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謊言:以客觀多元視角,分析西羅馬帝國之後意大利歸屬糾紛

背景

公元476年,日耳曼將軍奧多阿克廢黜一年前由他親手扶植的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路斯。這個事件一般來說,被認為標誌著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與西歐中世紀的開始。幾年後,東哥特人在狄奧多里克的帶領下進入意大利,擊殺奧多阿克,建立了向東羅馬帝國稱臣的東哥特王國。可不久之後,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發動收復失地的戰爭,將哥特人驅逐出了意大利。

儘管羅馬人似乎奪回了意大利的控制權,不久後的另一隻蠻族,倫巴第人進入了意大利地區,不斷蠶食羅馬人的土地。直到公元751年法蘭克國王"矮子"丕平在教皇的請求下進軍意大利,將倫巴第人驅逐,並通過"丕平獻土"促成了教皇國的建立。由此,意大利徹底進入邦國林立,教會獨尊的中世紀時代。

但天主教會是如何在意大利建立起至高權威的整個歷史,卻在中世紀西歐教會的文化壟斷中有所塗抹,直到近代以後才為學者們重新審視!

教會謊言:以客觀多元視角,分析西羅馬帝國之後意大利歸屬糾紛

公元2-4世紀,蠻族入侵與羅馬帝國的衰落

一、 中世紀與近代早期:從謊言誕生到終結

隨著公元7-8世紀東羅馬帝國在意大利的統治退潮,羅馬教會開始聯繫北方法蘭克人勢力,攫取對意大利的控制。這樣,對公元5-8世紀意大利歷史的書寫成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在額我略一世當選教宗到"丕平獻土"這一意大利統一政權的真空時期,教會的歷史書寫對日後的西歐史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而這一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歷史學家便是本篤會的創始人,倫巴第歷史學家執事保羅(Paul the Deacon)。

教會謊言:以客觀多元視角,分析西羅馬帝國之後意大利歸屬糾紛

執事保羅的畫像

執事保羅生活於公元720年至799年的意大利,親歷了倫巴第人對意大利的佔領與教會力量的擴大。他著有《倫巴第史》和《羅馬史》(Historia Romana),其《羅馬史》在中世紀西歐影響很大,直到近代早期也是羅馬史方面的權威著作。而《羅馬史》中提到了"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奧多阿克與狄奧多里克兩個蠻族統治者先後取得對意大利的控制。但執事保羅並沒有提到二者與東部皇帝的交流、狄奧多里克在意大利的羅馬化統治。而是迅速的進展到查士丁與查士丁尼叔侄的統治與戰爭的爆發。 東哥特王國在意大利的代理統治,被古典時代晚期的大部分史家所記載,但在這樣一個成為中世紀範本的歷史著作中遭到了淡化。

作者認為,執事保羅作為天主教本篤會的創立者,本身與羅馬教會關係密切;而他又曾給到訪羅馬的查理大帝寫信,亦是公元8-9世紀"加洛林文藝復興"的重要倡導者,可以說執事保羅是站在法蘭克人與教會的角度上,來敘述已經作古的"羅馬帝國西部"這一概念的歷史。

教會謊言:以客觀多元視角,分析西羅馬帝國之後意大利歸屬糾紛

公元8世紀的教皇國

這樣,意大利的歸屬問題便與中世紀早期的羅馬教會關係密切了起來。公元756年的"丕平獻土"事件中,法蘭克國王"矮子丕平"將從倫巴第人手中奪取的意大利土地獻給了羅馬教會,使得教會獲得了意大利中部地區的控制權。而為了正當化法蘭克人"獻土"與教會擁有這一片土地的合法性,教會在公元8-9世紀間偽造了著名的"君士坦丁獻土"這一事件。教會在偽造的文書中宣稱君士坦丁一世在公元315年簽署敕令,將"羅馬城、意大利各行省與整個西部地區"贈予時任羅馬主教西爾維斯特一世,進而給予了羅馬主教對這一地區世俗的統治權。

"君士坦丁獻土"事件不僅僅是將法蘭克人的"獻土"行為合法化,也是將羅馬教會在西羅馬帝國崩潰以後統治意大利中部,乃至對整個原羅馬帝國西部擁有最高權威等一系列行為的合法化。由此,在以執事保羅的為代表的教會敘事中,公元476年以後意大利的羅馬人統治就已經終結,而意大利的歸屬權則歸於羅馬教會。這便是古典時代在西歐終結以後,意大利歸屬權問題的重大轉向。而這個轉向隨著羅馬教會與其敘事在中世紀西歐的統治性地位而得以強化,成為中世紀的主流觀念。

教會謊言:以客觀多元視角,分析西羅馬帝國之後意大利歸屬糾紛

羅馬教會編造的所謂"君士坦丁獻土"

但到了近代早期,隨著羅馬教會一元化的歷史敘事的終結,近代的羅馬史書寫開始迴歸古典時代的原貌。其主要代表,便是著名的英國曆史學家愛德華·吉本與其鉅著《羅馬帝國衰亡史》。

