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什麼奇葩的類似“追星”的事件?

用戶4212882933011


現代的追星事件我基本不關注,但是說起古代的“追星”事件我還真知道一些,其中帶給我感觸最深的莫過於“洛陽紙貴”一事了。


早在高中時,由於語文考試中有一道成語辨析題,為了我們能夠穩穩地拿到這“區區”三分,我們的語文老師對我們進行了一些不足為外人道的“特訓”,因此“洛陽紙貴”這個成語的釋義我至今任然記得:比喻作品風行一時,廣為流傳。但是我們知道,一個成語的背後必然潛藏著一段註定不會淹沒在歷史洪流中的事件,今天我就帶著大家來了解這個歷史上有名的“追星”事件。

想當初,名不見經傳的小書生左思,憑藉著一篇《三都賦》迅速在權貴圈子走紅,無數文人騷客爭相抄閱,竟以至於使得當時經濟文化的中心——洛陽缺紙了!缺紙自然會導致有紙之人奇貨可居,哄抬物價,導致洛陽的紙漲價。這別說在古代了,即使放在現在也是了不起的成就,畢竟這麼多年來能夠憑藉自己的作品而導致粉絲追星以至於影響到一個“國際大都市”的正常運轉的“明星”又有幾個呢?

說起來左思能夠成功也絕非偶然。左思生活的年代是西晉時期,在當時,由於統治者腐敗無度,昏庸無能,導致社會除了2許多大問題。加之當時的門閥制度使得像左思這樣的寒門學子壯志難酬。這個時期的左思寫了很多關於隱士的詩文,表面上來看他好像是自暴自棄打算歸隱了,實則不然,古時文人歸隱有兩種,一種是真真正正的打算過與世無爭的生活;另一種則是出世為入仕。這也不難理解,畢竟古代的皇帝大多喜好風雅,對於那些隱士高人更是分外推崇,所以才產生了這種不正常的行為,比如說唐代大詩人孟浩然,一生都無比渴望入朝為官,可表面上卻以隱士自居,就是為了引起位高權重者注意。其實這也與孔子的觀點有關,孔子認為儒家應當幫助君王治理國家,但是遇到不好的情況也可以歸隱,但是歸隱是為了日後再度入朝為官。可以說孔子的思想一直在影響著後世之人。

左思寫《三都賦》的契機還是來源於另外兩位大文豪——班固與張衡。班固曾今寫過《兩都賦》,張衡曾今寫過《兩京賦》,兩點文章傾注了他們的心血,向後世之人展現了西安與洛陽的絕世風采。左思觀古人之文卻想而今之事,當時西晉並非無人想寫《三都賦》,但都因自感才疏學淺而放棄。左思通過十年間不斷地收集鄴城、成都與南京的種種資料並加以提煉,終於寫出了《三都賦》。

命途多舛是偉人的必由之路,很顯然左思也要經歷他的“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取回真經”。一開始所有人都將他當做一個笑話,因為沒有人相信一個名不經傳的黃口小兒能夠與班固和張衡相媲美。可見偏見是無時無刻不存在的,這種偏見甚至影響到了當時的另外一位名人——陸雲。熟悉歷史的人想必對於陸雲陸世龍都不陌生吧,這位在當時也是年少出名的大文人,可這位卻想當然地認為左思在胡說八道,所謂文人相輕大抵就是這樣了。

守得雲開見月明。左思後來找到了另一位當時的大文學家——張華。這位老師顯然是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的,他仔細研讀了《三都賦》之後徹底被它征服了,並且還主動承擔了幫左思推廣的任務(到處找大文豪幫左思宣傳)。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之後左思以及《三都賦》之名徹底火遍大江南北,當然具體還是以王宮貴胄、文人騷客為主,畢竟賦這種文學載體還是比較晦澀難懂的,所以當時的左思應該還沒有達到“凡有井水處,無不歌柳詞”的地步,沒辦法,賦在傳播性上先天就落後宋詞一大截,畢竟誰讓人普個曲就能唱呢?

之後的故事大家就知道了,《三都賦》迅速走紅,以至於用來抄寫的紙張都紛紛漲價,一時間傳為佳話。左思憑藉自己的作品實力走紅,甚至流芳百世,這和他數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撇不開干係,反觀現如今人們追的“星”,又有幾人能夠像古人那般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有讓人欽佩的履歷、有流芳百世的可能?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風越雨


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挨踏破蒨羅裙。

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

————浣溪沙-蘇軾。

說的是蘇軾下鄉巡視時,村姑少婦們聽說他要來,急急忙忙地打扮一番,三五成群結伴,一個個走出籬笆門,由於人太多都想往前擠,以至於姑娘連自己心愛的紅羅裙讓人踏破也在所不惜。

作者自己沒有把他當作名星,只是一位“一肚子不合時宜”,“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落魄文人。可令他始料未及的是,隨著他的聲名遠播,無論他貶謫到哪裡,哪怕是村姑農夫,也是他的瘋狂追星族。

