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真的是李白的平生之志嗎?

我們需要真情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詩仙李白是中國詩壇上的一顆明珠,太白詩汪洋恣肆,豪放飄逸,縱橫家、道家、儒家等多家思想在李白身上得到了統一,多元思想的碰撞融合使他形成了獨特的精神氣質。李白自少年起便仗劍去國,最初自由獨立的俠客人格影響李白的一生,後來無論是宦海沉浮還是戰爭叛亂,李白從未稍降其志。唐代文人多是"登第狂",李白之所以有大量遊俠詩也是他進入仕途的方式,真正雲遊江湖的"俠客夢"在李白身上是不會實現的,但是李白借遊俠詩展現了他蓬勃的生命力和豪放不羈的人格魅力。

一、李白"俠客夢"的緣起

李白的"俠客夢"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包括蜀中尚武的環境,漫遊河山的經歷,盛唐的時代精神。

第一,蜀地特殊的環境。李白的出生地至今還是個尚未揭開的謎,可能在條支或者碎葉,在李白5歲時,隨家遷至四川綿州。李白的家世雖不可考,但他少時博覽群書,"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據推測應當是個有文化教養的家庭。蜀地是少數民族雜居的地方,西北遊牧民族剽悍尚武,李白在詩中不止一次表現出對胡馬客雄風的讚歎,"幽州胡馬客,綠眼虎皮冠。笑拂兩支箭,萬人不可開。彎弓若轉月,白雁落雲端。雙雙掉鞭行,遊獵向樓蘭。出門不顧後,報國此何難。"詩中反映出李白敬仰遊牧民族英雄的潛意識。而且蜀中的道教氣氛濃厚,"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對神仙生活的嚮往伴隨李白一生。

第二,"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經歷。李白的遊俠詩多作於青少年時期,這一時期李白的足跡遍佈中國大好河山,詩歌充滿了江湖氣息。開元十三年,李白東出夔門後,先是到達洞庭和廬山,東至金陵、揚州,之後西遊雲夢,最終在湖北安陸定居。此時李白尚結交江湖俠士,名氣很大,在他人眼中,李白有著熱血沸騰的青春活力。好友崔宗之《贈李十二》中形容李白:"袖中有匕首,懷中茂陵書。雙眸光照人,詞賦凌子虛。"李白自己講述年少經歷:"風流少年時,京洛事遨遊。腰間延陵劍,玉帶明珠袍。""憶昔作少年,結交趙與燕。金羈絡駿馬,錦袍橫龍泉。寸心無疑事,所向非徒然。"詩中的自畫像容光煥發,鬥志昂揚,一副無堅不摧的英雄氣概。

第三,盛唐的時代精神。盛唐是最有氣魄的時代,唐室本就來自關隴集團,胡人的剽悍尚武精神在唐代統治者身上留下痕跡,不少初唐盛唐的皇室子弟都有結交豪俠的經歷,唐高祖李淵起兵奪天下,後代子孫開疆拓土,整個社會從統治階級到平民,都散發著強烈的濟世之志和名垂青史的英雄主義精神,唐代的任俠意識是中國自戰國、兩漢後的第三次高峰,"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這種強烈的尚武之氣表現在每一個詩人身上,除了剛勁豪放的邊塞詩人,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在詩中也曾有過馳騁疆場的嚮往,而李白更是深受影響。

二、李白俠義觀的繼承與開拓

"俠"這一概念出現在先秦,最早是帶有貶義色彩的,後司馬遷在《史記 遊俠列傳》中說:"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大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矣。"自此"俠"開始有了積極入世、一諾千金、輕生重義等正面的評價,而李白就繼承了《史記》中的俠義精神

李白的俠義觀內涵豐富,言出必行是儒家的理念,也是俠士奉行的準則,守信俠客之間建立信任感的基礎。李白雖在蜀地長大,但良好的家教使他深受儒家思想薰陶,他在詩中高度頌揚有誠信、重諾言的俠士,"延陵有寶劍,價重千黃金。觀風歷上國,暗許故人身。"在這首《陳情贈友人》中,李白借延陵季子贈劍徐君的典故,表達了對延陵季子守信重友態度的讚賞。李白輕財好施、存交重義、古道熱腸,朋友遍天下,他曾在詩中表達對知己的態度:"赤心用盡為知己,黃金不惜栽桃李。桃李栽來幾度春,一回花落一回新。"在《少年行》中,"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因聲魯句踐,爭博勿相欺。"借燕子丹送荊軻之事,表現其重義輕生的豪俠氣概。

李白的"俠義觀",又很有開創性。在盛唐尚武的氛圍中以及自身的濟世之志之下,李白踐行的是更切合時代要求的俠義觀,他將曾不見容於統治者的俠客精神與國家大義結合,為俠客冠以更加符合主流的特色,主要表現在李白的俠義觀不再侷限於個人的義氣和志向,而是殺敵立功的國家大義。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蘇秦、張儀、魯仲連、孔明、荊軻、謝安皆對李白影響至深,他們或有著強烈的立功揚名願望,或者期望能安定天下,拯救蒼生,李白敬仰的先賢們對其價值判斷起著重要的作用。

