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今天,往回看的時候,人們談起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總會提起“畢爾巴鄂效應”——一座建築重振一座城市的故事。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畢爾巴鄂 古根海姆美術館 © E. Goergen aka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畢爾巴鄂 古根海姆美術館 © Naotake Murayama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鳥瞰圖 © Mariordo (Mario Roberto Durán Ortiz)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鳥瞰圖 © Mikel Arrazola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臨河全景 © Matt Kieffer


畢爾巴鄂位於西班牙的北部沿海,坐落在距大西洋比斯開灣以南約16公里的地方。它是巴斯克自治區最大的城市和經濟中心,也是比斯開省的首府。城市位於內爾維翁河谷,平緩的濱河地段給予了沿岸城市最大的發展空間。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畢爾巴鄂位置 © google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畢爾巴鄂 古根海姆美術館位置 © google


自19世紀下半葉開始,畢爾巴鄂迅速成長為一個工業城市。隨著對河岸周邊的鐵礦石的開採,煤炭資源通過海洋運輸來到這裡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能源,這裡的鋼鐵和造船工業迅速發展。大規模船廠、鍊鐵高爐、製造工業、作坊和車間、倉庫等等,在河岸地區形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工業景觀。[1]


但到了20世紀下半頁,畢爾巴鄂開始出現城鎮人口流失、失業率上升的現象。人口的下降從70年代的中期開始,到了80年代,去工業化和城市移民減少使得幾乎所有西班牙都市區都陷入了困境,工業就業崗位急速減少,第三產業萎縮。20世紀80年代開始,鋼鐵公司和船廠接連倒閉,產業工人崗位從總數的46%跌落到27%,一部分就業工人不得不離開城市回到家鄉,另一部分工人靠有限的保險和賠償金生活,青年人失業率超過50%。市民生活水平下降,對未來城市生活的前景失望至極。而更禍不單行的是,1983年秋季,持續的降雨引起的洪澇災害導致市中心的很多基礎設施受到了嚴重破壞。[2]
面對自然災害和經濟衰退的雙重打擊,在危機達到頂峰的20世紀80年代,畢爾巴鄂在政治主導下,特別設計了一套城市復興的運營機制。經過數年的商討,1991年相關部門最終通過了畢爾巴鄂都市區復興戰略規劃(Strategic Plan for the Revitalisation of Metropolitan Bilbao, 1991.)併成立了一個促進機構Bilbao Metropoli-30(BM30),為推動復興進程提供便利,完成戰略規劃的目標。規劃意在重新定位經濟類型,激勵包括服務業、旅遊業在內的第三產業。同時,畢爾巴鄂的城市化也在尋求突破,重新修復河流,尋找適合內爾維翁河的項目,建立與城市價值之間的新聯繫。
Bilbao River 2000 (BR2000)則是另一個發展機構,成立於1992年,它的主要目標是解決曾經被港口和鋼鐵工業佔據地區的大尺度復興建設,被譽為在復興進程中最有意義和價值的城市政策干預機構。而正是由於這兩個不同尺度的城市開發促進機構,使得一系列基礎設施和大尺度、大事件的城市建設得以進行。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畢爾巴鄂許多老舊的工業區被邀請而來的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築師和藝術家改造成了現代的公共或私人空間。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屬古根海姆美術館,它坐落在一箇舊碼頭和木材倉庫的所在地,臨近始建於1970年代的 La Salve 橋。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 Bjrn Hempel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 Frank Gehry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建築與旁邊 La Salve 橋的關係 © Javier Díaz Barrera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 Javier Díaz Barrera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 puffin11k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 jaime.silva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 jaime.silva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 jaime.silva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 Andrew Nash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 juan carlos peaguda


1991年,巴斯克政府多番邀請所羅門·R·古根海姆基金會(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在畢爾巴鄂設立分館美術館。儘管當時古根海姆同意與巴斯克政府合作的條件相當苛刻(包括 2.3億美元的啟動資金,美術館的定位及運營等),但巴斯克政府還是堅定地推行了既定的復興戰略,將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視為重振整座城市的新生戰略的重要一部分。
古根海姆基金會選擇了弗蘭克·蓋裡(Frank Gehry)作為美術館的建築師,彼時其紐約總部的新任館長托馬斯·克倫斯(Thomas Krens)想要在歐洲建立這樣的一家新分館——既擁有巨大的體量足以容納新的收藏,又擁有像弗蘭克·勞埃德·賴特於20世紀四五十年代設計的總部那樣非凡的建築設計,從而吸引更多的遊客。
克倫斯鼓勵並支持弗蘭克·蓋裡進行大膽而新穎地創作。而那時蓋裡剛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建築界公認的最高獎)不久(1989年獲得)。一如該獎項的評語——弗蘭克·蓋裡充滿了實驗性精神,他像畢加索一樣備受爭議,他的建築是空間和材料的並置拼貼……
蓋裡充滿“冒險”式的探索精神和其建築的“爭議性”無疑十分地契合畢爾巴鄂的復興戰略。“ 分歧出大牛”,而爭議能夠帶來生命力十足的話題性。古根海姆美術館的館長托馬斯·克倫斯顯然深諳此道。在項目開幕的前三年,項目受到了廣泛的質疑,幾乎很少有人認為這個項目會成功,但克倫斯選擇了堅持。


1997年這座採用鈦合金板覆蓋的充滿曲線的建築一經面世,即大獲成功,在建築界和公共評論當中好評如潮。首屆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菲利普·約翰遜(Philip Johnson)將其描述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建築”(the greatest building of our time),紐約時報稱讚它為“商業輝煌” 。獨立報稱美術館為“驚人的建築壯舉”。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 highthorn(Nicky)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 Tony Hisgett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 Pom'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 Paolo Margari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 Big Blue Ocean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 puffin11k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 jaime.silva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 jaime.silva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主入口 © mimmyg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主入口 © mimmyg


而畢爾巴鄂更是收穫滿滿,這個曾經知名但已沒落的工業城市重新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而美術館本身及其建築吸引的眾多參觀者,也帶動了旅遊、餐飲、交通、商業金融等一系列服務性產業,在開館的前三年中,就有將近400萬遊客參觀了美術館,幫助創造了約5億歐元的經濟活動,而之後每年仍有一百多萬的遊客。總之畢爾巴鄂憑藉著標誌性的古根海姆美術館以及其它一系列戰略舉措的推進,成功地實現了復興和轉型,於2010年獲得首屆李光耀世界城市獎,2018年又榮獲“歐洲最佳城市”的稱號(The Urbanism Awards )。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入口廣場及由 Jeff Koons 設計的 puppy 裝置 © Red-Dream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 mimmyg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 Andrew Nash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 Andrew Nash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自由奔放、充滿動感的曲線形體自然令人浮想聯翩,有人說它是停靠在內爾維翁河畔的夢幻之船。而其隨機出現的鈦合金的曲面是為捕捉光線而設計( "the randomness of the curves are designed to catch the light")。[4]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中庭 © jaime.silva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中庭 © puffin11k


晴天或者陰天,傍晚或者清晨,建築都呈現出了多樣的表情。而暖黃的陽光灑在了建築上,金光閃閃,建築師、當政者、文化機構運營者們一起成就了屬於畢爾巴鄂的“金色年華”。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金色年華 © Tim Adams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金色年華 © Joe Lin


金色年華——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金色年華 © Martin P. Szymcza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