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為王”就是指持有現金嗎?

開篇之前先來看幾個數據:

據海通證券數據統計,截至2018年末,我國居民總資產規模達465萬億元人民幣。其中我國居民財富中的房地產規模約為325.6萬億元,佔居民總資產的70%,而金融資產規模約139.5萬億元人民幣,佔比30%。然而在這30%的金融資產中,存款佔據著半壁江山

“現金為王”就是指持有現金嗎?

反觀發達國家的資產配置情況,和我國差異很大。以美國為例,在居民財富中,金融資產佔到7成,房地產的佔比較少。2018年美國居民的資產總規模達到120萬億美元,股票和投資基金佔比為32.2%,房地產、保險與養老金分別佔比24.3%、23.8%,三種資產配置呈“三足鼎立”局面,比較均衡。而現金和存款僅佔到美國居民全部資產的9.3%

針對這兩個對比數據,有同學跟姐說,這很正常呀,在經濟下行環境下,現金為王,抱著現金沒毛病!

可真的是這樣嗎?現金為王就是指持有現金嗎?

姐覺得不是!具體為啥,咱們接著聊。

一、什麼叫“現金為王”

在大家的普遍認知裡都覺得現金為王就是指當經濟環境不好時,少消費、少投資,抱著現金不動最是划算。

其實“現金為王”的說法也確實存在,它源自一個經濟週期理論,經濟週期分為四個階段:衰退、蕭條、復甦、繁榮。當經濟週期從衰退進入到蕭條階段時,經濟增長開始下滑,通脹卻繼續上升,企業為了保持盈利提高產品價格,導致價格螺旋上漲;同時由於企業盈利惡化,股票表現非常糟糕,所以現金是最佳選擇。

看到麼,正是這種解釋,導致多數人誤以為“現金為王”就是持有現金,越多越好。

二、那“現金為王”真的就指持有現金嗎?

這是一個常見誤區。

其實在一般語境下,這句話的正確表達應該是——當經濟不好的時候,要儘量保持資產的流動性

怎麼理解?咱們來看兩個例子:

第一個發生在我國2017至2018年的經濟市場中,大家都知道,那兩年影響中國經濟和資產價格表現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去槓桿。

2017年,在各類政策均為緊縮的背景下,金融去槓桿節奏加快,雖然全年上證綜指漲幅7%,卻只有23%的個股上漲;而以成長股為代表的小盤股收跌,成長指數全年下跌4%;同時由於金融市場資金大幅緊縮,使得利率出現了明顯上升,從而導致債市大幅下跌。

“現金為王”就是指持有現金嗎?

然而到了2018年,經濟去槓桿背景下,社會融資總量餘額增速從13.4%降至9.9%,融資增速回落拖累經濟和通脹下行,企業利潤增速大幅下降、現金流吃緊,股市大幅下跌。(來源:海通證券)

“現金為王”就是指持有現金嗎?

在這種經濟環境和背景下,市場缺乏投資機會,於是大家覺得“現金為王”的時候到了。可現實是,如果你在17年二季度至18年,投資傳統貨幣型基金的話,那麼你將獲取年化2.75%的收益率(數據來源:wind,2017.4.1--2018.12.31),相比0利率的純現金高出不少。

也就是說,在2017至2018年的經濟下行階段,資產配置的正確方式不是持有現金抱著不動,而是投資於流動性較高的資產,比如貨幣基金或者債券基金

咱們接著來看第二個例子:

一直被津津樂道的價值投資高手巴菲特,相信多數人都聽過“他投資可口可樂10年賺取11倍收益”的顯赫戰績,但其實巴菲特經常大規模拋售金融資產持有現金:

比如在1998--99年,伯克希爾的現金池明顯增加,巴菲特由此躲過了互聯網泡沫的破滅;而後在2005年至2007年的經濟下行期,他又不斷拋售金融資產,同時現金存量再度增加,隨後便出現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後還有媒體戲稱“伯克希爾現金儲備的大幅上升,可能是即將發生金融危機的預警。”

然而在2007年7月,當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幾乎所有資產都喪失流動性而瘋狂“打折”,大家一度恐慌無所適從時,巴菲特卻瞅準機會,於2008年下半年入場,以7.14美元的價格買入美國銀行,以115美元的價格買入高盛優先股,以8港元的價格買入比亞迪。11年之後,這些資產的收益率都高達100%~400%。這一役,也完美詮釋了“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的至理名言。

所以通過以上案例,咱們小結一下:所謂“現金為王”,不是讓你拿著現金不放,它真正目的是讓你在經濟下行,政策不放鬆,市場預期較為悲觀且投資機會較少時,儘量保持資產流動性,一方面為了防範風險,另一方面是等到市場崩盤時去“撿白菜”,也就是所謂的“擇時”。

三、我們什麼時候需要真正的“持有現金”?

看到這可能部分同學有疑問,究竟什麼時候才需要真正的“持有現金”呢?

還真有,比如金融危機的時候。因為當金融危機發生時,就會導致信用的坍塌,同時伴隨債務負擔惡化、金融資產價格下行、情緒恐慌、金融機構破產等現象。像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從衍生品市場到股票、債券、房地產等等,在極端背景下無一倖免。

可能有同學覺得此時持有高流動性的貨幣基金或能有效避險,高枕無憂。可未必!

讓我們回憶一下著名的美國金融危機貨基擠兌事件:2008年次債危機爆發,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請破產。雖然雷曼兄弟的票據只佔到了儲備首要貨幣基金整體資產的1%多一點,但僅僅在9月15日和16日兩天,就有約400億美元的贖回申請,相當於這隻貨幣基金資產的65%。於是2008年9月16日,儲備基金公司不得不宣佈實行“跌破面值”的操作,把貨基固定的1美元淨值貶為0.9667美元。

看到麼,在這種極端環境下,連投資貨基也不靠譜,此時才需要我們真正的“現金為王”,也就是持有現金。

但其實這種極端情況並不多,在中國市場,我們熟知的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2015年6月至7月這兩個階段,雖說也是短期嚴重的市場波動,但本質上並未涉及太多的金融機構和商業機構。

換言之,長期以來中國市場上的“現金為王”主要還是指配置高流動性資產


四、當前市場下資產配置怎麼做?需要持有現金嗎?

姐上面說了,真正持有現金的情況通常發生在極端的金融危機背景下,看看目前的市場環境,雖說疫情籠罩下的海外市場一波三折,A股難免受到波及,但從近期表現來看,大A相較於海外市場明顯更抗跌一些,且估值水平較低,價值窪地優勢凸顯。所以嚴格來說,目前不需要持有現金。

“現金為王”就是指持有現金嗎?

那麼接下來資產配置怎麼做?招商證券在近期研報觀點中表示:目前看,全球市場正是恐慌情緒發酵最猛烈的階段,這個階段要結束還是需要看到全球疫情形勢有明確向好的信號,在此之前建議還是以防禦為主。比如低配權益資產,超配債券資產。

興業證券也表示:以史為鑑,短期避險價值最高的中國資產應該是 “類現金”的貨幣基金等產品、各種性質及期限的國債、A股或港股市場上的 “類債券”核心資產。至於長期,最確定的避險資產就是具有可持續的內生增長動能的績優成長股,所謂物以稀為貴。

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