蘇軾的粉絲群,可以說縱貫古今,橫布朝野。地位最高的應該是三帝三後,尤其是仁宗之曹後,英宗之高後,以及神宗之向後。烏臺詩案,蘇軾命懸一線時,曹太后抱病召神宗至榻前,替蘇軾開脫,並口授仁宗對蘇軾的厚愛,才讓蘇軾倖免於難。

惠州有位才女,仰慕蘇軾日久,便發誓非蘇不嫁。親戚父母苦苦相勸,卻也不能打動她絲毫。可隨著年齡一天天增長,轉眼成老姑娘了,卻還是連蘇軾的面也不得一見。宋時交通不變,信息不暢,加之蘇軾居無定所,想見蘇軾,就只能靠運氣了。

可運氣就這麼來了。有一天,她聽到大街上人聲鼎沸,很是熱鬧,便出門觀看。只見人們歡呼相告:蘇學士到惠州了,蘇學士來了!聽到這個消息,姑娘感覺到如同做夢一般,抑制不住內心的興奮,馬上回去梳洗打扮一番,帶上自己之前所寫的所有詩詞文稿,匆忙岀門。

趕到驛站,姑娘撥開圍觀的人群,見到當時已垂垂老矣的蘇軾,與他交談一番後,沒有任何嫌棄,更堅定了她要陪蘇軾一生一世的決心。

當時蘇軾愛妾王朝雲已經去世,蘇軾已年近花甲,身邊正需要一位灶前床頭侍候他的人。兩人詩詞唱和,琴棋融通,頗為愜意。誰知天意弄人,一紙謫令,蘇軾又要啟程,被髮配到當時荒蠻的天涯海角——儋州(海南)。

四年後,蘇軾遇赦回朝。路過惠州時,惦記這位姑娘,便讓蘇過找尋。誰知,姑娘由於思念成疾,已經離世了,蘇過只帶來姑娘這四年寫給蘇軾厚厚的一疊書信。

毋庸置疑,書信中的每一字都是對蘇軾的崇拜與思念!

如果說蘇粉只是人數多,範圍廣,卻不夠奇葩。那麼,我再介紹幾個稱得上奇葩的追星故事吧。

先說靠臉被追的!

我們形容男人的美貌時,常常以潘安宋玉,蘭陵王衛玠相比較,這些人成為當時人們崇拜的對象,是無數懷春少女心中的白馬王子。

潘安由於相貌奇美,出門時經常遭人圍觀。很多大姑娘小媳婦往往把水果扔在他所乘坐的車裡,有時出去一趟就會滿載而歸——追星也要有成本啊,畢竟古代水果也價值不菲。成語“擲果盈車”就是這麼產生的。

“”第一岳父”獨孤信有一次回城日晩,慌亂中帽子被風吹歪而不自知,就匆匆縱騎進了城門。第二天,全城竟然人人歪戴帽子,竟相模仿。“側帽風流”就這樣無意產生了。

另一個美男子則讓追星族追慘了,甚至送了命,這個人就是衛玠。衛玠由於相貌出眾也常遭人圍觀,可是有一次觀眾太多了,擠著嚷嚷著要和他近距離接觸,衛玠受到了驚嚇,竟然過幾天就死去了——“”氣殺衛玠”由此而來。

再說說因才氣被追的。

柳永相貌不佳,但才氣遠播。由於他詞風婉約,很受勾欄青樓女子們崇拜。在世時無論走到哪兒,總有佳人慕名拜訪。死後,汴京城萬人空巷,全城所有的妓女出錢安葬,停業一天,哭聲震天,聲音都能傳到皇宮裡去。

名人追星也有另類。唐代詩人張籍特別崇拜杜甫,對杜甫詩歌的迷戀到了痴狂的地步。他把杜詩朗誦一遍後,一篇篇燒掉,然後把紙灰拌上蜂蜜,每天早上吃三勺。別人笑他迂腐,他卻辯解道:吃了杜甫的詩,才能寫出和他一模一樣的作品。

還有因崇拜改名字的,比如司馬相如因崇拜藺相如而:易名為“相如”,民國時期教育家因崇拜王陽明而易名為陶行知,等等。

以上追星者尚能理解,可還有些另類追星,就更奇葩了。

比如公元前二世紀,也就是我國的秦漢時期,印度國王喜歡孔雀,由於經常打理孔雀羽毛等,身上常常有股孔雀糞便的酸臭味道。大臣聞到後,覺得這是高貴體質的氣味,便想方設法讓人從皇宮帶出些孔雀糞便,用水泡幾天,然後把水灑衣服上,舉國效仿,以至於孔雀糞價比黃金,“孔雀王朝”絕非浪得虛名啊!

