鋦瓷的暗香——讀伍劍小說《鋦瓷》

宮佳 未來出版社 今天

鋦瓷的暗香——讀伍劍小說《鋦瓷》

鋦 瓷

開本:16開 頁碼:184頁

定價:26.80元

適讀年齡:7歲以上

作者:伍劍

未來出版社

第一次看到《鋦瓷》這個書名,感到陌生又熟悉。那些久遠的吆喝聲,隔著歲月的河,一點點地在耳邊清晰起來。“鋦碗鋦盆鋦大缸,鋦了東街鋦西街”。那些鋦在大缸沿上的鋦釘在腦海裡一幕幕再現著,熟悉漸漸地淹沒了陌生。於是,我就有了迫不及待的渴望,急於一覽《鋦瓷》裡的芳華。

鋦瓷的暗香——讀伍劍小說《鋦瓷》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不但是碎缸、碎碗,就連過時的衣物傢俱,也都被束之高閣。鋦瓷這門手藝漸漸退出歷史舞臺。在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中,很難見到那些走街串巷的手藝人了。而《鋦瓷》一書,再一次喚醒了沉睡在我腦海裡的記憶,那些曾經再次鮮活,走進歷史塵埃的鋦瓷,又一次粉墨登場了。

鋦瓷的暗香——讀伍劍小說《鋦瓷》

小說《鋦瓷》講述了小男孩群拜師學鋦瓷的故事。看似簡單的故事,作者伍劍卻採用了多維度的敘述結構。明線、暗線交替,拓展了敘事空間。

李師傅在尋常人的眼裡就是一個小手藝人,他甚至連一個體面的門臉都沒有,平時就是一副挑擔走街串巷。但是,在群和群的外婆眼裡,李師傅是一個能吃苦耐勞,手藝過硬的人,當群外婆的碎花瓶裂紋被鋦成一根活靈活現的梅枝時,讓群看到鋦瓷手藝的精湛和一個手藝人對於技藝的痴迷,這種孜孜不倦的精神,讓群看到了鋦瓷內在的精魂。那根梅花隱隱飄出來的暗香,隱喻了李師傅高尚的品質,為李師傅不但教群鋦瓷,還教群讀書、做人的道理等埋下了伏筆。

鋦瓷的暗香——讀伍劍小說《鋦瓷》

這梅花的香味貫穿全文,它不但讓群深受薰陶,也讓群在學藝過程中,遇到心懷鬼胎的人能及時反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啟善和群是發小,可是他們選擇的師傅品質不同,所以,他們待人處事也截然不同。這一朱一墨的對比,彰顯了善惡的差別。這也從側面讚揚了李師傅的高尚品質,非常有教育意義。

梅花有“凌寒獨自開”的品質。而李師傅也歷經寒流的劫難,他是宮廷御工李的後人,當年為了不給日本人鋦瓷,他們一家人流落民間,但鋦瓷手藝一代代傳承了下來。他們傳承的不僅僅是手藝,更是一種對於國寶的愛護、堅守。看似不起眼的小手藝人的身上,竟然會流淌著民族的氣節,竟然也會有如此的氣度和胸懷。

鋦瓷的暗香——讀伍劍小說《鋦瓷》

李師傅在教群學藝時,也是煞費苦心的,他磨練群的定力耐性,教群讀書修煉一顆瓷心。從這裡可以看出,李師傅把對鋦瓷手藝的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群,那是由內而外的磨練。他就像那枝梅花,不但讓群受益匪淺,也讓讀者從中聞到一股品德的暗香。

李師傅在教群學藝時,也是煞費苦心的,他磨練群的定力耐性,教群讀書修煉一顆瓷心。從這裡可以看出,李師傅把對鋦瓷手藝的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群,那是由內而外的磨練。他就像那枝梅花,不但讓群受益匪淺,也讓讀者從中聞到一股品德的暗香。

小說在李師傅為了不給日本人鋦瓷,不讓國寶流落海外而故意摔傷了胳膊的高潮處戛然而止,給人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其餘韻仍然猶如梅花,暗香嫋嫋、香飄萬里。李師傅的高大形象立體而飽滿,對於群的教育也是深遠的。

一部《鋦瓷》宛如鋦在瓷器上的一枚鋦釘,用溼潤的棉布,一層層細緻地擦拭下去,拂去歲月疊加在上面的鏽跡斑斑,漸漸溫潤可人,那鋦釘一點點明亮起來,晃著人的眼。《鋦瓷》必將成為最耀眼的那顆鋦釘,染著梅花的暗香,餘韻不絕。

