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車企復工,疫情重塑結果顯現

歐美車企復工,疫情重塑結果顯現

編者按:隨著疫情好轉,全球車企逐漸復工並優先復工新能源汽車生產線。

本文轉自汽車人傳媒,原作者黃耀鵬;經億歐汽車整理轉載,供行業內人士參考。

5月4日,對幾乎所有美國車企來說,是個尷尬的日子。

在3月份停產的時候,它們中的大多數給出4月底或者5月4日復工的“預測”。站在28天之前,它們設置的5月4日復工節點,實際上已經包含了復工準備的一週時間,沒準兒還包括某些“裕度”。

計劃5月4日復工的企業包括通用、FCA、大眾北美、特斯拉加州工廠和豐田肯塔基工廠。它們都不約而同地將這一天定為“工廠返工日”。

美企復工聽誰的

在5月4日來臨之前,人們就已傾向於“返工日”泡湯。截至5月5日早晨,美國疫情確認人數超過120萬人,且尚無減緩跡象。豐田肯塔基工廠的工人吐槽稱“DMV(車輛管理局)都沒開門呢”。

通用也“修正”了復工時間表,改為計劃5月18日恢復部分美國本土工廠的生產。

和通用延後計劃相比,福特沒有給出明確的復工時間。福特首席人力資源官CHRO克爾斯滕·羅賓遜表示,12.4萬名白領,作為最後一批重返崗位的員工,預計“6月底到7月初逐步返回辦公室”。鑑於目前形勢,她拒絕給出復工時間。

嚴格說,通用和福特的整車生產設施雖然自3月以來一直關閉,但它們都加入了生產呼吸機和防護面罩的生產。通用高層表示,公司生產呼吸機沒有任何利潤,但該項目為公司積累了寶貴經驗,有助於接下來更安全地復工。

眼下的事實是,沒有UAW(北美汽車工人聯合會)的首肯,復工不會有什麼時間表。4月下旬,UAW就警告稱:“5月初重開汽車生產,為時過早且風險太大,這對工人的身體健康構成風險。

現在,北美車企們彷彿都剛剛認識到UAW的否決權力。通用、福特、FCA都在和UAW就重啟條件展開協商。

UAW在一份聲明中稱:“恢復工作日期應該由傳染曲線的科學來決定,而不是經濟因素。如果我們做錯了,所有人都將面臨長期的經濟困難

。”讓科學來做決定,貌似沒毛病,但在資方看來,不過是提高要價的委婉說法。

工會領導人聲稱,最終協議的前提有兩個:工人不損失工資,以及具備自我隔離能力。前者很容易理解,後者則意味著工序和流水線要做調整。

FCA試圖在臨近工位中間焊接硬隔斷,或者採用安裝樹脂玻璃的方式來取悅工會。

而福特董事長比爾·福特則另闢蹊徑,他命令研發部門開發了一款藍牙手錶,當兩個佩戴這樣手錶的員工距離在6英尺距離之內,手錶將示警,而且能記錄佩戴者的接觸史。顯然,在得不到類似中國運營商“綠碼”技術的支持下,藍牙手錶不失為小範圍解決辦法。

特斯拉沒有UAW這樣的“太上皇”,但馬斯克對加州弗裡蒙特工廠無法復工深表不滿。他稱加州的居家隔離令是徹頭徹尾的“違憲”。弗裡蒙特工廠所在阿拉米達縣,剛剛把停工令延長到5月底,這導致馬斯克在財報電話會議上飈了髒話。

值得指出的是,各州對於“隔離”的要求多種多樣。加州要求非生產生活必需品的工廠停工,不強制要求人們一直呆在家裡。而密歇根州和得克薩斯州則頒佈了嚴格得多的隔離令。疫情嚴重的紐約,則派遣大批警察驅趕在草地上休閒的市民。州政府的舉動引發了連續不斷的抗議活動。白宮雖然搖擺不定,但大體上和這些抗議者站在一起,間斷性地唱“復工”調子。

關於復工的標準,已經使美國國內的地方政府和老百姓、勞資雙方陷入分歧。

2008年魔咒會重演嗎

研究機構AutoAnalysis測算,北美工廠每關閉一週,經濟損失達75億美元。在特斯拉披露第一季度盈利的第二天,福特宣佈同期虧損20億美元,而且Q2將因為同樣原因再虧損50億美元。通用也採取了暫停股票回購、停止派息等影響資產負債表的計劃。