無獨有偶,東晉王謝家族是士族大家,平常庶族哪怕是普通官員,想和他們握手或近距離接觸都是不可能的。謝安有狐臭,上朝從別人身邊經過時就能聞到一股刺鼻的狐臭味,尤其是夏天。可一些人認為只有高貴的人才能有這種味道,於是讓人配製藥方,製造出能產生狐臭味道的中藥,縫進衣服裡隨身攜帶。久之,京城盡皆狐臭味了!

可見,迫星族瘋狂起來,徹底顛覆了我們的三觀!


非非空


追星不是現代人的專利,古人追星更奇葩。

一、最早的追星族可以追述到春秋戰國時期,也就是“繞樑三日”典故的由來。

話說春秋戰國時期有個女子,要到齊國去,可是走到半路沒有盤纏了,為了解決旅費,決定沿街唱歌解決食宿問題。由於她唱的太動聽,以至於她的人走了,聲音卻繞樑三日不絕。

顯然這是聽眾的感覺,說明她唱的歌太動聽。聽眾都陶醉在她的歌聲裡,沒有感覺到她走遠。這還不算,有的人不顧一切去追人家,央求她回來繼續唱歌,女子沒辦法,只好留下繼續給他們唱歌。這只是有記載最早的追星故事,也是標準歌星。

二、追星鏈條

實際古代追星大都追的是文人墨客,欣賞他們的文章和詩篇。尤其是唐宋時期,文化娛樂已經達到古代巔峰,超越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以至於一些著名文人都有自己的偶像,形成追星鏈條。

張籍是唐代著名詩人,有《節婦吟》等作品流傳下來。他還有個身份,他可是文豪韓愈的大弟子,可是他卻不崇拜韓愈,他崇拜的是現實主義詩人詩聖杜甫。

他對杜甫痴迷到什麼程度呢,就是他把杜甫的詩都背下來,然後再一首一首燒成灰加上蜂蜜,每天早晨吃三勺。意思是吃了杜甫的詩,就能寫出像杜甫一樣的詩篇。這件事當時在文人中傳為笑話。

杜甫也有自己的偶像,就是詩仙李白,他一生為李白寫了十五首詩,最著名的有《冬日有懷李白》、《夢李白二首》等作品。由此可見,杜甫時常想起李白。

而李白對杜甫不是那麼感冒,他只給杜甫寫過一首詩,因為李白也有自己的偶像。

李白對南北朝時期詩人謝靈運非常推崇,他多次在詩歌中表達對謝靈運的懷念和崇拜。如李白在自己的詩裡引用謝靈運的詩句共有110多次。如“謝客臨海嶠”、“且從康樂尋山水”等句。原因是李白喜歡無拘無束、浪跡天涯的寫作風格。

謝靈運也有自己的偶像,做為一個山水詩人,他的性格不羈且才華橫溢,他追捧的人是曹植。他曾說:“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意思是天下有才華的人他都沒放在眼裡,只有曹植能讓他折服。

三、唐伯虎因為粉絲窮困潦倒一生

唐伯虎可不是像周星馳扮演的電影《唐伯虎點秋香》那樣風流倜儻帥氣,真實的唐伯虎家裡是開酒館的,那時候社會底層的小商販的生活很不好過。

唐伯虎的父親一心讓兒子讀書,考取功名改變命運。唐伯虎天資聰明,十六歲的時候就考中秀才,十八歲的時候就以“江南四大才子之首”聞名遠近。這一年他遇到真愛徐氏,家庭生活可謂美滿幸福。

可是好景不長,五年後他的父親、母親、妻子、妹妹都相繼去世,他變成孤家寡人。為此他頹廢了好幾年,在好友祝允明的再三勸導下,唐伯虎才準備參加科舉考試,這一年他二十八歲。

弘治二年,唐伯虎考取鄉試第一,可是在進京趕考的路上,他遇到江蘇同鄉徐經,就是後來的徐霞客。

徐經是個富二代,仰慕唐伯虎的才華已經很久了,是唐伯虎的忠粉。見到唐伯虎非常開心,包下唐伯虎“吃飯、住宿,玩樂”的所有費用。

可是,在那次考試中,考官出了一道非常難得題目。當時只有兩個考生答得好,一個是唐伯虎,一個就是徐經。

考完試之後,唐伯虎對徐經說:“狀元一定是自己”,說完就被人舉報上去,說是“賄金得題”。朝廷一查,就查到兩個答上題的人是好友。

從此徐經和唐伯虎被革去功名、廢錮終身。徐經是浪蕩公子答出題值得懷疑,唐伯虎就遭了殃。徐經家裡有錢,遊山玩水寫出《徐霞客遊記》,而唐伯虎卻窮困潦倒一生。

古代文人墨客粉絲很多,其中李白為最,著名詩篇《贈汪倫》中的汪倫就是李白鐵桿粉絲。而且從詩意中看,給李白送行的不是一個人,而是很多人,可見人們對李白詩篇喜歡的程度。

我們也都是李白忠粉,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