除了心懷大義,李白個性不羈,嚮往自由的快意人生,在《俠客行》中表現出對自由的強烈追求,俠士嫉惡如仇,不畏強權,透過俠骨、拂衣的意象,將李白潛意識中所慕求的俠士風範表現得淋漓盡致,"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門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此詩蕩氣迴腸,金庸從這首詩得到啟發,寫出《俠客行》一書。遊俠是一類衝破了社會法律的人,他們往往幫助弱者,打抱不平,甚至"以武犯禁", 李白讚賞那種獨立的人格,借歷史人物表達自己的平等和自由觀念,"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三、生命激情的另類表達

自出生至天寶元年應召入京,李白是慷慨自信,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在其《出自薊北門行》中他塑造了一個慷慨磊落、任俠尚氣的少年形象,"揮刃斬樓蘭,彎弓射賢王。單于一平蕩,種落自奔亡。收功報天子,行歌歸咸陽。"當他在現實中不得志時,反而呈現出更加希望戮力報國的豪情壯志。但是李白孤傲自信的性格在朝堂並不受歡迎,小人的誹謗聲使李白漸被唐玄宗冷落,他只得辭別長安,再次開始漫遊生活。天寶十四年,范陽叛軍作亂,唐王朝風雨飄搖,李白錯投永王,天真地想要為國效力,卻差點丟掉性命。但李白未曾畏懼或者後悔,"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安定天下的豪情壯志讓他有著不折不撓的韌性。

李白有著積極的入世觀,卻因自視甚高,不屑科舉,所以他積極拜訪達官顯貴,渴望能夠通過干謁來獲取功名,在《為中丞自薦表》中曰:"懷經濟之才,抗粱、由之節;文可以變風俗,學可以究天人。一命不沾,四海稱臣。"這種理想化的人生設計使李白脫離現實,常常落入悲憤和不甘之中,所幸李白天生自信非凡,豁達昂揚的精神氣質成為他於逆境中慰藉之妙理。

李白是"詩人裡劍術第一,劍士裡文采第一"的人,李白確實練過劍,並且師從大唐第一劍客裴旻,"向幼好任俠,有四方之志。年十五而修劍術。"但李白不曾真的安於朝堂之外。他以詩為氣,以詩為劍,太白詩中有刀光劍影,但現實中並非真正的俠客,他以詩來寄託自己兼濟天下的抱負,除暴安良,建功立業,有著俠的風範,傳遞著中國文人的俠客夢。

結語

讀李白的遊俠詩,可以感受到他來自生命底蘊的激情,這種強烈的熱情是他神采飛揚的驅動力,也是他文思泉湧的根源。酒、劍、所以李白不甘平凡,不循常規,他一生保持著好勝心和揚名的慾望,而他的"俠客夢"正是他在仕途中苦悶情緒下生命力的另類釋放,因此李白的詩歌張揚而有激情,時有茫然而終充滿對未來的憧憬,他是一個懷有個人英雄主義的豪傑,也是盛唐時期最不折不扣的"登第狂"。


頭頂大簷帽


這兩句詩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俠客行》中。李白這首《俠客行》抒發了他對俠客的傾慕,對拯危濟難,用世立功生活的嚮往。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李白高度概括了排憂解難、不圖名利、講義氣、重承諾的高尚情操。

李白素有遠大的抱負,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交書》)。但在很長時間裡都沒有得到實現的機會。天寶元年(742),李白已四十二歲,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詔書,異常興奮。他滿以為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時機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與兒女告別,並寫下了激情洋溢的七言詩《南陵別兒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最大的願望是從政,而不是作詩。他要做宰相,要做皇帝的輔弼之臣,就會天下太平。他經常行俠仗義,做好事不留名。李白身懷奇才,地方官慕他才華,邀請他做官,而他胸懷大志,拒絕做地方官。他家很富裕,經常濟世扶貧。

綜上,"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是李白的生平之志。


松嫩隱士


其實這兩句詩,就是大詩人李白“安社稷,濟蒼生”的補充。

李白生平最崇拜魯仲連,可以說是異代知已。

那麼魯仲連是誰呢?他是戰國末期齊國人,善於雄辯,更濟民於水火。國家有難時,他挺身而出。當國君用千金酬謝魯仲連時,他卻說:“天下傑出之士,在國家有難時必會排除禍患,消釋災難。若收取報酬,那是生意人做的事情!"說罷,謝絕而去。

這種高風亮節,確實曠世少有。正於李白心格暗合。李白出蜀時,一年揮金三十萬,皆濟落魄公子。還為了朋友殺過歹人,可見他的俠義。

所以說“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正是他的真實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