愛德華吉本在其第三十六章中,將奧多阿克廢黜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路斯稱為"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吉本將奧多阿克稱為"意大利國王",將他描述為一個獨立國家而非君士坦丁堡的臣屬。而狄奧多里克同樣被吉本稱為"國王",吉本認為狄奧多里克在"掩飾蠻族的統治",而他在意大利到底是東部皇帝的兄弟、臣屬還是友鄰並不確定。而吉本也認為波愛修斯被殺是由於其"呼喚東部皇帝的解救"與狄奧多里克的"毫無人性"。之於查士丁尼時代的哥特戰爭,吉本指出查士丁尼發動戰爭是為了奪回"凱撒控制的土地",進而張揚其羅馬帝國皇帝的合法性。但他同樣承認戰爭的巨大破壞:"然而國王權力的最大效果還是破壞和毀滅,20年哥特戰爭的成果是意大利的災難不斷和人口銳減…意大利整個的損失已超過現有居民的總和。"

教會謊言:以客觀多元視角,分析西羅馬帝國之後意大利歸屬糾紛

近代英國曆史學巨擎愛德華·吉本

儘管吉本稱讚額我略一世在東羅馬帝國衰退的情況下努力重建意大利的社會,君主的缺席迫使他將教會的力量擴大到社會經濟與政治領域;但吉本對羅馬教會在8世紀左右攫取意大利統治的行為甚為厭惡。在吉本的時代,"君士坦丁獻土"已經被意大利人文主義者瓦拉證實為偽造。吉本批判了羅馬教會為了攫取自由與主權而與法蘭克人聯合,甚至不惜採用偽造文件這一低劣手段。

作為文藝復興以後的學者,吉本對教會爭搶意大利歸屬權的行為進行了大篇幅的批判,例如"謙恭的基督教教士或許應該拒絕接受塵世的王國…一個忠誠的臣民…不會急著分享蠻族的戰利品。要是皇帝委託史蒂芬以他的名義請求歸還總督管轄區,我認為教皇並不能免予謀叛和欺騙的譴責。"

總而言之,以愛德華·吉本為代表的近代羅馬史研究,既認為哥特人在羅馬的代理統治是不合理且無法被認定為具有正統性的;同樣也對羅馬教會乘亂攫取本應屬於羅馬皇帝的意大利的歸屬權乃至西歐最高統治權持否定態度。

可以說,在教會一元化的敘事淡出以後,古典時代晚期意大利的歸屬問題在迴歸一個客觀與多元的討論當中去。

二、近代的"範式轉換"以後

到19世紀曆史學研究步入近現代以後,隨著特奧多爾·蒙森為代表的一批古典學者將歐洲古代的文獻彙編整理,許多以往被忽略的史料與觀點浮出水面,羅馬史討論進入了新的階段。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對"西羅馬帝國滅亡"、"東哥特王國"與"哥特戰爭"幾個概念的重新討論。或者說,出現了一次晚期羅馬史研究的"範式轉換",將"羅馬帝國衰亡"轉換為"羅馬世界轉型"的概念。 以約翰·莫爾海德為代表的歷史學家們在繼承吉本成果的同時,指出羅馬帝國東西部分治並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狄奧多里克在意大利得到代理統治與其營造出的"羅馬復興"景氣,以及其背後東哥特王國的蠻族二元制體制更值得探討。 以卡西奧多路斯、恩諾迪烏斯為代表的西部羅馬人留下的文獻得到了更多的解讀。

對於意大利在東羅馬帝國退潮以後的歸屬這一歷史問題的敘述,也進而走向了更多元的探討

。例如詹姆斯·奧唐奈在他的《新羅馬帝國衰亡史》中著重描述了狄奧多里克的代理統治,又以額我略一世在羅馬城舉辦遊行作為整個地中海世界變局的結尾。其體現出教會取代羅馬帝國,成為下一個時代意大利與西歐的權威。 進而,古典時代晚期意大利的歸屬問題形成了一條連續的鏈條:從西部皇權的衰微、哥特人的代理統治與復興,到查士丁尼否認哥特人正統性,發動收復戰爭;再到羅馬社會衰微後教會趁機介入這樣一個一脈相承的歷史問題。

三、一個時代更迭下的觀念問題

對於意大利是如何從羅馬帝國的核心統治區變為蠻族國家,最終被羅馬教會的威權所覆蓋的整個過程,隨著時代的改變而得以不斷重新書寫。

筆者認為,對意大利歸屬的梳理,需要一箇中立而全面的視野。對於羅馬教會的崛起,要承認教會趁亂攫取權柄的事實,也要注意到教會權勢在意大利基層的擴張與對被毀的羅馬社會的重組。尤其是倫巴第人入侵而東羅馬帝國統治缺位的情況下,羅馬教會只能尋求自保的動機。

總而言之,公元476年到公元800年間,西歐舊秩序瓦解而新秩序形成的混亂時期內,意大利的歸屬問題是這一時期的重要話題之一。它直接涉及到羅馬教會在中世紀早期建立起西歐最高權威的過程。而對於這個問題的解讀也隨著時代的更迭不斷得到新的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