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裡有北京嗎?黃帝在考古上有證據嗎?

黃帝在考古上有證據嗎?《山海經》裡說到北京了嗎?

字耕農 2019-12-27 11:58:48

《山海經》裡的河北、北京、東北——重點是黃帝的考古證據(9)

7,形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鏚以舞。女祭、女戚在其北,居兩水間,戚操魚觛,祭操俎。䳐鳥、【詹鳥】鳥,其色青黃,所經國亡。在女祭北。䳐鳥人面。居山上。一曰維鳥,青鳥、黃鳥所巢。

【按,所謂形天,即陶淵明詩及其他材料中的“刑天”,砍頭之刑罰的意思。就像下文“澗溝遺址發掘報告”裡提到的當時此地有砍下頭顱作飲器“頭蓋杯”的習俗。

《山海經》裡有北京嗎?黃帝在考古上有證據嗎?

頭蓋杯 是 刑天 被砍頭的考古學物證

陶詩所謂“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即被砍下頭顱後仍然不屈不撓與敵人抗爭的英雄形象。如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所言“天”的神格化是周人的創造,從西周開始最高統治者才稱“天子”。殷商卜辭中的“天”並沒有神格化為上天,除了指天靈蓋之外,也可作地名,疑即此“形天”之地。就字面上講,可能與古邢地有關,然而根據上下文內容綜合判斷,當在今邢臺以南的邯鄲澗溝遺址一帶。當然古今地理地名的變化是很常見的,古邢地的範圍或許包括了澗溝在內,邯鄲作為地名應較邢為晚,也就是說邯鄲最初是從邢劃分出去的。所以,邢臺得名或與此“形天”有關。當然,如於省吾言“金文邢國之邢均作井”。帝指黃帝,有文獻言刑天為炎帝部下,參與了炎黃的戰爭。常羊之山,上古文獻多有提及,當在今邯鄲、邢臺以西太行山脈中較為高峻者,如陽曲山、紅巖嶺等。

女祭、女戚應為欲對刑天進行施救或者斂屍之女巫,當非國(城)名。】

//參考資料:邯鄲澗溝遺址

澗溝遺址位於邯鄲縣澗溝村,遺址為沁河環繞,與百家村、齊村隔河相望,面積一萬餘平方米。1957年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對遺址北部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200平方米,發現龍山時代和商文化遺存。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

澗溝遺址位於邯鄲縣潤溝村澗河東岸,遺址為沁河環繞,與百家村、齊村隔河相望,東南與西小屯村緊鄰。

文化層及灰坑內出土的遺物十分豐富,龍山時代文化遺存被商代文化層疊壓,其中以陶器最多,還有少量的石器、骨器和青銅器。陶器以泥制灰陶,夾砂粗灰陶為主,細泥黑陶較少,紋飾以細繩紋為主,約佔57%,籃紋次之,約佔9%,還有少量的方格紋、弦紋、席紋和附加堆紋。主要有鼎、罐、盆、甑、澄濾器、缽,豆甕,大口尊,碗,器蓋等。其中以深腹帶流岔為最多,夾砂灰陶罐次之。罐、盆多為泥制灰陶,也有作淺灰色的。豆、平底盆、圈足鼎皆為泥制黑陶,素面磨光。 [3] [4]

澗溝遺址還發現水井兩口,白營遺址發現水井一口,水井都位於房屋的附近。白營遺址發現的水井平面呈圓角方形,口大底小,深8米,貼靠井壁用木棍鑿榫交叉扣合成井字形木架作為支護,上下依次堆壘46層。 澗溝遺址水井的發現是中原地區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結構最複雜的水井,為研究中國水井和“井”字的起源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 [5]

出土的遺物的器形的特點,反映了東澗溝遺址的文化面貌,與二里頭遺址同屬於一個文化類型,其年代應屬後崗二期文化的早期。 [4] [6]

澗溝遺址是一處比較特殊的遺址,在該遺址除窩棚內的留有砍剝痕跡的人頭骨外,還見有兩種叢葬坑。一種是圓坑,內有大小男女人骨架10付,有的相互枕壓,但頭均靠近坑壁。一種是水井,內有5層人骨架,其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痛苦掙扎,或身首分離。這些人是被殺,或活埋,或溺水而死的。由此推測,澗溝遺址很可能是一處殺戮祭祀的遺址。

澗溝遺址所出的6具頭蓋骨屬於龍山時代的晚期,這一時期是古史傳說時代的堯舜禹部族大聯盟階段,社會發展階段相當於經典作家論述的“軍事民主制”階段,以掠奪鄰族財富為目的的戰爭是這一時期古國的頭等大事。澗溝遺址所出的6具頭蓋骨當是來自鄰族的戰俘,頭蓋骨上的道道斧砍刀剝痕跡,活生生地再現了這一時期部族戰爭的血腥和殘暴。澗溝遺址除窩棚內的留有砍剝痕跡的人頭骨,這是一種古老的民族風俗,剝人頭皮和用人頭蓋骨做飲器——頭蓋杯。 [7]

旅遊信息編輯

© 2019 Baidu - GS(2018)5572號 - 甲測資字1100930 - 京ICP證030173號 - Data © 長地萬方

參考資料

1.張立柱主編.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通覽:科學出版社,2003.01:第245頁

2.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8-09-06]

3.王巍總主編.中國考古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03:第251頁

4.洛陽市西工區志編纂委員會編.洛陽市西工區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第99-100頁

5.段小強,杜斗城編著.考古學通論:蘭州大學出版社,2007.3:第74頁

6.白壽彝 蘇秉琦 中國通史2遠古時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6:第275頁

7.澗溝頭蓋骨:史前血腥的殺戮祭祀?新lang 新聞[引用日期2018-09-06]//

《山海經》裡有北京嗎?黃帝在考古上有證據嗎?