但是,迄今為止北美車企都在咬牙頂住,沒有向政府申請援助。

現在問題比3月份更嚴重,北美汽車市場可能在Q2下降50%,而汽車企業通常是以銷定產的。由於庫存的存在,生產比銷售應滯後1-2個月,而激活(如果無須重建的話)供應鏈,需要4-6周。整車復產顯然是結果而非先決條件,它建立在社會秩序恢復、市場恢復活力、供應商們不再困於同樣問題的基礎上。

美國車企的艱難處境,意味著它們正在為聯邦政府的一系列錯誤決策和連續錯過決策窗口而埋單。這種日子如果持續到6月底,2008年加諸北美車企的魔咒,可能又將上演。這一次,就不是釋放流動性能解決的了。

歐企復工,電動是首選

相比美國,西歐可能已經挺過了新冠病毒傳播最嚴重的時期。4月底,WHO總幹事譚德塞在日內瓦說:“我們已經看到,西歐疫情穩定或呈下降趨勢。”

目前,德國的新增確診病例在下降,德國汽車工廠率先重啟。事實上,它們從未徹底關閉過。德企大多維持了起碼的物流運轉,整車廠則忙於囤積零配件。從“停工”的那一天起,德國人就在為復工做準備。在這一點上,他們表現得很精明。

大眾則表示,率先恢復產能的10%-15%。它們選擇先恢復茨維考工廠的ID.3電動汽車生產。倒不是因為大眾有電動情結,而是因為和燃油車比起來,電動車所需的零配件種類少70%一線裝配工人少75%,物流和後勤保障的壓力也因此減少了

大眾負責電動汽車的高管吳博銳(Thomas Ulbrich)稱,大眾希望這款售價2.4萬歐元的電動車,帶領集團實現重新擴張,就像高爾夫曾做到的那樣。

疫情曾經最嚴重的意大利,也在放開管制。4月27日,FCA把750名工人召回南部的工廠,比意大利官方規定的5月4日更早。

在瑞典,沃爾沃已經於4月20日重啟了哥德堡工廠生產,但恢復到什麼程度,尚不得而知。

標緻-雪鐵龍公司在3月關閉了所有歐洲工廠,但復工日期一直未定下來。有消息稱,其在波蘭和羅馬尼亞的工廠已經復產。

和大眾的選擇類似,FCA也率先恢復電動車生產。工廠為Jeep指南者、自由俠的PHEV版下線做好準備。復工已經啟動,在5月3日,就已達到70%的預定產能。

戴姆勒也聲稱實現了小規模復產。但各大德國車企的高管都認為,單個國家復工沒有意義。因為它們的供應鏈深入到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斯洛伐克等國家。

在特殊時期,戴姆勒和大眾都傾向於管控供應鏈。此前普遍的看法認為,整車廠只要求Tier1供應商對其負責就可以了,現在它們必須關注Tier2供應商的生產情況。

在供應鏈上,電動車固有的優勢再次顯現。供應鏈更短,供應商更少,零部件集成度更高,整車廠管控更容易。在相同的境遇下,管理機制不盡相同的歐洲車企,都採取了類似的做法。在自然界,在相同環境下,不同生物進化出相似的功能,這叫進化趨同。電動車,就是汽車界的“進化趨同”。至少在特殊時期,這一趨勢被明顯加強。

規模效應反轉

還有一個明顯現象是,豪華車生產商都表現得很淡定。賓利、法拉利、蘭博基尼、布加迪、保時捷,都沒有公佈新的復工日期。它們也都表示,對市場需求減少做好了財務準備,不會遣散工人,也不會減少員工工資。例外的是捷豹路虎和阿斯頓·馬丁,它們在英國的工廠已於4月底復產。

這些相對小眾的品牌,選擇也大致趨同,這很有意思。這反映了,規模更像雙刃劍。通常,規模是抵禦風險的正面因素;而在特殊時期,規模較小的車企,對市場凍結的耐受力更強。這來源於後者的單車利潤更高、僱員較少、不大依賴廣泛意義上的市場激活。

疫情第一次讓歐洲車企碩大無朋的規模成了催命符。疫情尚未結束的時候,它們必須冒著風險復工,是否會有點羨慕豪華車生產商?

當前,歐美車企的重啟百態叢生。無論如何,它們必須指望自身和供應商所在區域穩定。疫情雖然趨緩,但它對汽車生產要素,形成了愈來愈有力的重塑作用。疫情後時代,在歐美汽車業的身上,重塑的結果將一一顯露。我們將會觀察到更激進的電動化投資,車企們可能不再執著於規模擴張,而是更傾向於親自管控一整條供應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