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到清,为什么战场上得用“数人头”的招法,才能战斗力爆表?

自商鞅变法后,古代打仗多是按人头来挣军功的,打仗的时候身上、腰里挂着人头继续冲杀,这应该是古代战场上一道粗犷且别致的景了。那有人就説了:

“战场上能保命就不错了,哪还有时间敢去捡人头?”。这説法是没错,也成了很多人怀疑古人是否有在战场上抢人头的一个重要疑虑,可不能您觉得不合理,古人就不能这么办不是?

从秦到清,为什么战场上得用“数人头”的招法,才能战斗力爆表?

古代战场砍人头

《睡虎地秦简封诊式》里面记载了这么一件事:“秦兵攻打下刑丘的时候,一个士卒和一个公士为争夺一颗人头干起来了”,《睡虎地秦简》还记载了很多秦军杀良冒功,甚至是杀友冒功以及杀小孩冒功情形。后来政府就出台了一些政策:比如割头时必须露出喉结用来证明人头不是小孩;人头带回来后在最公开的地方放三天,看三天内有没有异议等手段来防止冒功的事件发生,但也不一定能完全杜绝。通过各类典籍的记载,我们可以确认的是挂人头这件事是真实无疑了,那么人头具体怎么抢呢?

从秦到清,为什么战场上得用“数人头”的招法,才能战斗力爆表?

杀右冒功

如果拿秦军举例的话,我们先得熟悉一下秦军的编制:秦军五人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五什为一屯,设屯长;两屯为一百,设百将。

一个伍要是有人当逃兵,其他四个人都得跟着受罚,可如果这四个人其中的一个能得一首,那这四个人就不用再受罚了。一个百人队以33为盈,如果杀满,则百将和屯长各进一爵,那么这33个人肯定是以团队为单位而计算的。

那不是屯长,或屯长以下以伍或以什为单位,甚至是最低级的公士以及公士以下的校、徒、操他们又怎么进爵?当然运气好了能遇上攻城斩首八千、野战斩首两千这样的大胜仗。全军都进一爵,将领、大将、御手、骖乘有可能进爵三等。当然有的时候可以放宽,比如攻城战,以十八人为一单位,这十八个人要是杀够五个人,都进爵一级。

可要没这么好运气的战场怎么办?那是要真正靠人头的。

从秦到清,为什么战场上得用“数人头”的招法,才能战斗力爆表?

秦军编制

那人头怎么挂呢?古代人都是长头发,所以可以把脑袋编在一起系在腰里,也可以把两个三个的用头发串起来挂在身上或背在身上。但是吴国,越国人不留头发,光身子。所以中原与吴国人打仗,会给每个士兵配一根长绳子,用来绑砍下来的吴国人的头颅。

《左传》:”人寻约,吴发短“约就是绳子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配一根绳子,吴国人的头发短。

当然也避免不了大多数人为了抢人头而被杀的悲剧,这种现象直到明朝还没有办法真正解决。因为诱惑实在太大了,在战士眼里,那不是人头,那是银子和爵位还有女人。

从秦到清,为什么战场上得用“数人头”的招法,才能战斗力爆表?

复活的军团里面秦军挂着人头

直到戚继光,才想到了办法彻底解决这种乱抢人头的事,他在《练兵实记》里面这样规定: “自来北军临阵,专好争功,杀倒一贼,三、五十人互相争夺,却将败贼亡了追杀,每每致贼以数人为饵,诱你上前都去争功,他却大众一拥杀来,一个首级又不得,不知道被他杀了多少。乘众少却,将营盘冲破,全军没了,迷而不悟。其故何也?此乃将官平日无严制,教场内不曾千言万语说得明白,临时又不曾杀了几个违令的,以此养成夙弊,再不知改。今日比前不同,若杀倒首级、马匹,都不必管他,杀手只管杀向前去。我自另定一班人,割首级,收马匹,但以杀退贼为主,即将级银先赏冲锋,首级以十颗为率,冲锋者六颗,铳手二颗,割首级与扎营者一颗,俱系阵前回营均分。倘若临阵争首级者,首级入官,所争之人理亏者斩首,各官旗、队、百总一体连坐,把总各以分数坐罪。”

从秦到清,为什么战场上得用“数人头”的招法,才能战斗力爆表?

练兵实记

要是在戚继光将军手下当个专门砍脑袋的兵也不错呢,至少没啥危险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