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氣池剩餘汙泥的控制

曝氣池剩餘汙泥的控制


如何控制剩餘汙泥的排放量?


汙泥控制:如果曝氣池進水量和有機物濃度波動較小,可以只用曝氣池混合液汙泥量來計算剩餘汙泥的排放量:


剩餘汙泥的排放量 = 曝氣池混合液汙泥量 / (泥齡x迴流汙泥濃度) 二沉池出水汙泥量


當進水量有波動時,要將二沉池的泥量也算在內。


汙泥濃度控制:曝氣池內混合液汙泥濃度一般都有個最佳值,如果高於此值,必須及時排泥。


剩餘汙泥排放量 = 曝氣池內混合液濃度與理想濃度之差 × 曝氣池容積 / 迴流汙泥濃度


汙泥負荷控制:按照曝氣池內汙泥量不變的原則,根據汙泥負荷計算汙泥的產量,並將新產生的汙泥全部從系統中排放出去。


剩餘汙泥排放量=(曝氣池內混合液汙泥量-進水BOD5量/汙泥負荷)/迴流汙泥濃度


汙泥沉降比控制:當測得汙泥沉降比SV增大後,可能是汙泥濃度增加所致,也可能是汙泥的沉降性能變差所致,不管哪種情況都應該及時排除剩餘汙泥,保證SV的相對穩定。


實踐證明,對以脫氮除磷為重點的的城市汙水來說,用汙泥齡(SRT)控制剩餘汙泥排放量(Q)是一種較理想的方法。


迴流汙泥量的調整方法有哪些?


按照二沉池的泥位調節迴流比。這種方式可避免出現因二沉池泥位過高而造成的汙泥流失現象,出水水質較穩定,缺點是迴流汙泥濃度不穩定。


首先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一個合適的泥位(水面到泥面距離),即選一個合適的泥層厚度(泥面到池底的距離),一般應控制在0.3~0.9m,且不超過泥位的1/3。然後調節迴流汙泥量,使泥位穩定在所選定的合理值,一般情況下,增大回流量Qr,可降低泥位,減少泥層厚度。反之,降低迴流量Qr,可增大泥層厚度。


應注意調節幅度每次不要太大,使迴流比變化不超過5%,迴流量變化不超過10%,具體每次調多少,多長時間後再調下一次,則應根據情況決定。


按照沉降比調節迴流量或迴流比


公式為:R=SV/(100-SV)


以1000ml量筒取進入二沉池之前的曝氣池混合液模擬二沉池的沉降試驗。則由測得的SV30值可以計算迴流比,用於指導迴流比的調節。


為使SV值充分逼近二沉池內的實際狀態,儘可能採取二沉池即攪拌狀態下的沉降比,以提高迴流比控制的準確性。


按照迴流汙泥及混合液的濃度調節迴流比


公式為:R=MLSS/(RSSS-MLSS)


此法可用迴流汙泥濃度RSSS,和混合液濃度MLSS指導迴流比R的調節。此公式只適合低負荷工藝,即進水的懸浮物不高的情況下,否則會造成誤差。一般作為迴流比的校核方法。


根據汙泥沉降曲線


確定特定汙水處理活性汙泥的最佳沉降比。再通過調整汙泥迴流量使汙泥在二沉池的停留時間正好等於這種汙泥通過沉降達到最大濃度的時間,此時的迴流汙泥濃度最大,而回流量最小。這種方法尤其適用於反硝化脫氮以及除磷工藝。


在運行過程中如果發現汙泥發白怎麼解決?


產生原因:缺少營養,絲狀菌或固著型纖毛蟲大量繁殖,菌膠團生長不良;PH值高或過低,引起絲狀菌大量生長,汙泥鬆散,體積偏大。


解決辦法:按營養配比調整進水負荷,氨氮滴加量,保持數日汙泥顏色可以恢復;調整進水pH值,保持曝氣池pH值在6~8之間,長期保持PH值範圍才能有效防止汙泥膨脹。


在運行過程中如果發現汙泥發黑怎麼解決?


產生原因:曝氣池溶解氧過低,有機物厭氧分解釋放出H2S,其與Fe作用生成FeS


解決辦法:增加供氧量或加大回流汙泥,只要提高曝氣池溶解氧,10多小時左右汙泥將逐漸恢復正常。


化驗過程中汙泥過濾困難或出水色度升高怎麼解決?


產生原因:缺乏營養或水溫過低,汙泥生長不良,大量汙泥解絮


解決辦法:增加負荷均衡營養,提高水溫,改善汙泥生長環境。


曝氣池內產生大量氣泡怎麼解決?


產生原因:進水負荷過高,衝擊負荷較大,造成部分汙泥分解並附著於氣泡上使氣泡發粘不易碎,因此水面積存大量氣泡。


解決辦法:減少進水,稍微加大回流汙泥量,穩定一段時間後氣泡減少系統逐漸正常。


曝氣池產生茶色或灰色泡沫怎麼解決?


產生原因:汙泥老化,泥齡過高,解絮後的汙泥附於泡沫上。


解決辦法:增加排泥,逐漸更新系統中的新生汙泥,汙泥的更新過程需要持續幾天時間,期間要控制好運行環境,保證新生汙泥有較強的活性(保證溶解氧在1.0~3.0內的穩定水平,營養物質比例要均衡,適當投加營養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