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傳承

一、書法的起源

關於中國書法藝術的起源,雖然現存的文獻查找不出明確的記載,但是學者們可以在文字研究中獲得某種線索。因為上古陶器多以織紋作為裝飾,故"文"字引申出美飾的含義,如古漢語中的"文飾"、"文身"等。古人用"文"的引申義來給漢字定名,說明漢字自誕生起就十分講究美飾,具有藝術化的傾向了。並且也可以由此推演,書法藝術的歷史與漢字的歷史一樣悠久,書法藝術的起源與漢字的起源可合併為一個問題。

書法的傳承

關於造字的傳說,有文獻記載:"頡首四目,通於神明,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跡之象,博採眾美,合而為字。"對此,有學著認為,文字作為語言的記錄符號,是人類社會交際不可缺少的工具,它的產生只能以社會實踐與約定俗成為基礎,《荀子.解蔽篇》說:"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因此不能說歷史上的倉頡是文字的獨創者,而只能視為獨傳者,大概緣於他對文字整理有特殊貢獻而被記傳下來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傳說,如神農見嘉禾八穗而作八穗書,黃帝見紫氣景雲而作景雲書,以及少昊作鸞鳳書,帝堯作鬼書等,甚至有的從帖還真收入了他們的作品。然而神農、黃帝、少昊、帝堯皆傳說中的上古人氏,歷史上有無其人還懸而無解,因此,他們的書法作品顯然是後人的偽託,不足為據。

書法的傳承


目前我國有實物可見的最古老的文字為甲骨文。從甲骨文卜辭來看,當時人已特別關注刻字的美觀,在很多練習書契的甲骨片中,有一片內容是從甲子至癸酉十個干支字刻在骨片的正反兩面,竟然反覆刻了數行,其中有一行特別規整,字既秀麗,文亦貫行,其他幾行則刻得歪斜錯亂,不能成字,且不貫行。故古文字,大師郭沫若先生認為這規整的一行是教師刻的,其他幾行是徒弟刻的,在歪斜中又偶有規整且數字貫行的,顯然是老師在一旁捉刀。如果這種推論成立的話,說明當時刻寫者已注重書契的技巧訓練,已經把甲骨文作為藝術美來加以表現了。

書法的傳承


此外,還發現不少甲骨片在刻文的凹線內塗上硃砂或墨,有的甚至同一片上被塗以兩色。董作賓先生認為,塗以朱墨,僅僅是為了裝潢美觀,和卜辭本身是沒有什麼直接關係的,殷人這樣做,完全是一種審美情趣。這種現象在後來的青銅器上也被發現,如春秋時代的《欒書缶》等,在刻文的凹線內以金錯嵌。郭沫若先生認為,凡此均是古人審美意識下所施的文飾。中國文字作為藝術品之習尚,也就始於此。後來的學著如李澤厚等先生都同意這種說法。現在我們知道,甲骨文中就已出現這種審美意識下的產物,說明文字作為藝術品的時尚早在甲骨文時代就已經很普遍了。所以我們說甲骨文是中國文字的起源,也是中國書法的濫觴。

二、書法的發展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從殷商到現代,可歸納為發展、成熟和繁榮三個階段。

書法的傳承

商代至西漢為書法藝術的發展期。這時的字體依次有甲骨文、金文和篆書。如今可以看到在甲骨文中有相當一部分習字作品,個別甲骨文的凹線內被塗滿了硃砂或墨,金文中也有類似的現象,甚至還有些金文在線條上添加了蟲鳥魚龍等文飾。這些事實都說明當時已經非常注重書契技巧,視文字為審美對象來加以表現了。

雖然甲骨文、金文和篆書書契工具各異,字體也略有差異,但是它們具有基本相同的書法特徵:一是結體繁複,字型偏重於象形;二是線條單純,沒有明顯的粗細與形式變化。書法藝術主要體現在結體的造型變化。

書法的傳承

東漢至南北朝書法藝術的成熟期,其起訖標誌可看作漢隸的誕生和楷、行、草的定型。漢隸結體將原先篆書迴環繚繞的寫法加以打破,把渾然一體的字形完全割接開來,分別佈局並簡化。漢隸點畫把等粗的線條,經過長短粗細和收放波磔的處理,產生出橫、豎、撇、捺、點等新的形式。漢隸結體的簡化和點畫的繁雜,使書法藝術發展到以自由多樣的線條的變化運動和空間構造來抒發書寫者的情感,由此昇華到高度抽象的線的藝術境界。

同時,在這個時期,張芝、鍾繇和二王父子等人在漢隸、行書和章草基礎上敢於革新,勇於探索,促進了楷書、行書和草書等字體的日臻成熟。

書法的傳承

隋唐以後為書法藝術的繁榮期,字體不再有發展,書法藝術主要向書體多樣化方面發展,力求在同一種字體上通過點畫和結體變化,或疏或密、或長或方、或正或側……創造出百花爭豔的風格面貌,形成各種書體與流派。

以楷書為例,就有歐體、顏體、虞體、褚體、柳體、李(邕)體,等等。行草書寫起來更自由隨意,揮灑奔放,更能充分的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因此書體也就更紛呈多樣了。它們有的沉渾雄健,氣如幽燕鬥士:有的婉約清麗,形同絕代佳人;有的渾穆逶迤,神似山村野叟;有的端莊凝重,貌似彬彬書生……其多姿多彩,猶如一座百花園,爭相鬥豔。

書法的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