澗溝遺址

8,丈夫國在維鳥北,其為人衣冠帶劍。女丑之屍,生而十日炙殺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其面。十日居之,女丑居山之上。

【按,衣冠帶劍的中原人形象,“海外四經”各有其一,劍嚴格來講是金屬的,最早的是青銅劍,商代或出現其雛形類似後代的匕首,西周繼續發展,到了春秋時代達到高峰,戰國時期青銅劍逐漸為鐵劍取代。“劍”不可能在“海外四經”反映的龍山文化時期(書中反映的時間下限為上甲微崛起的夏帝洩時期即公元前1800年左右)出現。如前文所言,古圖中形狀似劍,被戰國楚人看圖說話為“劍”,當為孫慶偉所言4100年前突然大範圍出現的牙璋(玄圭),詳見其專著《鼏宅禹跡——夏代信史的考古學重建》。

《山海經》裡有北京嗎?黃帝在考古上有證據嗎?

公元前2100年左右突然普及的牙璋(玄圭?)即原書中的“劍”

一個國(城)裡不可能只有男人沒有女人,只是圖畫中只出現了男人或者如下文只出現了女人而已。而這一帶就是所謂“慷慨悲歌”的燕趙之地。其風土人情恰如《史記 平準書》所述: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起則相隨椎剽,休則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為倡優。女子則鼓鳴瑟,跕屣,遊媚貴富,入後宮,遍諸侯。

——司馬遷描述的是漢朝時候該地的風俗,而書中此處所言是比漢朝更早兩千多年的龍山時代的情況。看來這個地方的男人女人喜歡各自相聚集體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

關於十日的問題,可參考前文“海外東經”部分。大致位置在邢臺、石家莊一帶,詳細的考古資料暫缺。“鄣”應為“障”,遮擋的意思。

據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新石器時代》及互聯網的即時更新資料,河北境內太行山東麓一線龍山文化遺址分佈情況為:磁縣、邯鄲、澗溝、武安、永年;沙河、邢臺、臨城;石家莊、平山;保定、涿州等地均有發現,再就是張家口市桑乾河流域的蔚縣、涿鹿以及塞外的崇禮、赤城,另外唐山一帶也有發現。

則丈夫國位置當在臨城、石家莊一帶。龍山文化時期的考古資料較為缺乏,以下三處資料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萬坡頂遺址位於贊皇縣城西側高地上,當地人俗稱“萬坡頂”。該遺址平面近似長方形,東西長300米,南北寬205米,面積約61500平方米,文化層堆積情況複雜,厚約3米,未經正式發掘。遺址地勢高度由北偏東部向三面遞減,東部破壞較為嚴重,有一條寬6米的道路穿過遺址,其他部分保存良好。近年來,遺址內曾出土石斧3件,穿孔石刀2件,石鏃2件,石鐮1件,殘石刀片8件,出土陶器多為泥質灰陶,陶片紋飾有繩紋、籃紋、劃紋、曲折紋、方格紋等。經專家認定,該遺址為—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距今已有5000多年。

9,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

並封在巫咸東,其狀如彘,前後皆有首,黑。

大荒西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豐沮玉門,日月所入。有靈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

《山海經》裡有北京嗎?黃帝在考古上有證據嗎?

巫,源遠流長的神秘文化的代表

【按,神農、黃帝時有巫咸,堯時也有巫咸,據《尚書 君奭》殷商時也有巫咸。似乎巫咸已經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職業或者職位。

根據上下文,巫咸國在女丑之屍北,又在下文的女子國(蔚縣篩子綾羅遺址)以南,即今河北淶源、山西靈丘一帶,或在更南的保定、石家莊北部一帶,但不可能到石家莊以南。這個古國應該在山上,而不像大部分古國之平原上。登葆山即靈山,當今叫靈山的山很多地方都有。有意見以為涿鹿縣的靈山或北京市的東靈山即此處靈山。百藥爰在,說明植物種群完整,符合這個條件必然是很高的山,因而具有相對完整的垂直生態,多個氣候帶、植被帶的生物都有,就這一點來看,海拔更高植被更豐富的小五臺山甚至五臺山可能性更大。當然石家莊平山縣也有兩座小山叫東、西靈山,大致方位倒與原文所述符合,就是稍顯低矮,如是則巫咸國當在平山縣,即周代的中山國一帶,考古發現的中山古城遺址之下,或為巫咸國所在。

豐沮玉門,當為太行山脈最大的山口即滹沱河口,其西為此一帶最高峻、位置更靠西的五臺山。當時生活在太行山東麓的人們,誤認為日月西墜於五台山。

並封即封豨,《淮南子 本經訓》以為與鑿齒、九嬰、大風、猰貐、修蛇都是害蟲,其實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龍山文化攻滅大汶口文化時候滅掉的六個方國,詳見通論部分。

或者並封亦即《逸周書 王會解》之鼈封,為周初區陽的特產貢獻。《逸周書匯校集註》條下集註引潘振雲:區,水名。筆者按,古稱漚夷水、滱水,即今唐河,海河水系大清河一級支流,為靈丘縣最大的河流。區陽即唐河以北的今河北保定一帶的一個方國,保定涿州縣之涿,從字形分析,當與豕、豨即封豨、並封相關。如果認為巫咸國在平山,則並封或在以東的石家莊某遺址,比如正定小客遺址。】

