗就必死无疑。为此,你可以等待秦军攻击宜阳时,待他们疲惫时再出兵缓救宜阳。”这样一来,秦军必定害怕而送宝物给景翠,而楚国的国相公仲也一定会感谢景翠的救援之情。

在强大秦军面前,东周君臣一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保各方势力

如何做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如周君与赵累的意料一样,秦国果然出于害怕,献给楚国大将景翠煮枣的地方,而韩国也来重酬他。当然,他心理当然使感激周君给他献的这一计策。

周君这招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又叫“鹤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一招在战国时代曾多次出现,而且谋士们还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屡试不爽。

这招也正是著名军事家孙膑最喜欢使用的“攻必不守”,就是打仗时,必须要攻击敌人最无法防守的地方,让敌人猝不及防、防不胜防,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强大秦军面前,东周君臣一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保各方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