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知道唐朝人如何過元宵節,保證你搶不到故宮觀燈票也不遺憾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裡開芳宴,蘭紅豔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你要知道唐朝人如何過元宵節,保證你搶不到故宮觀燈票也不遺憾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農曆新年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而到了大唐,一個有開放包容之心,有持久生命力的文明之邦,將同樣奠定國之強大的人心氣度、自由意志和兼容幷蓄(葛承雍《大唐之國》語),也“渲染”到對一個節令的濃墨重彩。參與上元佳節的社會人群眾多,從一般百姓到王公大臣,從文人雅士到平民侍女,從大唐子民到四方夷狄,皇帝的熱情參與,更是“與民同樂”,舉國上下一同歡慶這個每年一度的盛世狂歡。

你要知道唐朝人如何過元宵節,保證你搶不到故宮觀燈票也不遺憾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壁畫中的上元花燈夜

你要知道唐朝人如何過元宵節,保證你搶不到故宮觀燈票也不遺憾

上元節,國之節,法定假期

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說:“正月十五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既為福辰,少不了要有慶祝,更要放假。從早期以祭祀為主的地方性節日,到隋、唐、宋以來的國家法定節日,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變化。《隋書·音樂志》曰:“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

在唐玄宗時期,明確規定了元宵節為法定假日,在《唐六典》卷二“吏部郎中、員外郎”條對此有所記錄,規定正月十五是一天假期。敦煌藏經洞文書P.2504為《天寶令式表》殘卷,收錄了唐開元廿八年三月九日《假寧令》的條文,與《唐六典》一致,也規定了上元節為一天假期。藏經洞文書S.6537v《大唐新定吉凶書儀》,則記錄了三元日的假期情況,寫道“右件上中準令格各休假三日,下元日,休假一日。”這說明天寶三載(744)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和十六都燃燈放假,後來修訂為正式法律形式。

你要知道唐朝人如何過元宵節,保證你搶不到故宮觀燈票也不遺憾

敦煌藏經洞P.2504文書

你要知道唐朝人如何過元宵節,保證你搶不到故宮觀燈票也不遺憾

唐代的皇帝格外鍾情於元宵節,中宗、睿宗和玄宗都是其中代表。《大唐新語》如此記載:

神龍之際,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貴遊戚屬,及下隸工賈,無不夜遊。車馬駢闐,人不得顧。王主之家,馬上作樂,以相誇競。文士皆賦詩一章,以紀其事。作者數百人,惟中書侍郎蘇味道、吏部員外郭利貞、殿中侍御史崔液三人為絕唱。味道詩曰:“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利貞曰:“九陌連燈影,千門度月華。傾城出寶騎,匝路轉香車。爛熳唯愁曉,周旋不問家。更逢清管發,處處落梅花。”液曰:“今年春色勝常年,此夜風光正可憐。鳷鵲樓前新月滿,鳳凰臺上寶燈燃......”
 
你要知道唐朝人如何過元宵節,保證你搶不到故宮觀燈票也不遺憾

花燈不夜城,皇帝也親民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梁簡文帝曾寫過一篇《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徵安息,蠟出龍川。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了當時宮廷在元宵張燈的盛況。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鄉鎮,處處張掛彩燈,滿城的火樹銀花。平時長安城有嚴格的宵禁,元宵節前後三天,金吾不禁,所有市民可以自由出入街巷,通宵達旦觀賞花燈,稱為“放夜”。唐人韋述《兩京新記》雲:“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馳禁,前後各一日以觀燈。”上自皇帝宮妃、王公貴族,下至庶民百姓,文人雅士,諸番夷狄,莫不上街觀燈。長安城有一百餘萬人,幾乎全部觀燈遊樂,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火不夜城。