參考資料:

平山縣張家廟遺址H3試掘簡報2013年10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對平山縣張家廟遺址做了試掘,遺存年代包括新石器、戰國和明清等。發掘灰坑3座。其中H3屬新石器時代,出土陶片700餘片,復原陶器2件,年代為從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時期到龍山文化早期。這是冀中首次發現這一時期的遺存。 韓金秋,樊書海,趙彥龍,... - 《文物春秋》

小客龍山文化遺址位於正定縣城西北小客村正東,距縣城11公里。遺址自小客村東250米處始,東西約320米;自北早現村北約700米處始,南北約100米。總面積3.2萬平方米。遺址分佈在南北水渠兩側,由於長期耕作用土,地表已遭破壞。遺址內函較富,從斷崖處可看到殘留的紅燒土和灰坑。文化層深50至100釐米。從地表揀到的石器有石斧、石鏟、石鑿、石杆、石鐮等。陶器有灰陶、磨光黑陶、紅陶、加沙紅陶等。灰陶數量最多,大部是甕、罐、盆、尊、豆、鬲等器物的口沿和腹足。其紋飾有籃紋、蓖紋、繩紋、指甲紋、方格紋、同心圓紋、弦紋等。出土器物大部屬龍山文化時期,少數屬商、周、戰國時期。

平山縣靈山

靈山宗教文化旅遊景區位於平山縣城北面約10公里,在平山縣上三汲鄉山頭村西靈山腳下。東側為中山國王陵所在地,靈山宗教文化旅遊景區內山巒疊嶂,景色優美,溝壑縱橫,有“千巖萬壑”之稱,人文景觀遍佈,有許多美麗的傳說。仙人洞位於靈山後山絕壁懸崖之上,地勢非常險峻,風光無限。懸崖上只有一個小石徑,須攀藤附葛而行,這裡傳說是白雲大師修心養性而得道成仙的地方,也是眾人朝拜的地方。

小五臺山(xiǎo wǔ tái shān )

河北省蔚縣與涿鹿縣交界處小五臺山是太行山的主峰,也是主脈之上的最高峰。小五臺山東鄰北京門頭溝南接保定。地理座標為:東經114°47'-115°30',北緯39°50'-40°07',東西長60公里,南北寬28公里,總面積21833公頃。有東、北、中、南、西臺5個突出的山峰,海拔高度依次為2882米、2837米、2801米、2743米、2671米,因為東臺為河北境內之最高峰,故小五臺山有“河北屋脊”之美譽。

植被為夏綠闊葉林,區系組成複雜、植物種類繁多,達670餘種,典型的山地氣候營造出這一片野生動植物的樂土。小五臺山地區植被類型為夏綠闊葉林,由於山勢高峻,氣候垂直分異顯著,植被、土鑲、垂直帶譜比較完整,植被群落類型多。據不完全統計,小五臺山己發現高等植物1350種,陸生脊椎動物137種,昆蟲1500種,微生物(菌物)468種,被譽為“天然基因庫”和自然“試驗室”。小五臺山自然保護區位於華北植物區系的中心地帶,使該區不僅有華北植物區系的代表植物,而且還有東北和華中植物區系的植物以及一些具有熱帶親緣的植物。小五臺山自然保護區是華北保存自然植被最完整的地區之一。野生植物資源豐富,眾多植物種類中包括小五臺山特有種小五臺蚤綴、小五臺紫堇、小五臺風毛菊、小五臺柴胡等14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除野大豆、核桃楸、刺五加、草黃麻、北重樓、小叢紅景天、膜莢黃耆、蒙古黃芪、軟棗獼猴桃、木賊黃麻、胡桃等之外還有蘭科植物16種,如手參、二葉兜被蘭、大花杓蘭、斑花杓蘭、北方紅門蘭、沼蘭、尖唇鳥巢蘭、小斑葉蘭等;河北重點保護植物白杄、文冠果、美薔薇、芍藥、白頭翁 [4] 、銀蓮花、金蓮花、油松、三籽兩型豆、繡線菊、紅景天、野罌粟、華北珍稀植物臭冷杉、杜松、青杄、等70餘種。資源植物多達16類,其中藥用植物多達713種,如刺五加、黨參、桔梗、秦艽、沙參、花楸、山楂、木賊黃麻、單子黃麻、獨活、大黃、防風、蒼朮等。

10,女子國在巫咸北,兩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門中。

【按,古涿鹿之阿,當指今蔚縣和涿鹿縣一帶,目前發現的龍山時代重要遺址均在蔚縣境內。因為下文的三關遺址與黃帝的關係最大,可以認為是軒轅之國,則此處的女子國當為篩子綾羅遺址。篩子綾羅村在壺流河(今水庫)南岸,至今衛星地圖上仍然可見東西兩側均為小五臺山北麓的徑流形成的小河道,四千多年前的居邑當然會利用這些河流來注入環壕形成護城河、護邑河,故而曰“水周之”。】

《山海經》裡有北京嗎?黃帝在考古上有證據嗎?

