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谎言:以客观多元视角,分析西罗马帝国之后意大利归属纠纷

背景

公元476年,日耳曼将军奥多阿克废黜一年前由他亲手扶植的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这个事件一般来说,被认为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与西欧中世纪的开始。几年后,东哥特人在狄奥多里克的带领下进入意大利,击杀奥多阿克,建立了向东罗马帝国称臣的东哥特王国。可不久之后,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发动收复失地的战争,将哥特人驱逐出了意大利。

尽管罗马人似乎夺回了意大利的控制权,不久后的另一只蛮族,伦巴第人进入了意大利地区,不断蚕食罗马人的土地。直到公元751年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在教皇的请求下进军意大利,将伦巴第人驱逐,并通过"丕平献土"促成了教皇国的建立。由此,意大利彻底进入邦国林立,教会独尊的中世纪时代。

但天主教会是如何在意大利建立起至高权威的整个历史,却在中世纪西欧教会的文化垄断中有所涂抹,直到近代以后才为学者们重新审视!

教会谎言:以客观多元视角,分析西罗马帝国之后意大利归属纠纷

公元2-4世纪,蛮族入侵与罗马帝国的衰落

一、 中世纪与近代早期:从谎言诞生到终结

随着公元7-8世纪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统治退潮,罗马教会开始联系北方法兰克人势力,攫取对意大利的控制。这样,对公元5-8世纪意大利历史的书写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额我略一世当选教宗到"丕平献土"这一意大利统一政权的真空时期,教会的历史书写对日后的西欧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历史学家便是本笃会的创始人,伦巴第历史学家执事保罗(Paul the Deacon)。

教会谎言:以客观多元视角,分析西罗马帝国之后意大利归属纠纷

执事保罗的画像

执事保罗生活于公元720年至799年的意大利,亲历了伦巴第人对意大利的占领与教会力量的扩大。他著有《伦巴第史》和《罗马史》(Historia Romana),其《罗马史》在中世纪西欧影响很大,直到近代早期也是罗马史方面的权威著作。而《罗马史》中提到了"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奥多阿克与狄奥多里克两个蛮族统治者先后取得对意大利的控制。但执事保罗并没有提到二者与东部皇帝的交流、狄奥多里克在意大利的罗马化统治。而是迅速的进展到查士丁与查士丁尼叔侄的统治与战争的爆发。 东哥特王国在意大利的代理统治,被古典时代晚期的大部分史家所记载,但在这样一个成为中世纪范本的历史著作中遭到了淡化。

作者认为,执事保罗作为天主教本笃会的创立者,本身与罗马教会关系密切;而他又曾给到访罗马的查理大帝写信,亦是公元8-9世纪"加洛林文艺复兴"的重要倡导者,可以说执事保罗是站在法兰克人与教会的角度上,来叙述已经作古的"罗马帝国西部"这一概念的历史。

教会谎言:以客观多元视角,分析西罗马帝国之后意大利归属纠纷

公元8世纪的教皇国

这样,意大利的归属问题便与中世纪早期的罗马教会关系密切了起来。公元756年的"丕平献土"事件中,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将从伦巴第人手中夺取的意大利土地献给了罗马教会,使得教会获得了意大利中部地区的控制权。而为了正当化法兰克人"献土"与教会拥有这一片土地的合法性,教会在公元8-9世纪间伪造了著名的"君士坦丁献土"这一事件。教会在伪造的文书中宣称君士坦丁一世在公元315年签署敕令,将"罗马城、意大利各行省与整个西部地区"赠予时任罗马主教西尔维斯特一世,进而给予了罗马主教对这一地区世俗的统治权。

"君士坦丁献土"事件不仅仅是将法兰克人的"献土"行为合法化,也是将罗马教会在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统治意大利中部,乃至对整个原罗马帝国西部拥有最高权威等一系列行为的合法化。由此,在以执事保罗的为代表的教会叙事中,公元476年以后意大利的罗马人统治就已经终结,而意大利的归属权则归于罗马教会。这便是古典时代在西欧终结以后,意大利归属权问题的重大转向。而这个转向随着罗马教会与其叙事在中世纪西欧的统治性地位而得以强化,成为中世纪的主流观念。

教会谎言:以客观多元视角,分析西罗马帝国之后意大利归属纠纷

罗马教会编造的所谓"君士坦丁献土"

但到了近代早期,随着罗马教会一元化的历史叙事的终结,近代的罗马史书写开始回归古典时代的原貌。其主要代表,便是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与其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

