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调控猪价,国家鼓励养猪,猪农却不积极?

我国的猪肉年消耗量高达5600万吨左右,占据全球的60%,生猪的出栏量高达近七亿头。

今年的生猪产量却降低30-40%,猪肉的缺口在1100-1400万吨,等同于美国一年的生产量。正是在巨大的需求之下,市场的猪价也在快速的增加,从年初的8元一斤提升到如今的20-30元每斤,猪价的涨幅高达150%。

为了能够让大家吃上更实惠的猪肉,目前很多地方出台了调控政策。比如说上海地区就提供补贴,每人每天限购2斤,卖价稳定在18元每斤;济南提供了储备肉,卖价控制在16元每斤,比此前便宜10元;杭州也出台激励措施,让猪价降低20-30%。

日前,国家投放了1万吨储备肉,主要用于国庆节的价格调整,避免因节假日而导致的食材高涨。

为了鼓励农民养猪,国家也出台了各类政策:取消15亩的用地上限,准许农民在“一般耕地”内喂养生猪;

加大养猪场和种猪场的新建补贴,符合条件的可领取50-500万元;对于年出栏五千头以上的大型养猪场,国家提供贴息补贴。

按理说有了这些政策,农民应该积极养猪才对,为啥不少猪农却不积极?老农给了3个原因。

1、禁养

环保督查是限制农民养猪的一大因素,如今国家已放开养猪,但还是提出了6个“禁养区”,在风景区、水源地、居民区、文教科区、自然保护区、其他法规规定的区域内都不能从事养殖,环保的红线任何人不能践踏。

这样看的话,能够养殖的区域并不多,毕竟很多的农田都是“永久基本农田”,养殖难度很大。

2、养殖成本

目前的生猪行情非常稳定,猪农一头猪的利润在700-1000元之间,比起过去多年里,这可是最好的养猪时代。

养猪成本却阻碍农民继续养猪,目前30斤的仔猪价格已达到500-900元,很多人根本就买不起猪。大型养殖场可领取贴息补贴,小散户却享受不到该好处。

3、非瘟疫情

目前国家正在紧张的研发疫苗,希望能在短时间内将其研发出来,不过研发的难度很大,非瘟出现了上百年之久,至今都没攻克出疫苗。

疫苗没能出来之前,养猪的风险就会一直高涨,一旦突发疫情,猪农的损失太大。

大家在养殖时要注意好科学的方式,杜绝传染源的出现,这样才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