篩子綾羅遺址衛星地圖

參考資料:篩子綾羅遺址

蔚縣篩子綾羅遺址,位於河北省蔚縣下宮村鄉篩子綾羅村東200米,為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面積為100000平方米。1979年考古發現有石器、陶窖、夾砂灰陶等物品,是研究龍山文化的重要遺址之一。 [1] 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

1. 張家口市22處文物晉升“國保”.搜luwang[引用日期2013-05-19]

【按,據“美篇”作者永樂下文,蔚縣縣治之前曾在該村以北,名“寡婦城”,這與“女子國”只是偶然的巧合嗎?】

千年古村落~四個綾羅 閱讀 5711 永樂 (引用 自meipian)

在河北蔚州西南部的下宮村鄉有四個綾羅,分別是李家綾羅,篩子綾羅,北綾羅和南綾羅。約建村在後周時期(公元951~960年),因這四個堡分別布羅在當時的靈仙縣縣城周圍,有衛屬之意,且南邊的山名為羅山,故取名為綾羅。

靈仙縣,五代時置,初為靈山,後改靈仙,明洪武初和定安縣一起廢除縣治併入蔚州,靈仙縣管轄相當於今蔚縣中西部,縣治初在下宮村鄉北綾羅村東,俗稱“寡婦城”,後遷到蔚州城。

篩子綾羅原名朝陽堡,屬三類古村堡,位於下宮村鄉政府東偏北2.5公里處。取綾羅之名時,因該村處南北綾羅之中,即稱中綾羅。後因多數人會編篩子,而更名為篩子綾羅。現在村民已搬到堡西的新村,堡裡還有幾戶村民居住,古堡其本廢棄,堡門樓和古戲樓尚存,戲樓對面是三清觀,裡面的壁畫非常清晰。

11,軒轅之國在此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窮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軒轅之丘。在軒轅國北。其丘方,四蛇盯繞。

“大荒西經”:有軒轅之國,江山之南棲為吉,不壽者,乃八百歲。

【按,軒轅一詞二字,必為有車之後才可能產生,據時任社科院考古所所長的王巍先生在第二屆世界考古論壇上發表的講話“漢代之前的絲綢之路”,我們知道我國境內的馬車大約在公元前1300年的殷商時期才大量出現,晚於黃帝時代公元前3000-2900年1500年以上。因而可以斷定,黃帝本人與車、與“軒轅”二字是沒有直接關係的。這裡的軒轅之國或是黃帝當年活動的區域,國民也是黃帝子孫後代,車馬傳入後被稱為軒轅之國,再後來被人誤解。《大戴禮記 五帝德》借孔子之口說黃帝名叫軒轅,被司馬遷在《史記 五帝本紀》中採用,後人將“軒轅”冠於黃帝之前,習慣上稱為“軒轅黃帝”,其實是一連串的誤解。

而且“軒轅”二字的釋義頗覺可疑。軒習慣上被釋為車窗,其實就文字學的角度,軒才應該是車之幹(即轅),而轅應指車輪(圓、袁、轅)。車最重要的兩個構件就是輪軸和車轅,有沒有車窗並不重要,有些車本身就是敞篷的,或者沒有車廂只有傘蓋,也沒有車窗,可見車窗是無關緊要的。如果用軒轅來代指車,應該指車身的骨幹(軒)及輪軸(轅),所以軒解釋為車窗肯定是有問題的。

軒轅之國與現實地理位置的對應,當為蔚縣三關遺址,此地亦屬於古涿鹿的範圍,顯然大於今涿鹿縣的範圍。

《山海經》裡有北京嗎?黃帝在考古上有證據嗎?

三關遺址軒轅之國即紅色標記處,紅線範圍即軒轅之丘

窮山,據《黃帝與中華文明》一書第二十章“橋山考辨”及河北省《涿鹿縣誌》第539頁,古遺蹟、文物篇的內容可知,橋山本作喬山、窮山,最早作“穹山”,詳見後附資料。筆者以為,“不敢西射”承前省略主語“窮山”,可見“窮山”此處並非指山名,而是指“窮山國人”。即莊窠堡遺址,詳見下文解釋。

《山海經》裡有北京嗎?黃帝在考古上有證據嗎?

紅點處為莊窠堡遺址即窮山,紅線圈內即軒轅之丘所在

人的年齡不可能達到或超過八百歲。此處之“其”指其國而並非指其國人。因而筆者建議理解為——其不壽者(堵、都),八百歲,意思是軒轅之國持續傳承歷史悠久,他們的居邑時間短的都持續存在了八百年。據《古本竹書紀年》引《路史》,“黃帝至禹,為世三十。”三十世與八百歲相合,也說明這段內容反應了夏朝初年甚或之後的情況。

軒轅之丘,此處之軒轅之丘應指壺流河支流定安河與壺流河交匯處的臺地,其位置在窮山(莊窠堡遺址)之西,在軒轅國(三關遺址)北,與原文完全符合。至於“西次三經”提到的“軒轅之丘”,地理位置顯然是在西北地區,與此不同。

本文通論部分以及“海外北經”夸父一節都論述了三門峽廟底溝一帶是炎黃傳說的發生地,此地的原住民炎帝代表文化即為仰韶彩陶文化的結束,而黃帝則代表了龍山黑陶文化的興起。廟底溝二期就是彩陶文化逐漸向黑陶文化過渡的證明。如今在蔚縣三關遺址發現了廟底溝文化的傳播證據,而這一帶就是文獻所說黃帝重要的活動區域“涿鹿之阿”,更加證明了筆者前述推論的合理性。就像當年的仰韶彩陶西來說,後來發現是西亞彩陶東來說,不一定是廟底溝元素傳播到了三關,也有可能是三關元素傳播到了廟底溝。到底誰先誰後,誰影響了誰,不能因為考古發現的先後來先入為主的想當然。

《山海經》裡有北京嗎?黃帝在考古上有證據嗎?

