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俗話“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是什麼意思?

明末清初時,北京民間流傳著一句俗話,叫“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從字面意思來看,是說北京、天津、保定三地人的不同性格。

“京油子”,這難道不是說北京人油腔滑調,會抖機靈嗎?

“衛嘴子”,這難道不是說天津人嘴皮子好使,口若懸河嗎?

“保定府的狗腿子”,這難道不是說保定人喜歡在官府衙門當差嗎?

北京俗話“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是什麼意思?


其實,這種理解是大錯特錯的。

我們還是從頭說起吧。

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為了剪除鰲拜,悄悄地在內廷設立了一支善撲營。善撲營從八旗親貴中選拔一群身強力壯的少年組成,在宮內陪同皇帝練習“布庫”。“布庫”是蒙古語,就是漢語中“摔跤”的意思。1669年5月,正是這群鰲拜根本看不上眼的少年,在武英殿內將鰲拜拿下。

善撲營立下了大功,得到了豐厚的獎勵。此後,善撲營成為了皇帝的貼身侍衛,並經常為皇帝表演摔跤。他們的待遇也非常好。善撲營存在了200多年,一直到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遜位後,才被解散。

善撲營的規模不大,只有300多人,但是裡面都是摔跤高手。善撲營解散後,這些摔跤高手流落到了全國各地。當時,北京、天津、保定,是北方最大的三座城市,因而有許多摔跤高手來到這三座城市謀生。他們在當地落腳後,會招收弟子,傳授摔跤技術。

於是,從宮廷裡流出來的摔跤技術就在北京、天津、保定三座城市落地生根。

北京俗話“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是什麼意思?


隨著時間的流逝,北京、天津、保定三座城市的摔跤選手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摔跤風格。

善撲營流落到北京的摔跤高手最多,他們不但身強力壯,而且摔跤水平很高,身體靈活、油滑。尋常人等,與北京摔跤選手進行比賽時,一碰到他們的身體就被滑走。

長此以往,人們就送了這些北京摔跤選手一個外號“京油子”。

北京俗話“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是什麼意思?


天津離北京很近,從善撲營流落到天津的摔跤高手也有很多。外地人與天津人摔跤時發現,天津人在摔跤之前,會用嘴舔一舔指甲。外地人不解其故,於是“衛嘴子”的說法就不脛而走。

事實上,用嘴舔一舔指甲,是為了保護指甲,防止在摔跤時將指甲給劈了。這跟拳擊比賽時,運動員會戴上牙套保護牙齒是一個道理。

北京俗話“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是什麼意思?


從善撲營流落到保定的摔跤高手並不多,可是,保定摔跤風氣很濃厚,有悠久的摔跤歷史,本地有很多民間摔跤高手,摔交技術最為巧妙。在比賽時,兩位選手敏捷地靠近,手一搭上就立即摔倒,讓觀眾看得眼花繚亂。保定摔跤講究速度,要求快捷乾脆,以快打快,瞬間結束戰鬥,因此被稱為“保定快跤”。

“保定快跤”有一種技巧,叫“勾腿”。這技巧使出來,能迅速將對手放倒在地,取得勝利。就這樣,人們稱讚為“保定府的勾腿子”,與“京油子”和“衛嘴子”並稱為摔跤界的三大流派。可是,當“保定府的勾腿子”傳出去後,一傳十,十傳百,慢慢地傳變了樣,變成了“保定府的狗腿子”。

北京俗話“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是什麼意思?


當然,不管是北京、天津,還是保定,他們的摔跤流派,都是中國武術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百年來,北京、天津、保定三座城市都走出了許多傑出的摔跤高手,如北京的沈友三、熊德山、單士俊、滿寶珍等人,天津的李瑞東、穆祥魁、劉少增、卜恩富等人,保定的平敬一、馬蔚然、張風巖、常東昇等人。其中,常東昇曾經在1982 年組織世界摔跤協會並任會長,被尊為“世界摔跤之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