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病房,在古代叫什麼,你知道嗎?

在傳統史籍中,對流行病的記載比比皆是,所用的名稱有疫、疾疫、癘等,而一般統稱為疫,合稱疾疫。從現代疾病分類學看,這些疾疫包括瘟疫、瘴氣、痢疾、流行性感冒、麻風病等,包含甚廣。

隔離病房,在古代叫什麼,你知道嗎?

中國歷史上最早記載的疾疫發生在周代。魯莊公二十年夏,“齊大災”。按照《公羊傳》的解釋,此大災即大疫。此後,關於疾疫的記載不斷增多。據鄧拓在《中國救荒史》一書中的不完全統計,歷代發生疫災的次數為:周代1次,秦漢13次,魏晉17次,隋唐17次,兩宋32次,元代20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從死亡人數看,程度最嚴重的一次是金朝開興元年(1232年),汴京大疫,50日間,“諸門出死者九十餘萬人,貧不能葬者不在其數”。可見,疾疫對人類社會的破壞力的確非同一般。

隔離病房,在古代叫什麼,你知道嗎?

在古代經書、史書、小說、筆記、地方誌等文獻之中,記載了很多預防與治療溫疫疾病的方法,其中“隔離”,是古人很早就意識到的一個最佳的預防疫病辦法。

比如,《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中,兩千多年前的秦國便有將麻風病人集中遷移到“癘所”居住的規定。在漢代政府就要求做好隔離工作,以預防人與人的傳播。

隔離病房,在古代叫什麼,你知道嗎?

《晉書•王彪之傳》亦記載:“永和末,多疾疫。舊制,朝臣家有時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雖無病,百日不得入宮。”說明晉代對傳染性疾病的隔離要求更加嚴厲,只要有病人接觸者,均需採取隔離措施。到了南北朝時期,“隔離防疫”已經成為了一種制度。

蕭齊時,太子長懋等人曾設立了專門的病人隔離機構“六疾館”,以隔離收治患上溫疫之人。隋朝與蕭齊類似,專門為麻風病人設立“癘人坊”。

所以,你知道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