黃帝,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正在逐漸從文獻傳說變為考古實證

《山海經》裡有北京嗎?黃帝在考古上有證據嗎?

廟底溝二期“黑彩陶”是仰韶彩陶向龍山黑陶的過渡,是炎黃文化交替的證明

所以目前蔚縣壺流河流域發現的三處遺址即篩子綾羅、三關和莊窠堡與書中此處的女子國、軒轅之國、窮山(國)是恰好對應的。位置在最南的篩子綾羅應該是女子國,位置在中間的三關遺址價值和意義最為重大,又有筆者認為的黃帝元素“廟底溝二期文化”,與下文資料稱該遺址“也為研究桑乾河流域是黃色人種的起源地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亦合,那就是該遺址對應軒轅之國為當。莊窠堡遺址在三關遺址東北方向十餘公里處,即上文所言之“窮山(國)”。】

參考資料:蔚縣三關遺址

三關遺址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三關村的一個崗地上, [1] 周圍地勢平坦,西鄰三關河;遺址西南距蔚縣城約兩萬米,西北距西合營鎮五千米。 [2]

三關遺址是1978年文物普查中發現的,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居住址,同時有龍山文化和夏代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前十六世紀的文化遺存。 [1]

1982年7月,三關遺址被河北省公佈為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 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三關遺址相當仰韶文化的居址,均為矩形半地穴式,房內有園形豎井形的灶坑,居址的穴壁和居住面均抹有草泥土,經火燒烤,表面堅硬平整,居址內在柱洞五個,其分佈於中間和四隅各一個,居址均未發現門道。 [2] 共出土可復原陶器近七十件,石、骨、蚌器等二百五十餘件。其中出土器物有小口尖底瓶,葫蘆瓶、圜底缽、斂口彩陶體、夾砂紅陶瓷等。陶質中細泥陶和夾砂陶最多,泥質陶和夾蚌殼陶次之,紋飾除素面外,有線紋、繩紋、弦紋和彩陶。彩陶以黑彩為主,或兼用黑赭、黑紅兩種,圖案多用弧形三角和圓點構成。此外,還有鉤連紋、條帶紋、斜線紋和直線垂三角紋籮。石器有琢制的斧、磨棒,磨製的鑿、紡輪等。斧體短,正刃正鋒,橫剖面呈矩形,磨棒均有握攥的痕跡,紡輪呈餅形。還有蚌刀,骨錐等。 [2]

依據兩區出土的遺物可將遺存分為六類,按層位關係編年如次:第一類為後崗一期文化的遺存;第二類是近幹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遺存;第三類屬雪山一期的文化遺存;第四類屬龍山時期的遺存;第五類屬夏家店下層文化的遺存;第六類為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存。 [6]

通過三關遺址的發掘,初步確立了張家口的考古文化的編年;

取得了後崗一期文化早於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層位關係;

確立了雪山一期文化的相對年代;

並對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分期提供了重要依據。

三關遺址的發現,也為研究桑乾河流域是黃色人種的起源地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6] [7]

三關遺址的遺存,與分佈在陝、晉、豫地區的廟底溝類形較接近,亦具有半坡類型的某些特徵,其時代約當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早期階段,但有差異、具備明顯的自身特點。 [2]

三關遺址屬泥河灣遺址群。泥河灣文化是中國乃至亞洲舊石器文化發生與發展的中心,遺址分佈密集,文化層深厚,文化遺物豐富,遺址範圍除陽原縣域外,蔚縣區域內涉及的範圍也很廣闊。蔚縣壺流河兩岸的北水泉、黃梅、吉家莊、桃花、西合營、陳家窪、南嶺莊、楊莊克、暖泉、白草村、南留莊、陽眷等十餘個鄉鎮,均出露有泥河灣層,同屬於泥河灣遺址群範圍。 [7]

© 2019*********8 - GS(2018)5572號 - 甲測資字1100930 - 京ICP證030173號 - Data © 長地萬方

參考資料

1.河北省蔚縣地名辦公室編. 蔚縣地名資料彙編[M]. 1984.02.

2.張家口地區行署文化局張家口地區博物館. 張家口地區文物普查資料集[M]. 1982.05.

3.河北省第一至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河北博物院[引用日期2018-09-02]

4.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8-09-02]

5.張家口地區行政公署地名辦公室編.張家口地區地名志:河北省地名委員會辦公室,1985年07月第1版:第405頁

6.華東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年鑑 1984: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第78頁

7.【風光覽勝】三關遺址 .張家口都市wang[引用日期2018-09-02]

莊窠堡遺址

莊窠堡遺址,也叫“莊窠遺址”(字耕農注,此為誤稱。因為附近另有莊窠村,容易引起誤解,故而只能稱為莊窠堡遺址),位於河北省蔚縣常寧鄉北莊窠堡村。遺址面積較大,以莊窠堡村為中心,四周均有分佈。以南臺地最豐富,文化層最厚可達五米,斷崖處可見到灰坑、墓葬遺蹟。 [1] 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莊窠堡遺址的內涵極為豐富,有仰韶、龍山、商代早期、漢和遼等時期的遺存,還有夏家店下層文化的遺物,以商代早期的遺存最有價值。龍山時期的遺物有石斧、夾砂灰陶細繩紋鬲、泥質灰陶罐等。商代早期陶器有夾砂灰陶折沿方唇繩紋鬲、泥質灰陶寬折沿方唇素面盆、圈足豆等,這些陶器均與鄭州二里崗上層器物極為相似,應屬商代早期遺存。各時期文化層明顯,為北方地區古文化的編年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1]

