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遂、马超余党梁兴,"潼关之战"后仍活跃于关中,被夏侯渊消灭

西江月(杨慎)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

七雄五霸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韩遂、马超余党梁兴,

"潼关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一个比较著名的战役。对战的双方是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关中十将"以及曹操集团。在这次战役中,曹操取得了胜利,而"关中十将"其实是迫于曹操的军事压力才组合在一起的,失败之后也是四处逃窜。其中有在"潼关之战"中战死的;有的跑到了凉州;有的跑到了汉中投奔张鲁。其中有一个人比较有意思,他没有选择往凉州或者益州逃窜,还留在了关中地区,结果受到了夏侯渊等人的剿灭。这个人就是梁兴。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韩遂、马超余党梁兴,

梁兴与"潼关之战"

在"潼关之战"中,除了韩遂和马超两个人,剩下的人都像个路人甲。其实梁兴在"潼关之战"之前就在史料中出现过一次。在建安三年(即公元198年),曹操进攻关中地区的李傕,就是曾经控制汉室的董卓旧部之一,曹操的策略是令其他的军阀来对付李傕,比如同为董卓旧部的段煨,另外还有张横、"梁与"两个人。"梁与"是《太平御览》引用《典略》中的记载,而"与"和"兴"的繁体字形十分相近,所以二者应当是同一人。值得一提的是,参与这次军事行动的张横也是"关中十将"之一。

韩遂、马超余党梁兴,

在"潼关之战"中梁兴也有所表现。在"潼关之战"的初期,曹操采用了"声东击西"之计。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曹操屯兵在潼关外张扬声势,其实真正的突破口并不是潼关,而是从潼关以北的蒲阪津渡过黄河,再绕下来渡过渭水。执行这个任务的人是徐晃,他率领四千人渡过蒲阪津,在对面建立防御工事,这个时候梁兴率领五千人进攻徐晃,被徐晃击退。虽然是一次败仗,不过梁兴也算是"关中十将"中除韩遂、马超以外比较有表现的军阀首领了。

韩遂、马超余党梁兴,

"潼关之战"的失败意味着关中地区成为曹操真正可以统治管辖的区域,而不是之前名义上的依附。这些关西军阀大部分都离开关中地区,到陇右或者汉中,依托险要地势或者其他势力比如张鲁或者陇右一些少数民族的支持,要么干脆投降曹操。但是梁兴没有这么做,在失败后仍然留在关中地区,更具体一些是在左冯翊。那么梁兴也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代价,他受到夏侯渊、徐晃等人的讨伐,最后被杀死。

韩遂、马超余党梁兴,

郑浑削弱梁兴势力

梁兴的衰败其实还与一个人有关,就是当时的左冯翊(左冯翊行政长官,相当于郡守)郑浑。郑浑的哥哥郑泰比较有名,是当时的名士,参与过对董卓的政变,但是他参与的这次失败了。郑浑被曹操征辟,做过县令,在任颇有政绩,成为左冯翊,就遇到梁兴这个烂摊子。

韩遂、马超余党梁兴,

当时梁兴在左冯翊各县劫掠,这些县的官吏无法抵抗梁兴的军队,就跑到了郑浑这里。有些人劝说郑浑改易郡治,挪到比较险要的地方。这种事情在汉末三国时期经常出现,某地长官因为当地的动乱无法上任,只能待在别的地方。不过郑浑并不同意这个建议。郑浑认为梁兴等人在"潼关之战"之后已经失去了在关中地区统治的基础,现在只不过是一种类似山贼性质的势力。梁兴的一些追随者也是受到了梁兴的胁迫。如果转移到险要地区,不去对抗梁兴,那么就表现出一种弱势的姿态。这种示弱加上时间的磨合,很有可能导致这些胁从的人与梁兴彻底结合到一起。

韩遂、马超余党梁兴,

面对梁兴的威胁,郑浑采取的措施就是分化梁兴的部众,削弱梁兴的势力。第一当然是收拢民众,加强城防,避免受到梁兴的劫掠;第二发动治下的积极性,从百姓中招募军队对抗梁兴,约定缴获的物资百姓可以分到七成。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种政策无疑激起了百姓对梁兴的战意;第三接受梁兴部众的归降。这也是汉末三国时期战争中很常见的手段,刘虞平定"张举、张纯起义"就使用这样的手段,所以相对于公孙瓒来说更容易见效。

韩遂、马超余党梁兴,

当时有些百姓不仅劫掠梁兴部众的财物,还劫掠了很多女子。这些失去妻子的梁兴部众只能向郑浑投降。郑浑将劫掠来的妇女还给投降者,安抚这些人;另外郑浑又派遣一些有名望的官吏或者百姓,对梁兴部众布告"广开降路"的态度,又劝降一批人,让各县官吏分别安置起来,在将他们从梁兴身边拉拢过来的同时也分化了他们本身的威胁。小编个人认为郑浑在对梁兴部众的处理上是面面俱到,比较完美的,也起到了很多的效果。

韩遂、马超余党梁兴,

夏侯渊消灭梁兴

关于梁兴活动的地区,肯定的说法是在关中地区,但是具体在哪个县,《三国志》当中有不同的记载。《武帝纪》中记载在蓝田;《夏侯渊传》中记载在鄠县(这个地方已经属于右扶风了);《郑浑传》记载在鄜城;《徐晃传》提到了鄜城和夏阳。这些地方的距离是比较大的,从蓝田到鄜城一南一北直线距离达到了170公里左右;从夏阳到鄠县则超过225公里。几乎是涵盖了整个左冯翊。可见梁兴并不是负隅抵抗,反而是四处出击的态势。小编在下面贴一些史料。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马超馀众梁兴等屯蓝田,使夏侯渊击平之。"

《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围遂、超馀党梁兴於鄠,拔之,斩兴。"

《三国志·魏书·郑浑传》:"兴等惧,将馀众聚鄜城……(郑浑)斩兴及其支党。"

《三国志·魏书·徐晃传》:"使晃与夏侯渊平鄜、夏阳馀贼,斩梁兴。"

韩遂、马超余党梁兴,

这些记载并没有一个时间线上的排列,甚至《夏侯渊传》与《郑浑传》中对梁兴最后所在的地点上的记载都存在差异,《徐晃传》的记载也很是模糊不清。所以小编无法确定梁兴覆灭的全过程。如果兼顾这些史料的话,大概的过程是这样的:郑浑削弱梁兴力量的同时,夏侯渊、徐晃等人也在各地打击梁兴的力量。梁兴从蓝田转移到鄜城、夏阳,最后再向南转移到鄠县。夏侯渊继续进攻鄠县,郑浑也率领军队助战,最后成功攻破鄠县斩杀梁兴。不过这些也只是小编结合这些史料的推测而已,因为实在是存在冲突,不敢保证准确性。

总而言之,在"潼关之战"后,关西各军阀溃散,已经无法继续抵抗曹操的势力。大部分人退出关中,而梁兴却还在左冯翊活动,还继续四处劫掠的行为,不得不说非常"有刚儿",但小编认为也是很不理智的选择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太平御览》、《中国历史地图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