你要知道唐朝人如何過元宵節,保證你搶不到故宮觀燈票也不遺憾

敦煌莫高窟第146窟繪製“藥師經變”之燃燈

中唐以後,元宵節已經發展成全民性的狂歡節。開元盛世時,長安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連皇帝都不惜巨資搭建燈輪、燈樓等新花樣,各種新型花燈的設計更是巧奪天工,精美絕倫。據記載,唐先天二年(713年)元宵節前後三天,在安福門(即宮城與皇城間橫街的西端城門,在今玉祥門南邊西五臺)外,構建巨大的燈輪,高達200多尺,纏繞五顏六色的絲綢,用黃金白銀裝飾,懸結花燈5000多盞,火焰燦爛,近看恍如天宮幻境,遠望宛若雲霞虹霓。燈綵以外還放焰火,表演各種雜耍。

在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北壁,就繪製了一幅以長安元宵燈會實景為粉本的畫面,高大的中土式“金闕”燈樓聳入中間,舞者排列兩旁,另有兩株西域式燈輪分立,彩燈滿綴,樂隊左右,描述了唐長安城上元夜踏歌燈會的盛大場景。如此大型豪華的中原與西域式結合的燈具設施出現在敦煌洞窟壁畫淨土變中,讓人不妨從另一種自由交流與交融的文明視角來感受不一樣的大唐盛世。

你要知道唐朝人如何過元宵節,保證你搶不到故宮觀燈票也不遺憾

你要知道唐朝人如何過元宵節,保證你搶不到故宮觀燈票也不遺憾

萬人行樂的長安style

唐代不僅在花燈的製作上推陳出新,燈下的歌舞百戲更是令人目不暇接。據《朝野僉載》稱,容宗先天二年上元節,曾動用宮女千數,“衣羅綺,曳錦繡,耀珠翠,施香粉”,在新制成的巨型燈輪下踏歌三日夜,“歡樂之極,未始有之。”宮中所選出的歌女,頭戴花冠,身穿霞帔,每一名歌女的服裝就要花費三百貫。另外,還從長安縣、萬年縣兩縣(長安城以朱雀大街為界,西設長安縣、東設萬年縣),挑選一千多名少女歌舞翩躚,整個元宵慶典的豪奢也就不難想像了。

你要知道唐朝人如何過元宵節,保證你搶不到故宮觀燈票也不遺憾

莫高窟壁畫真實反映了長安上元夜的舞樂翩躚(臨摹)

唐玄宗更是一位雅好歌舞的風流天子,據《舊唐書・音樂志》記載:“(玄宗)每初年望夜,又御勤政樓,觀燈作樂,貴臣戚里,借看樓觀望。夜闌,太常樂府縣散樂畢,即遣宮女於樓前縛架出眺歌舞以娛之。若繩戲竿木,詭異巧妙,固無其比。”王維《奉和聖制十五夜燃燈繼以酺宴應制》即反映了這種歌舞取樂的盛大場面:

上路笙歌滿,春城漏刻長。遊人多晝日,明月讓燈光。魚鑰通翔鳳,龍與出建章。九荷陳廣樂,百福透名香。仙伎來金殿,都人繞玉堂。定應偷妙舞,從此學新妝。奉引迎三事,司儀列萬方。願將天地壽,同以獻帝王。

同時,民間在元宵也盛行“牽鉤”之戲,牽鉤即拔河。《封氏聞見錄》中記述了唐代元宵拔河的盛況:“兩鉤齊挽,大中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輸,名曰拔河”。

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在元宵節,也能見到胡人舞獅的場面。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的《西涼伎》就形象描繪了胡人舞獅:“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

你要知道唐朝人如何過元宵節,保證你搶不到故宮觀燈票也不遺憾

洛陽楊文村唐墓出土三彩馴獅扁壺

你要知道唐朝人如何過元宵節,保證你搶不到故宮觀燈票也不遺憾

舌尖上的唐代元宵節

在唐代,大多數唐人在宴飲方面格外崇尚新奇,極盡“造業”之能事,跟現代人一樣,也競爭追逐異域飲食文化。同樣,在一些時令節日的吃食上,唐朝人也不甘於簡淡,從祭祀之需開始,到餐桌上的口腹之樂,“餐桌上的元宵節”就顯得尤為重要。

·面繭

唐朝的元宵節一道很重要的蒸食是面蠶,因其形狀似蠶繭而得名。《歲時廣記》引《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以官位高下,散貼繭中,或賭筵宴,以為戲笑。“從製作工藝看,唐代人有意在餡中包上帶有官名的小紙籤,當面繭煮熟後,“人自探取,以卜來日官品高下。”這種似有求官運的寓意,是不是跟今日有些地方在餃子裡包硬幣求好運道有些相像?

