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籌們”搶的是什麼

籌人變仇人。去年末,水滴籌“掃樓”籌款的風波還歷歷在目,近日,一則輕鬆籌、水滴籌員工在醫院發生肢體衝突的視頻又瞬間將兩家公司推上信任危機的風口浪尖。4月16日,關於雙方肢體衝突的行政處罰落地,但風波卻未就此平息,連同處罰一起被“曝光”的還有網絡眾籌平臺的一眾線下管理問題。當做公益變成了搶生意,當愛心與信任變成了流量,無論是“掃樓”籌款還是輕鬆籌、水滴籌的仇人見面,都指向了同一個問題,公益和商業的這桿秤要怎麼平衡?

鬥毆者停職並被處行拘

4月15日,有網友稱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內,有水滴籌工作人員與輕鬆籌工作人員因“掃樓掃病房勸病人立項,碰到對手搶生意”發生肢體衝突。此後,這一事件迅速發酵。4月16日,就鬥毆事件的最新進展,水滴籌方面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4月13日,水滴籌員工趙某同某公司員工劉某因口角爭執發生肢體衝突,目前趙某已經收到公安行政處罰決定書。公安機關對其採取了行政拘留14日,並處罰款500元的處罰決定。

此外,水滴籌表示,公司因趙某嚴重違反公司相關規定,即日起停職反省,並予以重大違規處分。公司再次就員工鬥毆事件誠摯道歉。目前水滴籌當地負責人正在積極與劉某溝通,希望給予當面慰問並致歉。並將切實加強員工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員工法治意識的教育培訓。

這場肢體衝突已經有了結局,但水滴籌與輕鬆籌的“暗鬥”卻遠沒到結束的時候。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目前,水滴籌、輕鬆籌均就此事發表聲明,但聲明中也公開“互撕”。水滴籌在4月15日的聲明中指出,近期,輕鬆籌團隊內部以水滴籌為假想敵,公開張貼“乾死水滴籌”的攻擊性標語,並且明確針對水滴籌開展了一系列不規範的挑釁、騷擾和破壞小動作,致使線下連續發生數起雙方糾紛和衝突事件。

隨後,輕鬆籌發佈聲明指出,水滴籌掃樓被舉報,懷疑是輕鬆籌所為,故大打出手,蓄意報復。輕鬆籌表示未對友商進行任何投訴。同時還指出水滴籌多次對輕鬆籌員工恐嚇、挑釁、主動激起衝突。對於水滴籌的聲明,輕鬆籌方面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水滴籌是在為自己的暴力事件開脫,屬於混淆視聽,公司員工已多次忍讓。

互聯網保險“地盤”之爭

近年來,輕鬆籌、水滴籌等網絡眾籌平臺作為一種互聯網生態下公益創新模式,為眾多困難家庭提供了一條便捷的籌款渠道,但頻頻發生的線下運營漏洞儼然暴露出這類平臺矇眼狂奔的後遺症。

2019年末,水滴籌為搶佔市場,在超過40個城市的醫院派駐地推人員,在各個醫院病房進行“掃樓”,引導患者發起籌款。而在發起籌款的過程中,顧問們只是口頭詢問,沒有核實患者病情、經濟情況等信息。此外,還存在隨意填寫籌款金額,以及對後續捐款用途缺乏有效監督的情況。

彼時,人們關於水滴籌的指責就已到涉及信任危機乃至商業消費信任的地步。隨後,水滴籌稱將對部分地區個別線下人員的違規現象,在調查清楚後予以嚴懲,同時自即刻起,線下服務團隊全面暫停服務,整頓徹查類似違規行為。然而,幾個月後,醫院鬥毆事件再度曝出。

“嘴上說的都是道義,心裡想的都是生意。”對於這場鬥毆風波,網友如此嘲諷。據瞭解,輕鬆籌、水滴籌官網打出零服務費的宣傳標語,平臺以此樹起了“公益”的大旗,但在分析人士看來,對於商業公司而言,零服務費意味著這類平臺只能依靠其他盈利途徑才能保證公司整體健康持續地運營下去。為此,水滴籌上線了 “水滴保險商城”,輕鬆籌上線了“輕鬆保”,目的就是進行商業引流變現。

輕鬆籌官網顯示,截至2018年9月,輕鬆籌體系在全球183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總數已經衝破5.5億。而輕鬆保是輕鬆籌旗下的互聯網保險銷售平臺,先後與國內多家專業保險公司達成合作,取得了單款保險產品購買轉化率高達13%、單月規模保費突破3億元的成績。

滬上一位研究人士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網絡眾籌、網絡互助為輕鬆籌、水滴籌們營造出了良好的互聯網保險營銷場景,而流量也正是這類平臺獲取盈利的關鍵一環。這也不難理解為何“公益”平臺的員工會因“掃樓”而起爭執,線下員工管理難題又為何遲遲得不到妥善解決。

關於兩家公司目前盈利情況、接下來是否會對員工績效管理進行調整、如何具體加強員工規範管理等問題,輕鬆籌、水滴籌方面尚未對北京商報記者做出回應。

商業與公益界限需明確

在亂象頻繁發生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公眾對網絡眾籌平臺的信任危機。一邊是做公益的“初心”,一邊是商業公司盈利的需要,如何做好公司管理、如何防範平臺過度商業化、如何保護求助者和志願者的權益也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談及網絡眾籌、網絡互助平臺管理難點,復旦大學張江研究院教授、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文君對北京商報記者指出,這類平臺做了商業引流也即意味著平臺既是公益的,又是商業的,公益和商業的界限在運營中容易混淆,而在公益性和商業性沒有分清楚的情況下,商業的運營會藉助公益的名義而進行,這也成為平臺管理的一大難點,亟待解決。

她指出,網絡眾籌、網絡互助平臺是社群經濟、共享經濟的一種新模式,具有強大生命力,未來前途遠大。但在保護這種新生力量的同時也要把公益和利益界定清晰,防範過度商業化對公益事業造成損害。這需要將求助者和志願者的利益優先考慮,平臺在運營中,要承擔更多的義務來保證信息的透明,使各方的利益均衡。

而眼下,在監管尚未完善的背景之下,網絡眾籌平臺走上風口浪尖也在“意料之內”。陳文君建議,行業協會應做好行業自律規範,把商業行為和公益行為做界定劃分,政府也應該適當介入,監管平臺運營,另外還需要加速立法,保證信息透明,讓求助者和志願者的權益得到充分的保護。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馬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