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土豆,也曾是無數人的救星

你喜歡吃土豆嗎?


土豆是如今最常見的食材,但“常見”恰恰代表了它的“普通”,隨處可見的攤販在售賣土豆泥、炸土豆、炸薯條,家裡的時不時做個土豆燉牛肉、炒土豆絲等等。


它們之所以看起來如此廉價,是由於它們的適應性強,哪裡都容易種,同時土豆產量也非常高,畝產千斤起步。


小小的土豆,也曾是無數人的救星


“畝產千斤起步”意味著什麼?原產於南美的土豆,500年前被西班牙殖民者帶到歐洲,那時遙遠的東方,明朝人民勤懇種植的水稻,畝產僅600斤。


土豆澱粉含量豐富,容易飽腹,饑荒時只吃土豆就可以續命。這個土氣的、不起眼的土豆,卻在500年裡拯救了無數饑民。


小小的土豆,也曾是無數人的救星


當年,初到歐洲的土豆,遭到了上流社會的鄙視。但對下層人民來說,土豆可是物美價廉的好東西。


但是,過於依賴土豆必須要注意一個問題,無性繁殖的土豆切塊就能下土種植,雖然種植容易,但它的抗病性卻成了短板,能殺死一顆土豆的病,也能殺死它的所有後代。


從愛爾蘭人吃上土豆開始,他們就愛上了。到19世紀,愛爾蘭人的主食完全變成了土豆,而到19世紀中葉,"馬鈴薯晚疫病"爆發,土豆產量銳減,“饑民救星”反而引發了饑荒,愛爾蘭人口少了1/4,人們稱之為“愛爾蘭大饑荒”


小小的土豆,也曾是無數人的救星


土豆從南美出發,一路沿著海上航線傳播。16世紀,土豆偶爾通過海上貿易進入我國,但當時海上運輸比較困難,吃土豆的成本也高了,所以它僅作為“珍貴的舶來品”供達官顯貴享用。


由於土豆易生長、高產量、營養足的屬性,到清乾隆年間土豆種植大面積擴散,用了200年時間,土豆終於進入了中國的千家萬戶。


小小的土豆,也曾是無數人的救星


到如今,土豆已經遍及全球,在全球人民的努力鑽研下,土豆的烹飪花樣層出不窮,沒有人會討厭一頓美味的土豆大餐。


從泥土裡生出的“土坷垃”,就這樣默默的供養著無數人,亦用幾百年時間征服了所有曾經對它不屑一顧的人。


小小的土豆,也曾是無數人的救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