涿鹿橋山

綜合《黃帝與中華文明》一書第二十章《橋山考辨》及河北省《涿鹿縣誌》第539頁,古遺蹟、文物篇載:橋山位於今涿鹿城東南20公里處,以山頂有天然形成的拱形石橋而得名,海拔918米。戰國之前,中國無橋樑建設,亦無有“橋”字使用,是以山頂有天然形成的拱形石橋古稱“穹山”如商代武丁時期祭祀甲骨刻辭:辛未卜,亙貞乎先穹(《存》二、四八四),《山海經》記載為窮山,司馬遷述史,以漢代通用字記載為“喬山”,後世書作“橋山”。地理座標為北緯40度17分15.4秒; 東經 115度19分34.7秒。“黃帝崩,葬橋山”即指此山,在橋山南面的黃土坡地上,現仍存有黃帝廟遺址。橋山南側有一大方石,傳說是黃帝下棋的棋盤,故當地人稱棋盤石,史書稱為“軒轅臺”。

《山海經》裡有北京嗎?黃帝在考古上有證據嗎?

涿鹿橋山

另在礬山鎮存有黃帝城(古稱“青丘”、“軒轅之丘”)、蚩尤三寨、八卦村、黃帝泉、蚩尤墳、阪泉、蚩尤泉、蚩尤城等歷史遺址。

12,此諸夭之野,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飲之:所欲自從也。百獸相與群居。在四蛇北。其人兩手操卵食之,兩鳥居前導之。

“大荒西經”:有沃之國,沃民是處。沃之野,鳳鳥之卵是食,甘露是飲。凡其所欲,其味盡存。爰有甘華、甘柤、白柳(當為桃)、視肉、三騅、璇瑰、瑤碧、白木(當為杏)、琅玕、白丹、青丹、多銀、鐵。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爰有百獸,相群是處,是謂沃之野。

【按,四蛇即前文軒轅之丘即蔚縣三關遺址一帶,下文的龍魚陵居在遼寧盤錦盤山,諸夭之野即在蔚縣以北盤山以南的廣大區域。含今張家口北部、北京市、承德、秦皇島直到遼西的朝陽、葫蘆島、錦州一帶地方。參考《中國自然地理圖集》127頁“華北平原的成長”4200年前海岸線,可知當時通州、保定、德州、濟南處在當時的海岸線上。在今北京市西北部形成了永定河沖積扇。當主要指永定河、潮白河吸引了大量的鳥類,包括鸞、鳳這樣的大型鳥類。鸞,就文字學的角度,䜌、龻當指有頸環的如環頸雉這樣的大型鳥類。鳳,就文字學的角度看,為有羽冠、羽毛五彩、翅尾有長翎的大型鳥類,比如虹雉。這兩種鳥類至今仍然存在於該地區,形狀特徵較為接近,可以作為參考。

《山海經》裡有北京嗎?黃帝在考古上有證據嗎?

環頸雉疑似鸞

《山海經》裡有北京嗎?黃帝在考古上有證據嗎?

棕尾虹雉疑似鳳皇、鳳凰

諸夭之野的地理範圍、歷史時期與考古學上的“夏家店文化下層”都有明顯的交集。】

13,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狸,一曰鰕魚。即有神聖乘此以行九野。一曰鼈魚在夭野北,其為魚也如鯉。

“海內北經”: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

大荒東經: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裡。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 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按,龍魚、鰕魚、鼈魚、陵魚,以及夔、夔牛,都是古人對像海豹、海獅這樣的海洋鰭足目哺乳動物的稱呼。陵居是說海豹這樣的動物經常趴在海水中的礁石、海濱灘塗較高的沙洲之上。龍魚陵居具體指至今仍存的遼東灣斑海豹,位置在遼寧省盤錦市盤山縣東郭葦場小道子漁港一帶。這裡是遼東灣斑海豹在中國的唯一繁殖地,也是西太平洋斑海豹最南的一個繁殖區,也是當今中國濱海地區最北的唯一的繁殖區,下文資料顯示,這種動物的血統純正,棲息地固定。可見四千多年前古人的記錄真實可信。】

《山海經》裡有北京嗎?黃帝在考古上有證據嗎?

遼東灣斑海豹:龍魚陵居

參考資料:遼東灣斑海豹

斑海豹是唯一一種在中國繁殖的海洋鰭足目哺乳動物,以魚類為主食,平均壽命約30~35年,身體肥壯而渾圓,呈仿錘型,體長約1.2~2米,體重約100公斤,全身生有細密的短毛,腹面乳白色,背部灰黑色並布有不規則的棕灰色或棕黑色的斑點。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惟一一種在中國繁殖的海洋“鰭腳類”哺乳動物,正遭遇一次空前的生存危機。如果我們不對它們的生存環境加以保護,如果我們不對偷獵者給予打擊,那麼,我們就再也看不到這可愛的生靈了!面對遼東灣斑海豹數量急劇下降的現狀,有關專家大聲呼籲,保護遼東灣斑海豹刻不容緩。

遼東灣斑海豹又叫西太平洋斑海豹,主要棲息在渤海遼東灣一帶。它們對棲息環境要求極高,哪怕是船隻發動機的轟鳴聲都能迫使它們離開棲息地,去尋找安靜的場所。

遼東灣為西太平洋斑海豹最南的一個繁殖區,冬季游來冰區繁殖的海豹達千頭以上。遼東灣斑海豹自古就有不與別處斑海豹通婚的習俗,它們至今還保持著非常純正的遼東灣血統,與世界上其他繁殖區的斑海豹有遺傳差異,屬於獨立的類群,因此被命名為“遼東灣斑海豹”。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難以估量的生態、社會、經濟價值,是我們寶貴的財富。 [2]

