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經開區:梅花樹下起“蝶變”

贛州經開區:梅花樹下起“蝶變”

客家新聞網 王芊芊 羅堂玉 見習記者歐豔芬

四月的贛州經開區金鳳梅園,翠湖綠意盎然,三角梅花開正豔,萬株梅花樹舒枝展葉。很難想到,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工業廢地”。

徐小平在金鳳梅園附近住了30多年,說起這裡的變化,他連說了數遍“想不到”。從荒蕪之地“蝶變”成綠地景觀公園,金鳳梅園被當地居民譽為工業園區裡的一葉“綠肺”。

贛州經開區:梅花樹下起“蝶變”

圖為金鳳梅園梅花潭水景點。

廢地變“綠肺之地”

金鳳梅園位於金鳳路至章貢王路兩側,全長5.8公里,總佔地面積約83萬平方米。公園兩側原來是高壓走廊,曾經垃圾遍地、汙水橫流,是贛州經開區的一塊“工業廢棄地”。

徐小平回憶,“梅花潭水”景點原來是一條臭水溝,旁邊是菜地,蚊蠅滋生,臭氣熏天,附近居民苦不堪言。因此,群眾要求整治和改造的呼聲越來越高。

經過精心規劃,金鳳梅園於2017年1月開工建設,2018年1月6日正式開門迎客。改造後的金鳳梅園分為梅林風情及防護綠地兩大板塊,梅林風情板塊包含梅花潭水、梅林花坡、花田喜事、樂活梅林、梅林秘境五個人文景點,防護綠地以梅花和三角梅為主要樹種,梅花總量近萬株,三角梅灌木8萬餘株。

“我們利用大面積的花卉和綠植進行生態修復,同時逐一排查轄區內河流汙染問題,形成問題清單,明確整改措施。”贛州麗景旅遊公司副總經理賴雲告訴記者,經過兩年多的開發運營,金鳳梅園的黑臭水體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公園內設置了道路、水域、綠地三個保潔小組,並且不定期開展清理湖底淤泥、水上垃圾等水體專項整治工作,不斷改善湖面水環境質量。

現如今,金鳳梅園水系已成為雨季的洩洪河道。這是贛州經開區因地制宜、“變廢為寶”的一個典型和縮影。金鳳梅園讓工業園區擁有了一片“綠肺,很多遊客都紛紛慕名而來。

贛州經開區:梅花樹下起“蝶變”

圖為市民在金鳳梅園遊玩。

公園成“民生之地”

昔日臭水溝變為綠地美景,金鳳梅園已然成為市民休閒健身、遊玩的一個好去處。

每天傍晚,市民三五成群在美人梅樹下游玩,巡邏員劉金瑞總是面帶微笑,勸導遊人不要攀折樹枝,要愛護環境、注意安全。

“以前在蟠龍鎮做小工,比較辛苦,現在這裡工作不會很累,每月工資有2800元。”56歲的貧困戶劉金瑞在金鳳梅園做安保工作。他對這份工作很滿意,既在家門口,又有一定的收入,非常高興。

在金鳳梅園景區,像劉金瑞這樣,得益於園區公益性崗位開發、實現就近就業獲得穩定收入的貧困群眾還有許多。

根據規劃,目前金鳳梅園已完成主體建設和防護綠地綠化景觀設計,建成仿古商鋪建築面積1萬餘平方米,一個集旅遊休閒、客家文化藝術、美食購物於一體的特色景區已初現。景區優先為貧困群眾提供保安、保潔、花草種植等工作崗位。此外,隨著贛州市首家智能健身驛站的落戶,以及“贛州禮物”、贛州客家大院等旅遊商品產業等陸續進駐,金鳳梅園也將為周邊群眾提供更多工作崗位。

贛州經開區:梅花樹下起“蝶變”

圖為金鳳梅園內的仿古建築。

贛州經開區:梅花樹下起“蝶變”

圖為市民在金鳳梅園遊玩。

景區創“品牌之地”

“金鳳梅園依金鳳路沿線而建,以梅花為主題,圍繞尋梅-詠梅-畫梅-賞梅-品梅為主線索,故稱金鳳梅園。我見證了這裡從一片荒地變成了景區。”4月28日,義務講解員肖素芳自豪地向前來參觀的遊客介紹。

肖素芳是贛州經開區建控集團的一名員工。自金鳳梅園建成開園以來,她主動做起了義務講解員。她期待,金鳳梅園早日建成3A景區。

根據贛州經開區創建旅遊品牌標準的工作要求,今年,金鳳梅園將打造3A級旅遊景區。目前,金鳳梅園正在通過改善景區環境衛生、增設遊客中心、配備專職導遊、設置引導標識牌、新建停車場等,進一步提升景區的品質,豐富園區梅文化內涵,增強景區的可遊性。

“我們將在現有基礎上增設綠雕等人文景觀,結合梅文化增加景區觀賞性驛站景點,提升金鳳梅園景區的吸引力和市場影響力。”賴雲介紹,為進一步完善金鳳梅園經營業態,創建“吃、喝、玩、樂、購、娛”等多種業態為一體的AAA旅遊景區,景區計劃在原有商鋪基礎上新建商鋪面積20000平方米,打造成世界客家非遺、美食一條街,形成聚集全國客家藝術文化、美食合一體的旅遊特色景區。

“我們希望金鳳梅園在滿足休閒觀光旅遊的同時,和周邊工業企業聯合,融合工業與旅遊,打造成工業旅遊景點,串成旅遊線路。”賴雲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