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想要存活也要打破舒適區

企業想要存活也要打破舒適區


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都有一個舒適區,舒適區越大人們願不願改變自己,與此對應,創新的意願越小。

在中國,有個“體制內”的說法,在體制內的人有國家作為安全保障、有官場這個中國自古以來最正統、最受人尊敬的發展空間,這種安全感和正統感給很多人帶來舒適區,因此體制內的創新動力普遍不大,少數改革派中的結局也大多不好甚至悽慘。

得到政府大量補助也會給一些企業提供舒適區,這些企業食髓知味,會把主要精力面向政府而不是市場,因此更多的是在對政府價值上創新而不是對客戶和市場價值上創新。

科研院所大量的指望從政府拿到科研經費和榮譽地位的主流科技人員同樣如此。

2014年4月25日,微軟宣佈對諾基亞的收購正式完成,諾基亞CEO約瑪奧利拉在記者招待會上公佈同意微軟收購時說了一句名言:“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

當年諾基亞的口號是“科技以人為本”,這句話到現在也依然很有效,但諾基亞一騎絕塵的巨大利潤額給它帶來巨大的舒適區,諾基亞是被自己的舒適區打敗了。

企業家成名久了,名聲就會成為他們的舒適區,他們會為自己的名聲而不是企業的價值奮鬥,這對企業同樣是危險的。

華為、京東、阿里巴巴的創始人在巔峰期紛紛退出高管層,我希望這是他們意識到了自身舒適區的存在,意識到了自身的舒適區會演化為企業的舒適區,他們在為企業打破這些舒適區。如果是這樣的話,這些企業仍然會有很大的創新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