據專門研究遼東灣斑海豹的專家介紹,遼寧省盤錦市盤山縣東郭葦場小道子老漁港是遼東灣斑海豹在中國惟一的繁殖地,因為這裡的岸灘有著天然的沼澤、溼地。每年的12月份,遼東灣斑海豹便進入該地區繁殖,第二年的1~2月份,雌性斑海豹開始在冰上產仔,5月份以後,遼東灣斑海豹才開始離開盤錦。

遼東灣斑海豹之所以喜愛盤錦,是因為盤錦作為遼河入海口,有著海水、淡水共存的地域特徵,極為適合遼東灣斑海豹的生存。遼東灣遼河入海口海域的過度捕撈以及對溼地灘塗的進一步破壞,使遼東灣斑海豹的繁殖面積急劇減少。

另一方面,由於遼東灣斑海豹美麗的毛皮具有極強的抗寒能力,其幼仔的毛皮質量更屬上乘,常被人們用來製成皮衣、皮帽、皮褥等。斑海豹的肉可以食用,脂肪可以煉油,雄性斑海豹的生殖器還可以入藥。因此,一些利慾薰心的人大量捕殺斑海豹,致使其種群數量急劇減少。 [3]

參考資料

1. 大連斑海豹保護區.國家攝影[引用日期2013-02-20]

2. 遼東灣斑海豹落戶本市水生野生動物博物館.千龍網[引用日期2013-02-20]

3. 網易新聞 .遼東灣斑海豹僅剩千隻 專家籲保護措施刻不容緩[引用日期2013-02-20]

學術論文 內容來自 王苒,彭志平,劉傑. 遼東灣斑海豹.《 森林與人類 》 , 2012 韓家波,赫崇波,王效敏等. 遼東灣斑海豹線粒體蘇氨酸和脯氨酸及控制區部分序列分析《 水產科學 》 , 2007 韓家波,赫崇波,王強等. 遼東灣斑海豹線粒體ND4、tRNA^Arg、ND4L和ND3基因序列分析. 《 水產科學 》 , 2006 董金海,沈峰. 遼東灣斑海豹歷史種群數量的估計. 《 海洋科學 》 , 1991 高祥剛,孫凡越,李雲峰等. 遼東灣斑海豹(Phoca largha)線粒體D-loop區異質型研究初探. 《 生物技術通報 》 , 2009

14,白民之國在龍魚北,白身披髮。有乘黃,其狀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壽二千歲。

“大荒西經”:有大澤之長山,有白民之國。

“大荒東經”:有白民之國。帝俊生帝鴻,帝鴻生白民。白民銷姓,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

【按,據上文龍魚陵居即遼寧盤錦盤山縣以北,即今遼寧阜新、內蒙古通遼甚至更北一帶。據這裡的描述,白民並非指白種人,或是人名,或是喜愛穿白色衣服而已。對乘黃的描述,也是典型的看圖說話,其實應指駱駝。大澤或指呼倫貝爾、達賴諾爾等湖,長山即大興安嶺。由於此地是後來契丹興起之地,契丹漢化後採用漢姓,皇族取“蕭”為姓,未知其人是否以為與此“銷”有關。】

參考資料:夏家店文化下層(有刪節)

夏家店文化下層為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上層為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300年。夏家店遺址是夏家店下層文化和夏家店上層文化命名地。北方地區的一種青銅器時代文化。

1960年在內蒙古赤峰市發掘出的夏家店下層遺址中分辨出一種具有明顯特徵的青銅文化,命名為夏家店下層文化。它的年代晚於中原的龍山文化,並不晚於黃河流域早期青銅文化,屬夏商時期北方青銅文化。

《山海經》裡有北京嗎?黃帝在考古上有證據嗎?

夏家店文化下層:可能即這裡的白民國

夏家店下層文化的房址多在沿河兩岸的高地,房址周圍常有土牆和壕溝作為防禦設施。房址可分為地面建築和半地穴式兩種,數量有數十座至百餘座。土牆多以石塊或夯土製成。英金河兩岸石城堡群反映了當時已建立起統轄多個古國、獨霸一方的方國,標誌著夏家店下層文化已進入國家發展的第二階段,對中華文明的起源作出了傑出歷史貢獻。

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墓葬排列密集而有規律,都是長方形豎穴墓,多為單人葬,葬式多為側身直肢葬。但墓中箱形葬具不同,有木製、石制或以土坯壘砌而成。墓內都有隨葬品,從隨葬品來看:女性以紡輪隨葬,男性以斧、箭等隨葬。墓葬中雖保留著氏族社會的傳統,但已看出男女分工和貧富差別。赤峰大甸子墓地貴族大墓出土的代表權力的銅手杖、精美玉器、仿中原銅器的彩陶禮器等都反映出當時較為複雜的社會結構。

《山海經》裡有北京嗎?黃帝在考古上有證據嗎?

