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鄉》:家鄉包含著難以割捨的情懷,儘管思念已成災

文|大腳

“倡議居民就地過年,非必要不出境,非必要不出行……”,隨著2021年新年臨近,社區裡傳出了倡議居民就地過年的倡議書,這是在疫情發展到今天,人們所能想到的更好對應方案,減少人員流動,也杜絕新冠擴散的風險。

然而,在過年這個團圓的節日裡,就地過年充滿了無奈,家鄉包含著令人難以割捨的情懷,但在如今的情形下,儘管思念已成災,也難免需要每個人為此做出必要的妥協,奈何?

《我和我的家鄉》:家鄉包含著難以割捨的情懷,儘管思念已成災

家鄉是什麼?家鄉是母親慢火燉熬的小米粥,是她看著你吃著晚餐欣慰的眼神。但如今,卻一切成空。

寒冷的冬天,窩在溫暖的被窩裡,看著《我和我的家鄉》,這是頭條一月份的獨播電影,我懷著虔誠的心點開電影,看得自己熱淚盈眶。

葛優大爺和張佔義這一對外甥與表舅看病的故事道出了看病的無奈。

面對疾病,人們並不是不捨得花錢,而是面對無錢可花的時候,誰才是真正能幫你的那個人?電影中那濃濃的親人情誼令人神往。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越來越少看到這樣的場景,俗話說得好,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如今更多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了。

《我和我的家鄉》:家鄉包含著難以割捨的情懷,儘管思念已成災


前幾日,獨自在家的母親打電話來告訴我,家裡的堂叔偷偷地把我在村子裡種的十幾棵大樹賣了,這些樹本來就是為了兩家自留地做分界線種下來的,當初說好每人收成一次,幾年前由我的堂叔賣了一次,我準備等樹大些再賣,誰能想到,堂叔趁著我不在家偷偷地把樹賣了呢?

所謂人情,人在情才在,人都沒了哪還來得情?可憐父親早亡,落下這樣的境地想想也心酸。

所以,儘管電影中,葛優扮演的二蛋與表舅只是表親關係,但他們之間彼此關心的情誼卻溢出屏幕,看了令人懷念。

對於此,或許真正關心及愛護的人只有自己的親人了吧?

《我和我的家鄉》:家鄉包含著難以割捨的情懷,儘管思念已成災

“鈴鈴鈴”,悅耳的電話鈴聲響起,電話那頭是在家鄉的老母親。

我接過電話,母親在電話裡說,“孩子,今年過年就不要回來了吧?媽一切都好,現在疫情的情況你也看到。”

我在電話這頭,心裡還沒想好如何對母親說起今年不回家過年,母親的電話就打了過來。

我呆呆地喊了一聲“媽!”,眼睛順著臉頰靜靜滑落。

由於工作在外地,每年過年我都想要回家,想念母親做的飯,煲的湯。自從父親過世後,這樣的新年從沒有例外,今年看來將是唯一的例外了。

想到了親人,不由對電影中的範老師更敬佩。他儘管身患失智症,但在他的心裡,十幾年前支教的小山村,就是他不能忘懷的寄託。從教育一個孩子到很多孩子,讓不識字的孩子成長到村支書,村長,他們都是範老師含辛茹苦地教育成長的結果,這才有了感恩範老師的教育,於是,為了治療範老師的疾病,大家陪著他演戲,戲是假的,但情卻是真的。

《我和我的家鄉》:家鄉包含著難以割捨的情懷,儘管思念已成災


母親的電話中看似是對現狀的妥協,但是那濃濃的失落又如何掩蓋得住?

作為傳統習俗,祭拜祖先既是對逝者的懷念,更多的是祈求對未來的安心,說其是封建迷信也好,習俗傳統也罷,人們總需要些活動來寄託情感,對於活著的人,除了陪伴,我已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奈何,延續到今年依然在嚴防嚴控的疫情,不能陪在母親身邊將是最大的遺憾了。

《我和我的家鄉》:家鄉包含著難以割捨的情懷,儘管思念已成災

我不知道這個電影中最能打動你的是哪個片段,但這個以家鄉為體裁的電影,它本身就極具感染力,人們以家鄉為榮,不僅僅是因為家鄉承載著過往的美好,更多的是不得不離開家鄉謀求更好生活的無奈。因而,落葉要歸根也將是最好的詮釋了。

如同鄧超扮演的角色一樣,用現代網絡的語言:原本以為他是個青銅,不曾想他居然是個王者。

他為了家鄉的發展,推動經濟和改善環境,把治沙工作做為畢生為之奮鬥的事業,希望給後人留下一個綠水青山,他努力地像個人一樣活著。於是他默默地帶動著家鄉的人,哪怕被誤會,依然執著!

《我和我的家鄉》:家鄉包含著難以割捨的情懷,儘管思念已成災

雖然我的家鄉沒有如電影中那樣惡劣的環境,但為了出路,出走家鄉是一種常態,以致於家鄉以留守兒童及孤苦老人居多。然而,再如何走出家鄉,家鄉的情懷依然不變,那裡有著讓人無法割捨的心靈寄託。

我坐在靜謐的屋裡,碼著上面的文字時,心卻在洶湧澎湃著,無法用語言描述內心情感,雖有改變家鄉的心,但卻無改變之力,把情感渲洩於紙筆也是無奈之舉吧!

到如今,第一次在外地過年,我想這也是另類的體驗了。當然,也讓我更思念我的家鄉,我的親人們,尤其是我的母親。第一次沒有孩子的陪伴,她的心又將何處安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