另外,《古代“饅頭”義辯證》研究,唐代凡是以面為食材製作帶餡的食物,包括面繭在內,可能都類似於後來的包子。

·油䭔(音dui)

油䭔,又稱油飯。在六朝時已見記載:“於是設供養,具大䭔薄餅”,到了唐代,油䭔依舊是上元節重要的食物。當時的人,美其名曰“油畫明珠、上元油飯”。䭔其實是一種高檔的點心,其製作方式相當考究,唐代宮廷中有專門的䭔子手。䭔的烹製離不開面粉和油(此處所說的麵粉並不一定特指麥粉,也許是其他研成粉狀的糧食,比如粟米粉)。在藏經洞文書中也曾有關於“䭔”的記載。

《盧氏雜說》中記載了唐宮尚食局一名䭔子手前往民間獻技報恩的故事:“(老官人)然後取油鐺爛面等調停。襪肚中取出銀盒一枚,銀篦子銀笊籬各一。候油煎熟,於盒中取䭔子餡。以手於爛面中團之,五指間各有面透出。以篦子刮卻,便置䭔子於鐺中......拋檯盤上,旋轉不定,以太圓故地也。其味脆美,不可名狀”。從上述的記載看,無論從其形狀還是製作工藝來看,這類食物已經和後代的炸元宵極為相近。

你要知道唐朝人如何過元宵節,保證你搶不到故宮觀燈票也不遺憾

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麵點

·膏糜

據《唐六典》記載:“正月十五、晦日(食)膏糜”,它是在日常食品之外,每逢正月十五額外添加的。膏糜自南北朝時即有,指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還是用來祭祀。《唐五代書儀研究》引,“正月十五日,賞絲籠羔糜”,可見“絲籠”也是一種與膏糜相當或類似的食物。今天北京天津地區將捲了肉的花捲稱為“肉龍”,不知跟“絲籠”之籠有無關係。

·面燈

從漢朝的時候就流傳下來一個習俗“點面燈”,其實就是麵粉做的燈,也叫做面盞,主要是北方地區的習俗。面燈的形狀有很多種,一般會做燈盞十二個,閏年的時候做十三個,在燈盞裡面放食用油,然後點燃,這樣就是面燈了。元宵節的燈光有著吉祥的寓意,並且能夠祛病辟邪,而面燈則是因為古代科學不發達,就用面燈滅了之後裡面剩下食用油的多少來預測接下來一年中十二個月份的水旱情況,等正月十六的時候,把面燈蒸熟了再食用;而有些地方則是把面燈放在鍋裡蒸,等蒸熟之後,面燈裡面殘留水分的多少來預測。

你要知道唐朝人如何過元宵節,保證你搶不到故宮觀燈票也不遺憾

陝西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鎏金舞馬銜杯銀壺”

在今天看來,唐朝元宵節的真正魅力,也許不是燈影不是歌舞甚至不是遊人不是帝王將相,而是一顆顆嚮往自由之心。那一個個元宵節,是大唐的狂歡夜,更是國力制度與文化價值觀強盛的流光溢彩,雖時隔千年,但從歷史的文書與圖像重溫,我們似乎亦能穿越回那一夜長安城的火樹銀花,能呼吸到那晚風中熱烈的大國自信。

(本文部分資料摘錄自網絡、書籍)

你要知道唐朝人如何過元宵節,保證你搶不到故宮觀燈票也不遺憾

你要知道唐朝人如何過元宵節,保證你搶不到故宮觀燈票也不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