爱德华吉本在其第三十六章中,将奥多阿克废黜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称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吉本将奥多阿克称为"意大利国王",将他描述为一个独立国家而非君士坦丁堡的臣属。而狄奥多里克同样被吉本称为"国王",吉本认为狄奥多里克在"掩饰蛮族的统治",而他在意大利到底是东部皇帝的兄弟、臣属还是友邻并不确定。而吉本也认为波爱修斯被杀是由于其"呼唤东部皇帝的解救"与狄奥多里克的"毫无人性"。之于查士丁尼时代的哥特战争,吉本指出查士丁尼发动战争是为了夺回"凯撒控制的土地",进而张扬其罗马帝国皇帝的合法性。但他同样承认战争的巨大破坏:"然而国王权力的最大效果还是破坏和毁灭,20年哥特战争的成果是意大利的灾难不断和人口锐减…意大利整个的损失已超过现有居民的总和。"

教会谎言:以客观多元视角,分析西罗马帝国之后意大利归属纠纷

近代英国历史学巨擎爱德华·吉本

尽管吉本称赞额我略一世在东罗马帝国衰退的情况下努力重建意大利的社会,君主的缺席迫使他将教会的力量扩大到社会经济与政治领域;但吉本对罗马教会在8世纪左右攫取意大利统治的行为甚为厌恶。在吉本的时代,"君士坦丁献土"已经被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瓦拉证实为伪造。吉本批判了罗马教会为了攫取自由与主权而与法兰克人联合,甚至不惜采用伪造文件这一低劣手段。

作为文艺复兴以后的学者,吉本对教会争抢意大利归属权的行为进行了大篇幅的批判,例如"谦恭的基督教教士或许应该拒绝接受尘世的王国…一个忠诚的臣民…不会急着分享蛮族的战利品。要是皇帝委托史蒂芬以他的名义请求归还总督管辖区,我认为教皇并不能免予谋叛和欺骗的谴责。"

总而言之,以爱德华·吉本为代表的近代罗马史研究,既认为哥特人在罗马的代理统治是不合理且无法被认定为具有正统性的;同样也对罗马教会乘乱攫取本应属于罗马皇帝的意大利的归属权乃至西欧最高统治权持否定态度。

可以说,在教会一元化的叙事淡出以后,古典时代晚期意大利的归属问题在回归一个客观与多元的讨论当中去。

二、近代的"范式转换"以后

到19世纪历史学研究步入近现代以后,随着特奥多尔·蒙森为代表的一批古典学者将欧洲古代的文献汇编整理,许多以往被忽略的史料与观点浮出水面,罗马史讨论进入了新的阶段。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对"西罗马帝国灭亡"、"东哥特王国"与"哥特战争"几个概念的重新讨论。或者说,出现了一次晚期罗马史研究的"范式转换",将"罗马帝国衰亡"转换为"罗马世界转型"的概念。 以约翰·莫尔海德为代表的历史学家们在继承吉本成果的同时,指出罗马帝国东西部分治并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狄奥多里克在意大利得到代理统治与其营造出的"罗马复兴"景气,以及其背后东哥特王国的蛮族二元制体制更值得探讨。 以卡西奥多路斯、恩诺迪乌斯为代表的西部罗马人留下的文献得到了更多的解读。

对于意大利在东罗马帝国退潮以后的归属这一历史问题的叙述,也进而走向了更多元的探讨

。例如詹姆斯·奥唐奈在他的《新罗马帝国衰亡史》中着重描述了狄奥多里克的代理统治,又以额我略一世在罗马城举办游行作为整个地中海世界变局的结尾。其体现出教会取代罗马帝国,成为下一个时代意大利与西欧的权威。 进而,古典时代晚期意大利的归属问题形成了一条连续的链条:从西部皇权的衰微、哥特人的代理统治与复兴,到查士丁尼否认哥特人正统性,发动收复战争;再到罗马社会衰微后教会趁机介入这样一个一脉相承的历史问题。

三、一个时代更迭下的观念问题

对于意大利是如何从罗马帝国的核心统治区变为蛮族国家,最终被罗马教会的威权所覆盖的整个过程,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得以不断重新书写。

笔者认为,对意大利归属的梳理,需要一个中立而全面的视野。对于罗马教会的崛起,要承认教会趁乱攫取权柄的事实,也要注意到教会权势在意大利基层的扩张与对被毁的罗马社会的重组。尤其是伦巴第人入侵而东罗马帝国统治缺位的情况下,罗马教会只能寻求自保的动机。

总而言之,公元476年到公元800年间,西欧旧秩序瓦解而新秩序形成的混乱时期内,意大利的归属问题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话题之一。它直接涉及到罗马教会在中世纪早期建立起西欧最高权威的过程。而对于这个问题的解读也随着时代的更迭不断得到新的解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