夏家店文化下層遺址

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分佈範圍很廣,北部越過西拉木倫河,南面越過河北省拒馬河,西到張家口、宣化一帶,遼河以西包括京津地區在內的燕山南北,都分佈著這種文化遺址、墓葬和遺物。內蒙古地區主要分佈在赤峰市、通遼市南部、錫林郭勒盟東南部。夏家店下層文化是西遼河地區獨立發展和延續下來的早期青銅文化,它同中原文化相比,不僅不落後,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更為先進,這表明夏家店下層文化不僅保持了自己獨有的特點,還與其它文化有很好的交流,從而使得他的文化發展的更為迅速。

15,肅慎之國在白民北。有樹名曰雄常,先入伐帝,於此取之。

“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氏之國。

《山海經》裡有北京嗎?黃帝在考古上有證據嗎?

肅慎石矢,孔子曾在陳國(河南淮陽)考證過

【按,肅慎,即後來女真、滿族的祖先,東北地區的原住民之一。根據上文及相關資料,其方位當在瀋陽——長春——哈爾濱方向甚至更北的地區。不鹹山或指小興安嶺。雄常或作雒棠,應指某種古樹,袁珂注引王念孫雲,《御覽 東夷五》(卷七八四)作“先人代帝,於此取衣”。後來遼、金、後金滿清皆興起於東北,取代了中原的帝王,似乎與此讖語有些關。在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從商代開始就在長白山區標註有“肅慎”,根據此處內容,肅慎應在瀋陽長春哈爾濱一線的平原地帶,其東還有長股和無䏿,無䏿以東才是長白山。】

參考資料:東北史前文明

東北文明起源100萬年前吉林前郭王府遺址,而後4、50萬年前的廟後山文化,2、30萬年前的金牛山、鴿子洞文化,5至1萬年前的青頭山人、榆樹人、安圖人、哈爾濱人、前陽人等古人類,9000年前的海拉爾扎拉諾爾人,7000年前瀋陽新樂下層文化,6000至7000年前的吉林大安縣長新南山遺址、遼東半島小珠山文化,6000年前的海拉爾西沙崗文化、昂昂溪文化、密山新開流文化、饒河小南山文化,5000至6000年前的長春氏族部落、奈曼旗大沁他拉遺址、霍林河下游新石器時代遺址、西遼河紅山文化,東北文化薪火相傳,是後來形成的商族、肅慎、東胡、穢貊(扶余、高句麗)等東北各民族、部落共同的文明起源。

16,長股之國在雄常北,披髮。一曰長腳。

“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東,有長脛之國。

“海外北經”:無䏿之國在長股東,為人無䏿。鐘山之神……在無䏿東。

《山海經》裡有北京嗎?黃帝在考古上有證據嗎?

海城高蹺可能是四千多年前的“長股”遺風

【按,根據書中上下文,其地當之雄常的東北方向,或在西遼河以東、長白山以西,即遼寧本溪、撫順、吉林遼源一帶。西北海即遼東灣,赤水即西遼河,詳見“海外北經”。長股,前人即懷疑其為高蹺。至今東北一帶仍有海城高蹺比較出名。或為幾千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並非此前認識的只有幾百年的歷史。】

關聯對比——

“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天民之國。食谷,使四鳥。

“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有天民之山,有槃木千里,有叔歜國,顓頊之子,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有黑蟲如熊狀,名曰獵獵。

【按,上文已言,赤水為西遼河,其東為長股之國。其西為天民,原文作先民。郝懿行、王念孫皆認為字訛,應為天。天民之國應即考古發現的西遼河以西內蒙古赤峰夏家店下層文化英金河兩岸的石城堡群,二山應為七老圖山脈的大光頂子山海拔2037米、棒垂山海拔1807米。槃木千里即遼東灣西岸濱海紅樹林一帶,也是《史記》等文獻記載的黃帝活動的東極。所謂獵獵即圖上畫的黑熊。】

《山海經》裡有北京嗎?黃帝在考古上有證據嗎?

二道井子遺址

參考資料:二道井子遺址

2009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內蒙古赤峰市發現目前保存最好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二道井子聚落遺址。 [1]

夏家店下層文化屬於早期青銅時代文化,年代為公元前2000至前1500年。赤峰市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遺址位於赤峰市文鍾鎮二道井子村,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目前已揭露面積5200平方米。 [1]

考古勘探和發掘的結果表明,二道井子遺址除了較多的先民房屋遺址外,還有圍繞城址四周的防禦設施——環壕和城牆。環壕平面大體呈環狀橢圓形,南北長約190米、寬約140米。城牆外側坡度陡峭,與環壕內壁相連形成統一的斜面,城牆頂部至環壕底部落差達12米。遺址內除2座屬半地穴房址外,其餘147座房址均屬地面式建築,除少量房址存在祭祀功能外,其餘大部分房址均屬於具有實用功能的居住建築。遺址內單個房址平面形狀以圓形為主,少量為圓角方形,外部多附有迴廊或側室,保存高度為0.5至2米之間,部分牆體上設有瞭望孔。二道井子遺址共發掘窖穴149座,均位於房址周邊,以圓形袋狀居多,為防潮加固,大多在坑壁抹有草拌泥。考古人員在一些窖穴內發現大量的碳化黍、谷顆粒和呈穗狀的碳化糧食作物以及少量毛、草編織物。遺址內出土遺物以陶器、石器和骨器為主,只發現少量玉器及青銅器等。專家認為,多層疊壓的房屋預示這一遺址存在著早晚相互銜接的不同時期聚落,由此可考察同一遺址不同時期聚落形態的變化,進而復原整個遺址始建、修繕、擴建、重建直至最終廢棄的過程。 [1]

參考資料

1. 內蒙古發現目前保存最好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3-05-28]

17,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

【按,“海外四經”各有神祇管理一方。】

《山海經》裡有北京嗎?黃帝在考古上有證據嗎?

海外西經大致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