作者:宮佳

原載2019年10月23日《勞動午報》

鋦瓷的暗香——讀伍劍小說《鋦瓷》

[]一部具有中國元素和中國風格的精品力作——讀伍劍的兒童小說《鋦瓷》

未來出版社 1周前

一個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應該具備哪些方面的素養?我想基本素養應具備兩條:一是具備當代兒童的生活底蘊;二是具有中國文化的傳統血脈。一個時代的文學要創新要發展,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澆灌和滋養。它必須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以傳統文化為創造的源泉,將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蘊藏,創造性地轉化為今天孩子所需要的精神食糧。兒童文學作家伍劍正是這樣做的。他在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經驗,值得當代兒童文學作家學習和借鑑。以《鋦瓷》為例,我想談談他的作品的幾個特點。

未來出版社

一、堅持傳統文化、疏浚傳統血脈。當今社會,有不少兒童文學作家,目光向外,從外國兒童文學作品中尋找靈感,直至模仿和因襲。譬如在童話創作中,“巫婆”“掃帚”滿天飛,甚至連童話中主人公的名字,也完全是外國人的名字。這樣的兒童文學作品,不是引領中國的孩子進行文化尋根,而是引領他們走向西化。伍劍不是這樣。伍劍把目光向內,他始終抓住傳統文化這個源泉不放,並在這一基礎上,進行有力度有深度的開掘。《鋦瓷》從傳統的人文思想和民俗民間文化立意取材,講述了男孩群在外婆的支持下,拜李師傅學鋦瓷的故事,是作者全面關注並切入傳統文化的一次藝術探索。這部作品既有對童年生命的書寫,又有對成人文化、傳統文化的表現,是一部包含了多方面藝術元素的佳作,有著深刻的社會內涵和傳統文化的內涵。《鋦瓷》不僅疏浚了傳統的血脈,引領現代的孩子進行文化尋根,也展現了這種有著傳統文化之根的新故事的生命活力。

二、彰顯中國元素,追求中國風格。給中國孩子講中國故事,必須具有中國元素、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鋦瓷》這部小說,處處體現著中國元素。這種體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小城風俗的描寫。小說多處描寫了街道、鋪面和市井風情。如對西大街的描寫,對老錦春醬鋪和劉家鞭鋪的描寫,又如對張家裁縫店、王家瓷器店、李婆家的米粉館和最為熱鬧的牛雜碎館的描寫,對剃頭鋪、鸚鵡洲、翠微街和歸元寺等描寫,無一不體現了江南小鎮的風土民情,彷彿把讀者帶進江南小鎮,體驗那裡的民間生活。二是對傳統文化的描寫。如江南小鎮的飲食文化、禮儀文化、工匠文化等,反映了我國民間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三是對民間觀念和民間精神的描述。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這其中有不少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靈魂,需要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如李師傅的道德操守,外婆和張婆婆的善良、淳樸,都是這種民間精神的表達。縱觀這三個方面,處處彰顯了中國元素,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

三、堅守兒童本位,捕捉兒童心靈脈動。兒童是兒童文學的受眾主體。只有接近兒童身心現實的兒童觀,才能真正做到對兒童本位的堅守,創作出來的作品,才能真正抵達兒童。伍劍的《鋦瓷》成功地塑造了群這一兒童形象,使我們感到群這樣的孩子,就在我們身邊,他的一舉一動、所作所為,完全是孩子本來的樣子。同時,小說還塑造了啟善、建國等兒童形象。他們個個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塑造兒童形象的同時,小說還成功地塑造了李師傅、外婆、張婆婆、啟善師傅等一系列形象,這些成人形象,也個個栩栩如生。作者深諳兒童的社會性和生命本質的完整性,善於在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兒童心靈的脈動,他的小說對孩子產生了非凡的誘惑力和感染力。

四、語言豐富靈動,富有地方特色。《鋦瓷》這部小說,語言豐富靈動,極富畫面感和詩意感,尤其在場景描寫和心理描寫方面,這種畫面感和詩意感更為鮮明和突出。小說還用了大量的地方口語、民間俗語和俚語,讓人感到一種濃厚的地域特色。小說還把童謠、古詩詞、古文和民間語言融合在一起,使人感到語言的豐富多樣,表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國特色。

《鋦瓷》這部小說,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我期待,伍劍在今後的創作中,繼續從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為孩子奉獻更多的精品力作。

作者:王宜振 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

轉載於2019年9月25日《陝西日報》讀書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