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刀未剪的《泰坦尼克號》,為什麼是藝術,而不是淫穢色情

《泰坦尼克號》這部電影幾乎家喻戶曉,該片於1997年12月19日在美國上映,1998年4月3日即在中國在內地上映,2012年4月10日以3D版在中國內地重映。在世界和中國影史上都創造了無數個奇蹟,該片是歷史上首部電腦特技製作大商業片,橫掃奧斯卡等電影大獎,開創了商業大片新的時代,在中國是第一部幾乎與國外同步上映的西方商業片,第一部進入中學歷史教材的西方電影,第一部兩次公映並均取得巨大成功的電影,90年代就能取得3.6億巨大票房並佔據中國內地票房第一名達11年之久,怎麼形容它的成功都不為過。


曾經一刀未剪的《泰坦尼克號》,為什麼是藝術,而不是淫穢色情


當然,對於和筆者@象牙山伯爵一樣,當年青春懵懂的80後來說,《泰坦尼克號》最讓人難忘的,無疑是曾經一刀未剪的衝擊和震撼。

而在重映的2012年,《泰坦尼克號》又因為其對於部分鏡頭的刪減而引發熱議。


曾經一刀未剪的《泰坦尼克號》,為什麼是藝術,而不是淫穢色情


今天@象牙山伯爵想和大家探討的是,從法律角度看《泰坦尼克號》那些爭議鏡頭是藝術還是淫穢色情呢?

我國對於淫穢色情的定義,最為權威的是1990年12月28日頒佈的是《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懲治走私、製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的犯罪分子的決定》,其規定:

1、淫穢物品,是指具體描繪性行為或者露骨宣揚色情的誨淫性的書刊、影片、錄像帶、錄音帶、圖片及其他淫穢物品。

2、有關人體生理、醫學知識的科學著作不是淫穢物品。

3、包括有色情內容的有藝術價值的文學、藝術作品不視為淫穢物品。

這是我們對於淫穢色情的最初也是最為基本的定義。其後伴隨著我國法律完善,特別是是互聯網的興趣,雖然也出臺了一系統法律、法規,但是關於淫穢的判斷標準,一直沒有突破這個定義,進行進一步的限制或者細化。

在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國務院的關於互聯網、電信業的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裡都可找到打擊淫穢色情網站的依據。刑法第363條至367條規定了製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罪,其中關於淫穢物品的定義是:“具體描繪性行為或者露骨宣揚色情的誨淫性的書刊、影片、錄像帶、錄音帶、圖片及其他淫穢物品。”《互聯網禁止傳播淫穢、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規範》認為是:整體上不是淫穢的,但其中一部分有淫穢的內容,對普通人特別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毒害,缺乏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信息內容。

相較而言,西方等國家對於淫穢色情的標準,把暴露哪些肉體、某些未成年人行為等具體行為內容通過例舉的方式,定義為淫穢,認定為違法,或者是影視節目分級的依據。我國通過籠統的定義和認定標準,通過正面定義的簡單描述,和“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的反向排除,雖然在實際中判斷可操作性不強,容易引起爭議。但是這種定義,也讓我們可以根據形勢發展,給予行政許可部門、法律執行部門、司法部門更大的主觀判斷和自由心證的空間。也讓一些打擦邊球的一些影視、直播等行為,更加廣泛地受到了限制和打擊。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也許這種更模糊,操作空間更大的法律規定,更加符合我們國情。


曾經一刀未剪的《泰坦尼克號》,為什麼是藝術,而不是淫穢色情


當然,具體到《泰坦尼克號》這部影片,其藝術性無疑是得到了充分肯定的。

1998年春天,我國時任的最高領導人參加了一次特殊的放映活動,觀看的是轟動一時的電影《泰坦尼克號》。《泰坦尼克號》得到了其很高的評價,並藉此機會進行了如何進行思想教育工作的一番著名講話:“你們絕不要以為資本主義國家就沒思想教育。《泰坦尼克號》講到了財富與愛情、富人與窮人的關係,生動地表現了人們在面對災難時的反應。”


曾經一刀未剪的《泰坦尼克號》,為什麼是藝術,而不是淫穢色情

1998年影片上映海報


在這番對《泰坦尼克號》熱情洋溢的評論之後,這部奧斯卡獲獎影片,才可以一刀不剪,並且以英文原聲加中文字幕的形式,在全國人民面前公映。其公映時,全國的學校、單位組織收看一部愛情商業片,是之前所絕無僅有的。更為令人津津樂道的是,其在民間更是掀起了收看電影的熱潮,當時這部電影票價昂貴且一票難求,但是很多少男少女仍然花費不多的零用錢,反覆多次進入電影院三刷四刷,成為了70後甚至80後的群體回憶。之所以可以說《泰坦尼克號》是藝術而不是淫穢作品,可以從觀影反映看出來。其爭議鏡頭當然引起熱議,但是收看該影片的並不是猥瑣的油膩大叔,而是覆蓋了全社會各個階層、年齡段和性別,其爭議鏡頭雖然會帶來少許尷尬,但是震撼的場景和真摯的感情,才是它俘獲一個時代世界人民和全體國人的真正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